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怨用才 大唐贞观宰相肚里能撑船

作者:郑重

竹,风吹青肃肃。凌冬叶不凋,经春子不熟。虚心未能待国士,皮上何须生节目。(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6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唐代初年,裴略任宫廷侍卫的考核期限已满,由兵部测试判定其优劣。裴略因为试卷上错了一个字而落榜。于是他到仆射温彦博的府衙去上诉。

温彦博当时正在和宰相杜如晦坐在一起说话,没有受理裴略的投诉。

裴略就说:“我从小就觉得自己能明察善辩。至于言语表达方面的才干,可以胜任掌管朝见引纳、殿廷通奏等工作的中书通事舍人。我还懂得作诗文,善于讽喻戏谑。”温彦博听了之后,才回心转意与裴略交谈。

刚好厅前种有竹子,温彦博就叫裴略讽喻讽喻竹子。裴略应声说道:“竹!风吹过青枝的时候发出肃肃的声音。过冬叶子不凋残,经春种子不成熟。虽然虚心(喻竹干的空心)却不能优待国士,表皮上又何必长出节目来(有的竹干上的竹节处形似眼睛,此处是‘有眼无珠’的意思)!”

温彦博听后大喜,又说:“你既然善于表达会传话,就传话给厅堂前的屏风墙试试。”

裴略走到屏风墙前面,大声说道:“当今皇上聪明,四门大开,礼贤下士。你是什么东西,长久地立在这里妨碍贤士的晋身之路!”说完推倒了这扇屏风。

温彦博说:“你这些话是冲着我温彦博说的吧?”

裴略说:“不但是冲着胳膊(‘膊’与温彦博的‘博’字同音)说的,也是冲着肚皮(‘肚’与杜如晦的‘杜’字同音)说的!”

温彦博、杜如晦被裴略这番话逗得开怀大笑。于是将裴略送到吏部授予裴略官职。

【典故解析】

研究李唐王朝繁荣强盛的原因,有两条经验是不可忽视的:一是大胆举用人才,二是虚心接纳谏言。这都是唐太宗治国的根本大计。他与长孙无忌谈话时,曾经概括出“弃怨用才”的原则。他起用魏徵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魏徵本是太子李建成智囊团中的人物,曾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算计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之后,李世民问魏徵:“你离间我们兄弟,我应该怎么处理你?” 魏徵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了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日的祸乱了!”李世民很欣赏魏徵的直言,毫无疑虑地起用魏徵。

后来,魏徵又给太宗总结出“导人纳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种种纳谏经验,要求太宗“把我看作‘良臣’,而不要视我为‘忠臣’”。唐太宗很欣赏这些话,更进一步比喻说:“公独不见金在矿,何足贵邪?善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焉!”

魏徵逝世,太宗感叹说:“以铜为鉴(镜子,下同),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如此“以人为镜”、“弃怨用才”的经验,无疑就广开了言路,招揽了人才,为唐王朝建设开明的政治作出了正确决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则“裴略嘲相”的故事,就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裴略嘲讽的温彦博、杜如晦,都是李世民手下的名臣贤相,为“贞观之治”太平盛世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嘲讽这两位贤相的裴略呢?则不过是一名考试落选的宫廷卫士。双方的社会地位真是天差地别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裴略借嘲竹、嘲屏墙为名,行指桑骂槐之实,大抒愤懑,大发牢骚,将两位贤相讥嘲得一文不值。他嘲讽竹子“虚心未能待国士,皮上何须生节目!”实际上是说:你们这些大臣,名为虚心纳谏,事实上却不能虚心对待和接纳真正的人才。你们就像空心的竹子,完全是玩弄表面功夫。他嘲戏屏墙“君是何物?久在此妨贤路!”则更是明目张胆地斥责温彦博和杜如晦:你们是些什么东西?长久窃取高官厚禄,却阻塞着贤才的进身之路。他胆大包天地推倒屏墙,也就象征着推倒温彦博、杜如晦这些“妨贤”的大人物。对此人的真意实气,温彦博、杜如晦都是非常清楚的,而裴略也似乎毫不掩饰。

当裴略嘲讽并推倒屏墙的时候,温彦博说:“此意着博。”就是讲:“你这番冷嘲热讽的话,是冲着我温彦博说的啊!”

裴略的回答是:“非但着膊,亦乃着肚!”意思是:“不但是冲着胳膊说的,还是冲着肚皮说的呢!”利用温彦博的“博”与胳膊的“膊”、杜如晦的“杜”与肚皮的“肚”的谐音双关,巧妙地道出了此中真意——不但是冲着你温彦博说的,而且是冲着他杜如晦说的呢!

在这里,我们当然可以欣赏裴略这个无名小卒(百姓称为楞头青,无贬义)的一股自我表现的狂劲——这也是一代唐人自尊自信、自傲自负的共性!是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在唐人性格上的折光反射!这是人性的张扬!但更应深深感慨的还是:温彦博、杜如晦这两位贤相的襟怀,竟是如此宽广!

面对如此不公正的冷嘲热讽,他们不但没有发火,也没有为自己作出一言半语的解释和辩护;相反,他们感到“大喜”,一齐“大欢笑”。他们十分欣赏裴略机敏的嘲戏才华和超人的胆量见识,并立即改正以一个错字判定优劣而埋没人才的考试办法,命吏部授予裴略官职。如此的气度和胸襟,真算得上俗话所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了!

这则佳话,难道不是唐太宗李世民“弃怨用才”方针的具体表现吗?难怪唐太宗要任命这两位名臣担任宰相!

附: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五四

【古文原文】唐初裴略宿卫考满,兵部试判,为错一字落第。此人即向仆射温彦博处披诉。彦博当时共杜如晦坐,不理其诉。此人即云:“少小以来,自许明辩。至于通传言语,堪作通事舍人。并解作文章,兼能嘲戏。”

彦博始回意共语。时厅前有竹,彦博即令嘲竹。此人应声嘲曰:“竹,风吹青肃肃。凌冬叶不凋,经春子不熟。虚心未能待国士,皮上何须生节目。”

彦博大喜,即云:“既解通传言语,可传语与厅前屏墙。”此人走至屏墙,大声语曰:“方今圣上聪明,阚四门以待士。君是何物?久在此妨贤路。”即推倒。

彦博云:“此意着博。”

此人云:“非但着膊,亦乃着肚。”当为杜如晦在,坐有此言。

彦博、如晦,俱大欢笑,即令送吏部与官。@#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贞观年间,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 今天选读的古文第一段是讲述蒲州刺史赵元楷劳民伤财向唐太宗献媚,却被唐太宗批评之事。经笔者查阅《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十一》记载,此事发生于贞观十二年二月;而笔者手头《贞观政要》版本上记载的却是贞观七年。
  •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年号,凡二十三年(627—649年)。“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也是唐太宗雄才大略,苦心经营的结晶。
  • 观年间,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 李世民从公元627年登基为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他以史为鉴,深谙“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理。他体恤民情,励精图治,制定了一系列富民强国政策,使国力大强、人口剧增,民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呈现太平盛世。
  • 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执掌朝政,武德九年八月八日(626年),大唐帝国首任天子李渊正式下诏,禅让帝位于太宗。太宗力辞不受,致《陈让禅位表》。高祖手诏再表禅让帝位于太宗,太宗不敢再辞,接受帝位。
  • 太宗扶持正教,不计教派。归正儒学,遵崇道家,扶持佛家,并诏示建景教波斯寺,遂使大唐时期宗教信仰蓬勃兴盛,成为中华历史中最鼎盛时期。但对腐儒、烂道及乱佛之举绝不姑息迁就,慈悲与威严同在,致使正信、正教在中土稳固立足,并福泽四方。
  • 耿恭为将士拜井祈祷,泉水涌出;郑国为秦国修筑渠道,造福万代。
  • 蔡伦发明改进了造纸术,刘向校对官府藏书。
  • 卫懿公因为沉迷养鹤,荒废政事而亡国;鲁隐公喜好观鱼,明知不合礼法却执意要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