令人感动千年 范仲淹

作者:琴心
苏州文庙府学是范仲淹创建的,开创了庙学合一的体制。(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516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岳阳楼记》名传千古,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动无数仁人志士。这两句不朽的名句,正是范仲淹一生真实的写照。他为人孝义节廉、扶危济困;做官忠直敢言、为民请命;为文情文并茂、理义至深;治军严谨有方、威震敌胆。可以说,他是中国人万世之楷模 。他的事迹史书上记载很多,现撷取几瓣分享。

孤儿寡母“示关津”

据《宋人逸事汇编》记载,范仲淹在出任地方官时,下属有个姓孙的职员病逝,丢下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幼儿生活无着,景况凄惨。他们想回老家也没有办法。范仲淹闻知,便拿出自己的俸禄接济他们母子三人。在范仲淹的感召下,其他官员也纷纷捐助。后来,范仲淹为他们买了一条船,派了一位干练的老吏护送他们回原籍。范仲淹怕他们在路上会遇到关卡阻碍,便写下《示关津》一诗,交给护送的老吏,当作给水上检查人员的“通行证”。

示关津

一叶轻帆泛巨川,
来时暖热去凉天。
关津若要知名姓,
此是孤儿寡母船。

这首诗的大意是:一条帆船要经过长长的河川,起程在夏季,归家可能会是秋天。途中关卡如果要查问姓名,他们是孤儿寡母啊,请予放船!

苏州范仲淹雕像。(shutterstock)

励志苦读惜粥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只好改嫁山东朱姓人家。他自幼好学,二十一岁时去长白山的醴泉寺读书,日夜不息。他将每日煮的一碗粥,分为四份,早晚吃两份,撒些盐拌上一些青菜,以此果腹。

知道身世后,他到南京苦读。读书疲惫的时候,便以冷水洗脸来提振精神。有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争相前往去看,仲淹却闭门不出,诵读如旧。有同学问他为何如此,他却回答:“日后再见未晚!”

一位同学是南京长官之子,知道了这事,回去告诉父亲,他父亲便送些美食给仲淹,他竟一口不尝,并说:“感谢长官深厚情意,我已习惯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食,日后怕吃不得苦。”果然隔年他就高中进士,见到皇帝,并把母亲接来奉养,正式恢复了范姓。

为民敢言不惜命

入仕后的仲淹不辞辛苦与民一心修复残破的捍海堤,使迁离的居民也返回家园。县民感念范仲淹的德政,往往以范为姓。他有此政绩,便被调到朝廷担任秘阁校理。到了朝廷,范仲淹更关心朝政和民间利病。范仲淹上疏劝止仁宗在朝廷上与百官同列朝拜太后,并且请太后还政。

他对好心劝他的人说:“我官职微小,也有三百钱的俸禄,相当于两千亩地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禄米,不去为国为民设想,那和专门糟蹋粮食的螟虫又有什么两样?人都说犯上直谏会给自己惹祸,不是明哲保身之计。其实这样的人才是没有远见的,他们不了解:只有官员都敢于直言,君主才不犯错,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祸患才能不生,天下无忧。这才是远离祸乱、保全自身的根本之道。”

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京东和江淮闹饥荒,范仲淹奏请朝廷前去救灾,朝廷不理不睬,范仲淹当面质问宋仁宗:“如果宫中半天不吃会如何?现在许多地方老百姓没东西吃,岂能不管?”说得仁宗无话可回,只得派他去江淮一带安抚灾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开官仓赈济灾民,免除了灾区的部分赋税。他还把饥民吃的野草“乌味草”带回来献给仁宗,并请皇上转给后宫贵戚们看看,让他们了解老百姓过的苦日子,以提醒他们不要过分奢侈。

范仲淹彩像 。(公有领域)

出宝地、置义田

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被贬到故乡,他在苏州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盖一所住宅。他请阴阳先生看风水,这位先生贺喜道:“这是一块能出公侯卿相的风水宝地。”范仲淹听了笑道:“若是如此,使士人在此学习,公侯卿相不是更多吗?”于是,范仲淹就在这里创办学校,延请名师讲学,盛况空前,各地也纷纷仿效。故后人有“苏为郡甲天下”之称。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绘制的苏州府学图。(公有领域)

范仲淹曾经立志设置义田来照顾贫困的乡亲,但他为官三十年一直无力完成,直到他当了陕西招讨使和参知政事,才有足够的俸禄,购买家乡附近的良田一千亩,名为“义田”,选择族中年长且贤能的人,掌管财物及资金的调配,救济贫困及亲族的人。他去世后,后代子孙也继承这项济助族人的遗愿。

“军中有一范”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冬天,西北边境的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称皇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和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范仲淹将朝廷给他的赏赐都分发给将士,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西北军中出现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

同时范仲淹招抚宋夏交界的少数民族——羌族。由于羌族力量单薄,他们在宋、夏间持观望态度,有的曾投靠西夏,为元昊作过向导。范仲俺一方面筑堡立寨,切断他们与西夏的联系,并用兵保护他们的安全;另一方面礼待羌族酋长,每次见面他都屏退卫兵,亲自接入内室,推心置腹相谈。对羌族人民则拨给空地,发放粮食、农具等帮助他们重拾生计。羌族人亲热地唤他“龙图老子”(当时范仲俺的职衔是龙图阁直学士,“老子”则有尊敬之意)。羌族部落纷纷归附宋朝,有力地支援了宋军。

实施以上的措施后,边防重新建立起来,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而西夏正如范仲淹所料,由于长期用兵,财用匮乏,无力战争,开始议和。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孝义忠廉万民敬

范仲淹事母至孝,当官后仍然维持贫时生活情景,没有宾客到访时,用餐只准备一样荤菜;妻子衣食和寻常人家一样。对族人及读书人却非常的爱护及慷慨好施,所以有很多的读书人经范仲淹的提拔而当官,虽是一般的平民也都知道范仲淹的名字。

范仲淹为政忠厚,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人民都感念他的德泽,尤其是邠州和庆州的百姓,与归附宋朝的外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纪念他。据北宋曾巩撰写的《范仲淹传》载:“仲淹所至,恩威并行,邓、庆(今甘肃庆州)之民并西陲属羌绘像生祠之。”

范仲淹病重时,皇帝常常派遣使者赏赐药物,范仲淹过世后,宋仁宗哀悼很久,又遣使慰问范仲淹的家人。到埋葬时,宋仁宗亲自撰写范仲淹的墓碑,内容为“褒贤之碑”。

当范仲淹离世的噩耗传到各地,人们深为叹息;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羌族,数百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伤,且斋戒了三天才散去。@*#

“褒贤之碑”,出自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公有领域)

(点阅经典历史故事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钱若水是北宋大臣,为人正直,有胆识,后被提拔为枢密院副使。北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和李元纲在《厚德录》中,都记载了钱若水于宋太宗时期因仗义执言而救了三个官员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中国山水画
    山东宁阳县有两个古老的地名:“东疏”“西疏”(现西疏并入了东疏镇)。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是为了纪念西汉名臣疏广、疏受叔侄而设的,其背后有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