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大赛参赛作品

【征文】陈均禾:弘扬传统文化 适度恢复小学文言文教学

人气 296

【大纪元2019年05月24日讯】庄子曰“鲁酒薄而邯郸围”,中文教学界好应鼓起勇气,承认百年前的废除文言文教学是不智的。一个完全脱离文言文而自生自灭的白话文,虽也可以写出许多巧言令色的作品,但绝对没法体现“仁义礼智信”的真善美。丧失了本质就等于没了灵魂,“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若换成白话文“侵略我汉朝地方的人,再遥远的外族我们也会诛杀报覆的!”这种味道完全就像上等的食材不慎入了庸庖之手,煮不出该有的佳肴。百多年的经验证明,接受英文教育的许多海外华人,除了能直接读通英文和在外企较易谋得美职,根本不见得就能普遍体现出英语文化中的真善美。民族力量和民族品格的提升如果能透过更改自己语文就能取得,那么么与英语文化更亲近的东欧、南欧、中美、南美等国家应早也应已很有成就了。同为耶教及属于欧语系的这些国家,今日也不见得有许多成就。白话文运动认为文言文不利于现代化,可以说是鲁莽的武断。

文言文承载了中华群经的原文内容,文言文才应该是中文书写的第一文体。中文教学界一方面应尽力恢覆文言文的传习,另一方面继续让白话文自由发展。两者好比两代人同处一堂,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坚实的文言文基础,可以输出养份让白话文更显色彩;白话文的良好发展亦可反馈补给文言文。小学阶段必需以文言文教学植入群经的价值与精神。对比西方三教的孩子们,他们吸收经文的养分是每天都在进行,而今天的华人孩子们在中文的学习上却鲜有四书五经的直接传授。如今在互联上可以找到许多的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这些作文都反衬出如今的中文教学实在是远离了中华本色。

尚书曰“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老子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华人社会到底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足不足够?现实中许多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仅止于医、卜、星、相。华人的身份认同飘忽难定,受华教的华人、受英教的华人、信伊教的华人、信释教的华人、信耶教的华人等等身份都说明华人丧失了文化归属的根本。中文教学若以守护中华文化为己任,那么么这个中华文化必须要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的价值系统。同时,华人社会也必须能理直气壮讲出为何这个中华文化必须维护下去。华人坚守的中华文化若无清晰的内容,那么么这样的教学何来足够的自信?

中文教学到底要教出什么么样的公民子弟出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的中文教学不但没有远大的目光,也没有对自身的所处有任何足够的觉察。中华文化价值何在?中华文化诚然不止于诸子中华群经之中,但中华群经必须是中文传播的第一材料,而其传授必须以文言文为主。中文教学必须明确中华群经的最高哲学和伦理内容,并以此作为教学基础,否则形同无物。若不能以中华群经设定为教学内容的基石,就谈不上维护中华文化了,充其量也只是保存了中文的日常使用而已。中文教学不单止要重新确定自己的根基,更加要确信中华文化应该有资格成为普世的精神力量。

华人至今都还有保持寻根和祭祖的活动,许多族谱的一世祖都无例外地上溯到姬姓黄帝轩辕氏。这种追宗认祖有多少意义?有几个人能说出炎黄的价值观或精神到底是什么?“好汉不提当年勇”,后人不应一味依赖祖先遗产捍卫尊严,而应以发扬先祖的精神为使命。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提醒人民要自觉适度适中与世界共存,这样简单的道理并没有在华人世界得到普遍认识。反之,对神州、中土、中州、中原观念的眷恋却系乐此不疲。

对华人而言,“中”不是中庸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中”,而是与蛮夷对立的种族偏见。华夷对立的观念有违中庸精神,四书之一的《中庸》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敬”是中华精神很基本的要求,且不论能不能做到,究竟现在有几个华人子弟能懂得这层意思也很值得怀疑。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华人社会维护的中华文化当属跨越民族和血缘的,不应只局限于那本来就是先多后一的炎黄华夏。中华文化如果不能用以指挥国家的前进,那么么这样中华文化就是死文化。现在世上已经没有任何中华文化实质的国家体制,亚洲诸邦要么么是英美民主政制,要么么是社会主义政制,这也许就是余英时所说的“中华文化已成了游魂”。

小学若能文白平均分配学时,参考唐代韩愈古文运动以降及至清代桐城三祖的所有重要原则诸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和“取法六经”,这样的小学生经过六年的训练之后,文言文的能力一定可以保证足够,而中华文化之精神也会自然植根其心灵上。《尚书》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朱熹解释曰“犹子之初生不可不慎其初所教。盖习于上则智,习于下则愚矣”。《易·蒙卦》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中华文化很早就有了启蒙的认知。清代陆桴亭的《论小学》曰“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诵读,且不能诵读矣。”可见儿童时期是学习的重要年龄阶段,前人早已深知。现在的教学僵化,过于重利轻义。算术、地理、物理等等过早让儿童接触其实并不会为国家育出什么么科学巨人。知识负载过度不但会破坏学生心智正常发育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也毫无应用价值。许多在校习得的数学知识例如三角学微积分等等,其实对大部分人而言出了校门再也不会有机会用上的了。这种僵腐的教育,除了浪费社会人力的时间和资源,根本不值得继续。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并警告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王阳明还说“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常使其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余英时在其《现代儒学的困境》、《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以及《儒学思想与日常人生》等文中认为,儒学已成为一个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附体的游魂了。余英时认为儒学的出路不在于重新寻求建制化的上行路线,也不是现代新儒家哲学化的努力,而在于下行路线即日常人生化。尚书曰“先知穑稼之艰,乃逸”,小学生应在勤习文言文之时,多参与社会实践。尚书还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学”在中华文化里面,不只是知识的吸收,而是更高的哲学伦理和待人接物。中华经典若让现今普罗大众的华人子弟去解读,相信十之八九是说不出其意思的。中华民族不一定就懂得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也不必限于中华民族。知识是末,精神道德才是根本。学校除了应减少书面上的冷硬知识吸收,更应使学生花时间走入社会例如巡察医院、监狱、法院、博物馆、剧院、音乐廰、农场、工厂、屠宰场、市场等等实地见闻和学习。学校务必让小学生知道他们自己将来就是社会的当事人,而他们所学习的中华群经必须能和现实接轨与交流。如果在校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不能拉近,从小错过了培育出华夏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文明建设精神的最佳时机,那就无法使学生的价值观适时接受检验,他朝出来社会之后就为时已晚。

许多家长都很关心小孩的成长,家长都相信良好的环境能够为孩子带来良好的成长。这种孟母三迁的精神是不学而有的良知。如今,家长关心更多的是居住的安全、环境的优美、学校的排名等等实利考量,而鲜少意识到本身正在传授的更重要的语文其实已经是一笔精神败仗了。家长们会认为给孩子报读一所名校是很负责的也很份内的事,但是自己民族语文受到漠视就竟然引不起这么么普遍的关注。庄子曰“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正常人都不愿意让孩子承受自己的不良遭遇。墨子也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华人家庭极度关心孩子的长大后的“出路”,却从不问孩子们最应有的“入门”。废弃了文言文,中文成了一个没有本色的语文。英语流行一句“I love you”,华语流行曲也会跟着一句“我爱你”。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使用汉字的最天然方式,是这个文化表现精神美的最高和第一形式,否定了文言文无异于宣告中华文明等同植物状态。子曰“郑声淫”,同样是运用十二音律的乐理,作品就是能雅能俗。文字也应当如此,同样是使用汉字,文言文和白话文就应该要有属于自己的场合。小学课本上零零碎碎的成语是不足以铸造完整的中华品格的,中华群经的传习要成为小学生中文课的主要材料方为合理。期望每个孩子都成为大师级人物是不现实的,但是孩子们接受文言文教学和透过中华群经的长期吸收,成人之后风骨必彰。

 (点阅“弘扬传统文化”征文)

责任编辑:古言

相关新闻
“神韵弘扬传统文化内涵深刻”
中文演讲也是弘扬传统文化
高天韵:习再谈传统文化 中华复兴路在何方
专访叶宪年:尊儒重道 修身齐家 传承文化 育人有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