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不是你想的那样:萧彤雯的新闻现场(二)

作者:萧彤雯
font print 人气: 258
【字号】    
   标签: tags: , , ,

续前文

狂风暴雨中我们朝死亡之路走去

二○○九年八月七日到十一日,中度台风莫拉克横扫台湾,为中南部带来惨重灾情,夺走六百七十八条人命、七十五人失踪,造成三十三人受伤,及无数桥梁、道路及房屋被洪水冲毁、被土石流掩埋。我们称之为“八八风灾”。死伤人数大多集中在嘉义、台南、高雄、屏东与南投等地区。当中最令人痛心及不忍的,就是几近被灭村的高雄县甲仙乡的小林村与那玛夏乡民族村。小林村内一百六十九户、三百九十八人,全遭活埋。

中台湾的南投县,自九二一集集大震后,土石结构遭逢巨变,只要下稍微大一点的雨,就处处土石流。莫拉克台风来袭之前,中央气象局预估南投山区将降下惊人雨量,因此整个南投县信义区立刻被列为土石流红色警戒区。著名的仁爱乡庐山温泉区再度被洪水淹没,台风前不到半年才修复的温泉桥又被冲垮。水里乡新山村全村遭土石流灭村,好在南投人早已领教多次土石流的可怕,村长事前挨家挨户劝民众撤离,让新山村民得以全身而退。

短短两天降雨,让南投县多处道路地基严重流失,包括信义乡的陈有兰溪及罗娜溪沿岸,道路多处中断,沿岸多户民宅遭河水吞噬。但最严重的是从集集通往水里的台十六线,竟有长达两百公尺、四线宽道路被掏空,造成七车十五人坠入滚滚洪流的浊水溪中。最后只找到四辆车及四名罹难者遗体,最远的甚至漂流到苏澳外海,另外十一人则始终没有被寻获。

而我,和我的采访团队,就差那么一点点,也会被列在这份罹难及失踪的名单上。

那时,我在三立电视台担任专任主播。看这本书到这里的朋友应该已经很清楚了,我是名符其实的灾难主播,哪儿有灾难往哪儿去。莫拉克台风对台湾中南部造成惨重灾情,我在八月八号当晚被派往台中,主管要我们隔天一早、挺进南投,把第一手画面透过SNG传出来。

当天我播完新闻,回家随手抓了几件换洗衣服,就直奔台中,与中部新闻中心的伙伴会合,约莫凌晨四点从台中出发。抵达南投后,我们开上台十六线,准备往土石流最严重的信义乡与仁爱乡挺进。天还是黑的,狂风暴雨让我们几乎完全看不见前方的路,车身也随着强风不停摇晃。由于表定开始连线的时间是清晨六点,代表我们必须在早上第一节新闻开播前就定位,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五点半前找好连线点。

我们都很急,因为万一没赶上,台北总部跟我们连线时就要开天窗。所以采访车驾驶愈开愈快,我心里有点不安,但又怕耽误时间,当下也没说什么。当时整条台十六线早已断电,一片漆黑,风雨又大,即使开着远光灯,也几乎完全看不清四周的状况,而驾驶当时时速开到快一百公里。

就在此时我接到一通电话,是比我们早半小时出发的SNG转播车的导播打来的。因为转播车很大台又笨重,没办法开太快,所以一定要提早出门。

“彤雯,你们开到哪里了?”

“我不知道,风雨太大、天色太黑,我完全看不到路边标示牌。”

“我估算你们现在距离我们大概十五分钟路程。我跟你说,你们等等注意一下,因为前面有点怪怪的。我们开得很慢,大概时速三十公里吧!结果刚刚经过一段路,路面好像不见了!还好我们开得慢,远远地发现不对劲,就往左边靠。我现在已经过了那段路、无法开回去确认,但我觉得那段路面可能已经坍了,右边就是溪谷。你们千万要注意,一不小心绝对会掉下去!现在开始速度放慢,到了那个路段要靠左边走。一定要小心!”

挂了电话,我向驾驶转述了前车的提醒,没想到哪来的十五分钟!我们战战兢兢地开了不到五分钟,就看到那段坍塌的路面。台十六线从集集往水里方向开,左手边是山壁、右手边就是浊水溪。当时我看到的景象是溪水暴涨,洪流不断狂泻而下,原本的四线道只剩下靠山的两线,至于靠浊水溪的那两道,也就是往水里方向、我们正开着的那两道,根本不见了!只剩下一个深不见底的大窟窿!

我们傻住了,停下车。这时发现一位员警站在旁边,显然他也刚到。我问发生了什么事,他说他也不清楚。但有人报案说亲人失踪,担心有意外,所以他来看看。

“这边不能走了啦!我等等去拿封锁线把它封起来。你们赶快回头。”

“长官,我奉命采访,一定要进去。我可以靠山壁这边绕过去啊!”

“不行,我要封路了!你看,这水已经吃掉两道了,搞不好你一开上对向道就突然崩塌了。你还要不要命啊你!赶快回头!”

员警坚持不放我们过,我们只好回头。好在熟门熟路的中部采访车驾驶,说还有一条旧台十六线可走,不靠河,是走山路的,于是我们立刻找路。不过这条旧台十六线已经鲜少有人车行走,加上沿路都是被吹倒的大树,我们边开还边下来搬树,终于开到了两条路的交界处——水里。那时天刚朦朦亮,我们正在狂风暴雨中寻找下一个方向时,突然一名女子来敲我的车窗:

“请问你们是记者吗?你可以帮帮我吗?”她全身湿透,手上抓着手机,声音不停颤抖。

“你还好吗?我有什么能帮上你的?”

“我爸爸本来要从集集那边过来,他说风雨很大、都看不见路,结果手机讲到一半,突然就断讯了。我很担心、先打电话报警,然后来这边等他,可是一直没等到他。你们从那边过来吗?你们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

我心中顿时涌起了不好的想法,但我不敢明说:“我们是从那边来的,但路断了,现在警察把路封了。你是过不去的。”

女子急得哭了。我看了看驾驶,以及早已拿起摄影机拍下这段画面的搭挡,说:“来,你上车。风雨这么大,你站在这里很危险。我们带你回路断的那边,看看有没有什么消息。”

我们再次开上台十六线,但这回往反方向走。当到了路基流失的地点时,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因为这时天已经全亮,我终于看清楚,台十六线十到十一公里的这段四线道,完全消失。前面和后面都还是路,但中间那段仿佛被人硬生生挖走了一大段。十多分钟前我们经过这里时,明明还有两线道,但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放下女子,她在风雨中对着滚滚的洪流着急地大喊:“我爸是不是掉下去了?他是不是掉下去了?”

但没有任何人能回答她这个问题。

随后,三立新闻独家报导了台十六线路基遭掏空,疑有人车坠溪的最新消息。我们有现场画面、有家属访问,还有别台所没有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描述。我是全国媒体中第一个在现场进行如此完整连线转播的记者,但我和我的摄影搭档及采访车驾驶内心都很清楚,若不是SNG同事及时打电话警告,又或者我们提早了五分钟出发⋯⋯就差那么一点点,我们将不会站在这里,而是在滚滚洪流中。我们将不是报导这起悲剧的人,而是被同业报导的罹难或失踪者。

我们在南投待了数日,持续关心灾情。员警从失踪者家属的报案,以及现场目击者(包括我们在内)的证词,拼凑出当时的状况:坠溪的七车十五人,都是在八月八号凌晨五点、前后半小时内行经此地,且都是从集集往水里行驶。这段长达两百公尺的路基就在这半小时内被迅速掏空,从一线道、两线道,到最后四线道全坍。当时根本看不见路,只要时速超过五十公里,绝对来不及反应、直接掉下去。我们与接获报案的员警同时抵达,在我们改道离开后他才拉起封锁线。这代表,我们是那个时间,行经此地的第八辆车。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原来离我这么近。◇#(节录完)

──节录自(《记者不是你想的那样:萧彤雯的新闻现场》/时报出版)

内容简介

曾担任壹电视主播的萧彤雯,一直拥有高人气,其专业形象亦深植人心。理性与感性兼具的她,无论在新闻现场或主播台上都不做“读稿机”,对新闻事件有自己的判断,也敢于表达想法。

本书从萧彤雯从业的初心开始,写下二十年的精华,困难与惊险的过程,坚持的态度,让人了解她身为记者所秉持的理想,与未曾妥协的价值核心。

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年,萧彤雯回顾一路走来,她说:“新闻就是人的故事。”

如今,她从传统媒体走入新媒体,展现更积极的力量。

作者简介

萧彤雯

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不仅是台湾知名电视新闻主播,也是资深记者,投身新闻工作长达二十年。从广播到电视,从记者到主播,她以感性的人文情怀与理性的精辟分析,忠实记录下每一个新闻时刻。

不论是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权移交、一九九八年华航大园空难、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二○○五年英国伦敦地铁爆炸、二○一一年日本三一一地震海啸、二○一四年太阳花学运、高雄气爆……举凡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她几乎都在现场。二○○二年更以“北城医院打错针”报导,荣获第二届“卓越新闻奖-电视新闻即时采访奖”殊荣。

面对新媒体崛起,二○一六年决定脱离舒适圈,投入全新战场。目前除了是数个网路媒体谈话性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人,也投身公益行列,努力落实“自媒体”定义,多元发展。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约斯维希亲自把我带进囚室。他敲了敲窗前的栅栏,按了按草垫。然后,这位我们喜爱的管理员,又仔细检查了铁柜和镜子后面我经常藏东西的地方。接着,他默默但很生气地看了看桌子和那满是刀痕的凳子,还把水池仔细瞧了一遍,甚至用手使劲敲了几下窗台,看它有无问题。
  • 卡尔大桥是布拉格的地标与捷克的首要映象表征,更博得“欧洲最美丽桥梁”的美誉!桥面两侧合计有30尊精美的圣徒雕像,是一条长达516公尺、宽10公尺的巴洛克艺术大道。
  • 只是为了怕被人说成是贪婪,就这么害怕触碰财富,可是,这颗贪求美名的心,不也正好是另一种形式的贪婪?
  • 自己的弱点被一眼看穿,这让犯错不只是犯错,反而开启了一条看不到终点的责骂之路。
  • 一开始我也是极度讨厌雨天的。只是在东京这个城市待上一阵子之后,我发现雨天其实藏了好多小惊喜。而这些小惊喜在晴天是看不见的,就像是那种装了热水才会浮现图案的杯子一样,东京也藏许多秘密,需要雨水来解开
  • 杰克开始着手用石头搭起烟囱、地基与壁炉。他每次在完成一定的进度后,就再从山谷各处的河床与小径收集石头回来。砌石工作是纯粹的美化作业,但却能赋予小木屋精细的作工,以与当地的自然美景相辅相成。
  • 我开始认真地分析,自己对老化的种种看法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我觉得“变老”是一个污点?而我又能否带着这些伴随老年而来的感受──恐惧、失落、不安,将这个无法避免的讨厌过程转成一个提升自己心灵及情感的机会?
  • 十一月某个很惨的夜晚,我就这样跌入奇异境地,不待我开口要求。 正常生活离开了我的人生。 我换了个人,换了星球,换了太阳系。 大约六个多月后,我自问这一切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平静下来。
  • “正文书局”在1972年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小说“母亲的画像”,两年后,接着出版我的第一本散文“萱草集”,可以说,日后能成为作家,处女作的出版是最直接的支撑。
  • 从书店里的一介小学徒成为拥有一家出版社的发行人,黄开礼看尽了重庆南路书街的繁华,回首往事,他将自己的经历与见闻娓娓道来,带领读者重回充满油墨味和书香的那段岁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