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感動千年 范仲淹

作者:琴心
蘇州文廟府學是范仲淹創建的,開創了廟學合一的體制。(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475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岳陽樓記》名傳千古,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感動無數仁人志士。這兩句不朽的名句,正是范仲淹一生真實的寫照。他為人孝義節廉、扶危濟困;做官忠直敢言、為民請命;為文情文並茂、理義至深;治軍嚴謹有方、威震敵膽。可以說,他是中國人萬世之楷模 。他的事蹟史書上記載很多,現擷取幾瓣分享。

孤兒寡母「示關津」

據《宋人逸事彙編》記載,范仲淹在出任地方官時,下屬有個姓孫的職員病逝,丟下年輕的妻子和兩個幼兒生活無著,景況淒慘。他們想回老家也沒有辦法。范仲淹聞知,便拿出自己的俸祿接濟他們母子三人。在范仲淹的感召下,其他官員也紛紛捐助。後來,范仲淹為他們買了一條船,派了一位幹練的老吏護送他們回原籍。范仲淹怕他們在路上會遇到關卡阻礙,便寫下《示關津》一詩,交給護送的老吏,當作給水上檢查人員的「通行證」。

示關津

一葉輕帆泛巨川,
來時暖熱去涼天。
關津若要知名姓,
此是孤兒寡母船。

這首詩的大意是:一條帆船要經過長長的河川,起程在夏季,歸家可能會是秋天。途中關卡如果要查問姓名,他們是孤兒寡母啊,請予放船!

蘇州范仲淹雕像。(shutterstock)

勵志苦讀惜粥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病逝。母親只好改嫁山東朱姓人家。他自幼好學,二十一歲時去長白山的醴泉寺讀書,日夜不息。他將每日煮的一碗粥,分為四份,早晚吃兩份,撒些鹽拌上一些青菜,以此果腹。

知道身世後,他到南京苦讀。讀書疲憊的時候,便以冷水洗臉來提振精神。有一次,真宗皇帝路過南京,大家都爭相前往去看,仲淹卻閉門不出,誦讀如舊。有同學問他為何如此,他卻回答:「日後再見未晚!」

一位同學是南京長官之子,知道了這事,回去告訴父親,他父親便送些美食給仲淹,他竟一口不嚐,並說:「感謝長官深厚情意,我已習慣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食,日後怕吃不得苦。」果然隔年他就高中進士,見到皇帝,並把母親接來奉養,正式恢復了范姓。

為民敢言不惜命

入仕後的仲淹不辭辛苦與民一心修復殘破的捍海堤,使遷離的居民也返回家園。縣民感念范仲淹的德政,往往以范為姓。他有此政績,便被調到朝廷擔任祕閣校理。到了朝廷,范仲淹更關心朝政和民間利病。范仲淹上疏勸止仁宗在朝廷上與百官同列朝拜太后,並且請太后還政。

他對好心勸他的人說:「我官職微小,也有三百錢的俸祿,相當於兩千畝地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祿米,不去為國為民設想,那和專門糟蹋糧食的螟蟲又有什麼兩樣?人都說犯上直諫會給自己惹禍,不是明哲保身之計。其實這樣的人才是沒有遠見的,他們不了解:只有官員都敢於直言,君主才不犯錯,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禍患才能不生,天下無憂。這才是遠離禍亂、保全自身的根本之道。」

仁宗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京東和江淮鬧饑荒,范仲淹奏請朝廷前去救災,朝廷不理不睬,范仲淹當面質問宋仁宗:「如果宮中半天不吃會如何?現在許多地方老百姓沒東西吃,豈能不管?」說得仁宗無話可回,只得派他去江淮一帶安撫災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開官倉賑濟災民,免除了災區的部分賦稅。他還把饑民吃的野草「烏味草」帶回來獻給仁宗,並請皇上轉給後宮貴戚們看看,讓他們了解老百姓過的苦日子,以提醒他們不要過分奢侈。

范仲淹彩像 。(公有領域)

出寶地、置義田

仁宗景佑二年(西元1035年),范仲淹被貶到故鄉,他在蘇州南園買了一塊地,準備蓋一所住宅。他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這位先生賀喜道:「這是一塊能出公侯卿相的風水寶地。」范仲淹聽了笑道:「若是如此,使士人在此學習,公侯卿相不是更多嗎?」於是,范仲淹就在這裡創辦學校,延請名師講學,盛況空前,各地也紛紛倣效。故後人有「蘇為郡甲天下」之稱。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繪製的蘇州府學圖。(公有領域)

范仲淹曾經立志設置義田來照顧貧困的鄉親,但他為官三十年一直無力完成,直到他當了陝西招討使和參知政事,才有足夠的俸祿,購買家鄉附近的良田一千畝,名為「義田」,選擇族中年長且賢能的人,掌管財物及資金的調配,救濟貧困及親族的人。他去世後,後代子孫也繼承這項濟助族人的遺願。

「軍中有一范」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冬天,西北邊境的黨項族首領元昊自稱皇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和韓琦同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范仲淹將朝廷給他的賞賜都分發給將士,獎勵勇猛殺敵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將領。西北軍中出現許多像狄青、種世衡那樣有勇有謀的將領,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

同時范仲淹招撫宋夏交界的少數民族——羌族。由於羌族力量單薄,他們在宋、夏間持觀望態度,有的曾投靠西夏,為元昊作過嚮導。范仲俺一方面築堡立寨,切斷他們與西夏的聯繫,並用兵保護他們的安全;另一方面禮待羌族酋長,每次見面他都屏退衛兵,親自接入內室,推心置腹相談。對羌族人民則撥給空地,發放糧食、農具等幫助他們重拾生計。羌族人親熱地喚他「龍圖老子」(當時范仲俺的職銜是龍圖閣直學士,「老子」則有尊敬之意)。羌族部落紛紛歸附宋朝,有力地支援了宋軍。

實施以上的措施後,邊防重新建立起來,扭轉了宋朝被動挨打的局面。邊境上流傳著一首歌謠:「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而西夏正如范仲淹所料,由於長期用兵,財用匱乏,無力戰爭,開始議和。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為安。

孝義忠廉萬民敬

范仲淹事母至孝,當官後仍然維持貧時生活情景,沒有賓客到訪時,用餐只準備一樣葷菜;妻子衣食和尋常人家一樣。對族人及讀書人卻非常的愛護及慷慨好施,所以有很多的讀書人經范仲淹的提拔而當官,雖是一般的平民也都知道范仲淹的名字。

范仲淹為政忠厚,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人民都感念他的德澤,尤其是邠州和慶州的百姓,與歸附宋朝的外族人民,都畫了他的肖像,給他立生祠紀念他。據北宋曾鞏撰寫的《范仲淹傳》載:「仲淹所至,恩威並行,鄧、慶(今甘肅慶州)之民並西陲屬羌繪像生祠之。」

范仲淹病重時,皇帝常常派遣使者賞賜藥物,范仲淹過世後,宋仁宗哀悼很久,又遣使慰問范仲淹的家人。到埋葬時,宋仁宗親自撰寫范仲淹的墓碑,內容為「褒賢之碑」。

當范仲淹離世的噩耗傳到各地,人們深為嘆息;西夏甘、涼等地的少數民族羌族,數百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哭哀傷,且齋戒了三天才散去。@*#

「褒賢之碑」,出自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公有領域)

(點閱經典歷史故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