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秋天,学古人品秋

作者:禾月
font print 人气: 1300
【字号】    
   标签: tags: , , ,

秋天到了,您在做什么?还在怀恋夏夜星空下的篝火晚会,还是在天气渐凉的傍晚独自“贴秋膘”?一年四时,天地自有四时好景予人。秋天可以清淡高远,也可以红黄紫绿,喜悦芬芳。翰墨潇洒的名士咏之爱之,您也莫辜负了这秋景宜人。秋意渐浓,唤上亲朋好友,去品赏那秋色万般吧。

登高

说到登高,最先想到的该是大诗人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里的佳节便是重阳。重阳登高,最早始于汉代,到晋代以后则大为流行,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秋高气爽,正是登山的好时节,天空旷远,林叶疏落,举目便是山河清朗。唐代诗人刘长卿写道:“九月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现楼西。”收敛了夏日的热闹繁华,秋天自有一种悠远的诗意,而将此表达最为传神的,该是唐上元二年(675年)重阳日,王勃在滕王阁写下的那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吧!

tengwangge_song
宋朝人笔下的滕王阁(公有领域)

登高郊游,自然少不了饮酒欢宴。与秋日最相配的非菊花酒莫属,《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死后,她的侍女贾佩兰配与平民段儒为妻。贾佩兰回忆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酒的酿法是“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东晋陶渊明爱菊、爱酒,对菊花酒也情有独钟。后世宋朝,人们都要在重阳节这天,“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梦梁录》)

《晋书》记载,永和年间,孟嘉为桓温参军。一年重阳桓温在龙山大宴群僚,一阵风来将孟嘉的帽子吹落,他却并未觉察。桓温故意不使人告诉孟嘉,还让人做文调侃,趁孟嘉如厕时将文章和帽子置于孟嘉席上。孟嘉返还得见,未假思索便挥就一篇文采卓然的应答文,《晋书》称,“其文甚美,四座嗟叹”。至今,孟嘉落帽、风落帽还被用来形容人气度宽宏,风流洒脱。

品菊

即有菊花酒,又有菊花宴,此宴可餐菊,亦可赏菊。早在《离骚》中,屈子就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入药,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草部上品,有“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之称,宋人誉之为“延寿客”。菊花入餐,有菊花糕、菊花粥、菊花肉。

清代德龄在《御香缥缈录》里详细记载了慈禧太后喜爱的一种菊花暖锅的做法:在锅身和盖子严丝合缝的小锅里,准备好热气腾腾的原汁鸡汤或肉汤,浅浅的碟子里盛上切得很薄的生鱼片和生鸡片,外加少许酱醋,一齐摆上小几。将鱼片或肉片投入汤内,再忙将锅盖盖上。约莫五六分钟,抓一把菊花瓣投入,仍盖上锅盖等候五分钟,就可以享用这一菊花暖锅了。

德龄写道:“鱼片在鸡汤里烫熟后的滋味,本来已是够鲜的了,再加上菊花所透出来的那股清香,便分外觉得可口;而菊花的本身,原是没甚滋味的,便经鸡汤和鱼片一渲染,便也很鲜美了。”若是慈禧将剩下的暖锅赐与宫女,她们便“谁也不肯再讲什么谦让之礼,恨不得独自吞了下去”了。

除了菊花暖锅,菊花“佐”餐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诗人孟浩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菊花,就的是田家菜蔬,农时琐事,青山与故人,宁静淡远的意味相得益彰。

640px-tao_yuanming_long_corridor
颐和园长廊彩绘:渊明爱菊(公有领域)

菊花的这种隐逸高洁之意,更让陶渊明感到了天地自然的大妙无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宋代的陆游慕菊花得霜愈荣,自己也要“我病得霜健,每却稚子扶”,他写道:“今朝唤父老,采菊陈酒壶。举袖舞翩仙,击缶歌乌乌。”

秋节赏菊,是人生不可或缺之事。菊花形态各异,颜色不一,《菊谱》云古人“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宋朝杨万里赞叹到,“老子平生不解愁,花开酒熟万缘休。更教不为黄花醉,枉却今年一片秋。”

吃蟹

秋天的另一个丰盛赐予,便是甘香肥美的河蟹了。九月雌蟹饱满,蟹黄丰腴,十月雄蟹有膏,肥硕鲜嫩,故民间有俗语云“九月圆脐十月尖”。李白《月下独酌其四》里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之句。而苏轼可谓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爱蟹之人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收到朋友送来的大青蟹,兴奋之余立即作诗答谢,自称“馋太守”:“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丁公默送蝤蛑》)

苏轼贬居惠州时,一年秋天,收到广守章质夫来信说要送六壶酒给他。苏轼十分高兴,“急扫风轩洗破觥”准备好佐酒美蟹敬待友人。哪知六壶酒被小吏“跌而亡之”,化为乌有,他只得“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东篱嗅落英”(《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时年六十的苏轼,很是惆怅满怀。

以蟹佐餐,早在《周礼注疏》中,古人就有“青州之蟹胥”,即将蟹制作为一种酱菜的记载。食蟹风俗代代流传,到明清时期更为复杂精致。《明宫史卷四》说宫中八月“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嘻嘻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最后还有“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在江南,赏菊啖蟹时人人皆备一套工具,苏州俗称“蟹八件”,包括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焊子、小匙,用来垫、敲、劈、叉、剪、夹、剔、盛。八般工具轮番上阵,吃蟹也变成了一曲复杂精致、抑扬顿挫的食曲了。

除了登高饮酒,持蟹观菊,在秋天,还有赏枫、射箭、品桂花、泡温泉。对于秋天的兴叹,《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而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日的远山在不觉间日日变换着颜色,秋天的种种赐予,即是造化的诸般神奇。何不携一壶菊花美酒,与三五好友,融入那万千变化之中呢?@#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二十四节气:处暑,暑止。有句俗语“争秋夺暑”,指的就是从“立秋”到“处暑”这期间天气微妙的嬗递演变样貌。古人观察处暑节物候有三;处暑有关的俗谚,表现中华文化中庶民的智慧与趣味;处暑保健养生的当令食物什么最风行?梨子、鸭子…
  • “秋分”日夜均分寒暑平,中国先秦时代效天地之理,在这天校正齐一度量权准器正人间公道。“秋分”意味着秋天过半,芦花千里秋月。彼岸花“曼珠沙华”盛开在秋分,阴阳两隔生死两茫茫。秋气肃杀,摧败万物,…古人从天地肃秋之节气中体悟了争逐功名利禄、怀忧动心摇情,更甚于秋气之伤。
  • 金秋气爽,美国中华茶文化学会邀请大家9月17日来喝下午茶、欣赏书画,在“呷茶、讲茶古”中分享盆栽生活乐趣。
  • “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进入白露后,早晚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此时节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体质过敏患者,在干冷的气候,很容易引发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疾病。中医师建议,秋季最适合养阴润燥,炖碗“秋梨汤”,会是秋天最好的保健。
  • “秋分过后气温变,一场秋雨一场寒。清润温补养肠胃,莫贪寒凉与肥甘。”这首打油诗道出了秋分时节的天气变化和养生须知。
  • 如果说海棠咏是一次自然无为的写意小品,那么菊花题应是精雕细琢的锦绣华章。可知宝钗不仅懂菊花,更懂人心。 湘云一句笑言,宝钗从旁暗助,将海棠诗社的活动推向兴盛的高峰。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个很有指标性的节气,在生命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象征。中国的节气“春分”指示新生、诞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节、复活节的时间也都在此时节。东西方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时节展现了什么妙合之处吗?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悠悠千载,立春带春来!立春的精神与器物文明有哪些丰富的表现?立春养生怎么养?我们从天人合一的视野,展开立春的丰富文化内涵。
  • 岁月匆匆,时序进入黄历年尾声,腊月正在人间展开。古人称黄历十二月为“腊月”,这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腊”包含哪些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