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纪(257)

中集-第八章:嬗变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

第五节:我们还不如你们(4)

(三)归宿

他一边讲,一边摸着我放在床上的琴,羡慕的赞道:“真没想到你还会拉这么一手好二胡。”听到他这一番相别后的介绍,在昏暗的烛光中,我注视着这位邂逅相逢的“知青”朋友。

临时工是暂时的,每月收入仅这么一点,转瞬间已经二十四岁的人了,到了成家的时候,但,谁又愿意同他同甘共苦?目前条件娶妻安家成了奢望。生活的教育,使他把我们的命运联接在一起了。

在山上停留的仅仅只有两周短暂的时间里,他每天晚饭后都要爬上我所住的楼阁来“杀鸡、杀鸭”的练习二胡。

我告诉他我的体会是琴为心声,不一定要跟着别人的老套子练习,只要学会基本的指法后,便可根据自己的耳朵和感觉拉出好听的旋律来。

两周后,我们从那里离开的时候,他依依不舍向我辞别。那一天,他送来了一个瓶子,里面装着配发给他们的白糖,并且一再的摸着我带上山的那一把二胡,我明白他的心思,当即把这把二胡送给他作为分别的纪念,并在那琴上刻下我的名字。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一年以后,即1975年初,我在农六队的围墙里,读到了一张由当时成都地区某法院盖上了公章的“严打布告”。布告中公布的那一次枪毙的十几名名单中,其中排在第三名的朱红批笔下面,赫然印着“冷军”的名字。我楞住了,天下同名姓的人多的是,这冷军难道真的凑巧是他吗?

于是站在那布告下详细地读起来,当我读到这是一个眉山中学的学生,又介绍他曾落户盐源县梅雨公社落户后,我的眼前活现了他的身影,再去读被枪决的“罪恶事实”,那上面写道:
某年某月某天的一个晚上,他翻进了某农宅,准备偷走那人家放在屋里的一背兜三十多斤包谷子,当下被主人发觉,阻拦他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婆,黑暗中,两人打了起来,老太婆还一面吼着。冷军顺手拣起一根扁担,将阻拦他的老人打倒在地,匆匆抢走了那一背包谷子。

不料那老太婆当即倒地身亡。又一起为抢三十斤包谷子,赔上一老一少两条人命的悲剧,便发生了。这样的悲剧,在穷蹇饥饿的毛泽东时代,可说是天天发生着。

不用怀疑冷军翻墙入室,只为了偷一背包谷,当然是饥寒所迫。而年轻的冷军之所以下手杀人,难道不是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的结果么?

在他们身上留着文革“你死我活”的畸形烙印,被长期的中国饥饿现状所逼迫,这冷军为三十斤包谷子,而早早付出他年轻的生命!

他那杀鸡杀鸭的二胡声,仿佛还响在我的耳边,想到“你死我活”这句文革时髦的语言,以及对道德观念的摧残,他会早早丢失年轻的生命吗?

这么一张布告在我读来,怎么也是当代“知识青年”对毛泽东悲惨命运的控诉,我在监狱中萍水相逢的这位“知青”,就这样在地狱大门上跳进万劫不复的火坑中。

后来,在我落实政策以后认识了更多的“知青”朋友,他们命运大致相似,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在进入中年和老年时回首过去,往往会与我一样,扼腕叹息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而这一代被欺骗的孩子们,无论从道德修养还是知识都是空白,文革把他们变成了满脑子空空的愚民。

真不明白,这追逐独裁复辟的毛魔头,为什么对于无知的青年学生会如此捉弄伤害?难道这种对中国社会毁灭性的破坏出自他的本性?

难道,在中共独裁统治下,像冷军这样无知的青年学生归宿就是死亡吗?(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后来,又把张剑波划在隐藏在共产党内的蜕化变质份子,悄悄把这个“模范”党员办公室里悬挂的“无产阶级忠忱卫士”锦旗摘了下来。拒不介绍这个凶恶的杀人犯的犯罪事实。但内江他的老家,老百姓早已将这起凶杀案沸沸扬扬的“传开了”。
  • 对亲人长年的眷念,像一杯永远无法喝尽的苦水。屈指算来,我已“三十五岁”了。先前还是一个稚气的孩子,十五年已变成了未老先衰的小老头。
  • 从1966年文革以来,至今整七年,北京,上海,那些她曾寄托过希望的,她年青时代的老师和同学们,突然好像从大陆这片海裳叶上消失了,从此再没人给她写信,使她隐约感到,当年学生时代的好友,也在文革中自身难保。
  • 这便是一个在遭到家破人亡后的母亲,同阔别十五年沉沦监狱的唯一儿子写的第一封信,那中间被压仰得喘不过气来的辛酸,只能‘领会’。
  • 他们为此专门找来新华词典,按照那些词的字面解释,一面按照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论点逐一分析,把亡羊补牢说成是我想待机逃出牢房,把“负荆请罪”说成拿起杖棍毁灭罪证,牛头不对马嘴的解释以后,还要责令母亲作出解释。
  • 这闭门羹,使大炳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向门内窥望,那不就是一所普通的乡村医院么?里面的过道上穿梭着赤脚的普通农民病员。
  • 真想不到“劳改”连自己照像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更想不到这么一件“铠甲”,竟被当成了劳改标致惹出麻烦来,也罢,比起‘破帽遮颜过闹市’来,我虽不如故人,我就偏偏要穿着这“万巴衣”游一下盐源街头!
  • 心中想一个才二十岁的孩子,还在穷山沟里为填饱肚皮忙碌,唤起了我一丝同情心。于是便停下脚步,放下了肩上挑着的扁担,并从箩筐里取出了撮箕向他递了过去,一边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听你口音不是本地的社员,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
  • 这些小青年是怎么被骗到这里来,欺骗加户口足以堵塞他们返城的路,这穷乡僻壤,对于再难治的调皮学生,足可以使他们就犯,天真的学生怎么玩得过北京的政治流氓?
  • 我吃惊地转过脸去,狱中十五年,人们一直呼唤我为“孔老二”,用“老孔”相称的同难实在不多,尤其是这个蔬菜组。“孔老二”的称谓使我同大家很贴近。这“老孔”的称呼,听去却极为熟悉,我很快分辩出来,并且几乎失声惊叫道:“冷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