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仲秋“底补”时机最佳 秋季勿忘保养内守原则

杨思嘉

人气: 23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3年09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杨思嘉综合报导)秋季已经到来,人体的生理活动需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中医专家认为,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养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早睡早起

据中医专家介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有建议,秋季的8、9和10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时令,自然景象因—竺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气劲急,地气清明。为适应这一时令,人应早睡早起。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中医专家认为,此节气中增加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有一定意义。

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睡前可吃些养心阴的食物,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等,有益健康;睡前用温水泡脚,可助睡眠。

适当“秋冻”

“秋冻”,是指秋季天气凉时别忙着添加衣服,要受些冻,顺应秋季自然收敛的养生需要。适当秋冻可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过渡到秋凉,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抗寒能力,从而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这会对冬季常见的各种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春捂秋冻”可提高新陈代谢,增强御寒能力。有专家建议,在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的初秋先别忙着加衣,特别是青壮年,原则是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秋天也是锻练孩子御寒能力的最好阶段,增强他们的抗病能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专家提醒,初秋别给孩子穿得太厚,孩子极易出汗而把内衣浸湿,待安静下来后,风一吹,就易感冒伤风。而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和气温变化灵活掌握“秋冻”,使其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但请注意,自身调节能力较差的幼儿、御寒能力减弱的老人、患有气管炎、胃炎、及其它慢性疾病,以及体温调节功能差的人不适宜“秋冻”。

保持乐观情绪 静养心神

《黄帝内经》建议,秋季保持神志的安定宁静,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伤害。收敛自己的心绪,控制自己的感情,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志外驰,以保持肺气的平和匀整,这便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逆了秋气收敛,便会伤及肺脏,到冬天使阳气当藏而不能藏,便会发生阳虚腹泻之症。

秋季万物成熟是收获的美好时节;但秋天也是万物逐渐凋谢、呈现衰败景象的季节。在此时节在老年人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颓废等伤感情绪,因此,要注意调养情智,学会调适自己,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可经常和朋友、家人谈心,或到公园散步,适当看看电影、电视,或养花、垂钓,这些都有益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饮食宜减辛增酸

根据《黄帝内经》的建议,金秋肺气旺,味属金,食辛金旺。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故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如食木瓜、梅子、山楂等,以养肝气。油炸煎烤、辛辣香燥、肥甘厚味的食品,多吃易内火亢盛,伤津劫阴。脾胃属土,土生金,甘味养脾,脾旺则肺气充。秋天干燥,宜多食梨、芹菜、 萝卜、蜂蜜等含水较多的甘淡滋润食物可养脾利肺、生津润燥,防治干咳、咽干、口燥、肠燥便秘、毛发枯槁等秋燥津亏病症。

小劳小动

秋风习习,气候凉爽,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进行散步、长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进行户外运动。户外锻练可增强体质,耐寒抗病,补养肺气,消除秋愁。

秋季锻练或劳动,应遵守“秋季养收”的养生原则,即保证阴精内蓄,不随阳气外耗。情绪宜安宁清静,收敛神气,动作宜平缓温和,勿汗出淋漓,周身微热,汗出即止。

仲秋是“底补”的最佳时期

为冬令进补,仲秋是打“底补”的最佳时期。打“底补”是为了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可请中医师配制打“底补”的开路药,或服健脾助运的中成药,也可取芡实、薏米仁、红枣、莲子煮汤服食。

温馨提示

秋季寒热更迭,慢性咳嗽、哮喘、鼻炎的患者容易发病,另外也是菌痢、食物中毒、伤寒、霍乱以及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等多种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在多事之秋更需小心谨慎。

入秋之后,昼夜温差大,而人体免疫力极大降低。长时间吹空调、风扇,或是在比较凉的夜间睡凉席,都可能导致局部酸疼、腹泻等问题。而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很容易因受凉而复发。

(责任编辑:李晓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