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称呼”如何展现素养? 掌握几个关键字

作者:容乃加
清 金廷标《曹大家授书图》。(公有领域)
礼敬的称呼表现文化素养,又增进人际祥和关系。图:清 金廷标《曹大家授书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7614
【字号】    
   标签: tags: , ,

人际交往中,提到彼此的亲属,包含配偶、血亲、姻亲等的机会不少,这时怎样以“敬语”称呼方表敬意,又怎样用“谦词”表现己方的谦让之情呢?使用敬语和谦词是中华文化的一环。展现优良的礼仪素养与谦和风度,实践并不难,掌握几个字就可以掌握关键。

中国历朝历代以“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见称,人们在日常人际关系中,对他人的敬称和对己方的谦称,就是一种具体表现。现代化、全球化带来了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传统礼仪文化也受到漠视,甚至“不知所指”渐渐成了普遍现象了。

在彼此的称呼中如何展现诚敬的心和优雅的文化素养?基本上可掌握这几个字──“令、家、舍、小、敝”,再谨记几个“例外”用法,就八九不离“礼”则了。具体怎么应用表示呢?请看:

凡是称他人的亲属,在前头加上一“令”字呈现敬意。

“令”表示好的、善的意思,如:“令德”、“令誉”。《诗经.大雅.卷阿》就有这样的用法:“如圭如璋,令闻令望。”汉代郑玄笺注:“令,善也。”形容人品德高尚,光彩焕焕有如贵重的圭、璋礼器,善闻善望斐然传世。所以“令”这个好令誉,就从古代传扬下来,成了对人最好的敬称表征了。“令”这个敬辞,应用广及对方的各种亲属、亲戚,而且对上尊下卑,无所不用。

应用方法:
称对方父亲令尊,称对方母亲令堂、令慈。例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令尊令堂待小生如骨肉,小生怎敢胡行,有污娘子清心。”
称别人的丈夫:令夫君。同时尊称对方夫妻时,可用“贤伉俪”。
称别人的妻子:令妻、令阁、令阃(阃,音同捆,古代称妇女所居的内室)。
称别人的兄弟姊妹:令兄、令弟、令姊、令妹。同时称呼对方兄弟,可称“贤昆仲”。
称别人的儿、女、儿媳、女婿依序为:令郎、令公子;令媛、令爱;令婿、令媳。(同时尊称对方父子时,可用贤桥梓。)
称别人的岳父母:令岳丈、令岳翁;令岳母、令丈母。

变化:
对别人的父母亲、配偶这些最亲近的亲属也可以“尊”代替“令”来使用。例如:尊公、尊翁称对方父亲,尊堂、尊萱称对方母亲;尊夫君称对方丈夫,尊夫人称对方妻子。“尊驾”则是敬称对方(也称大驾、阁下、足下)。

例外:“令君”、“令公” 这二个称呼,可能比较容易被误用。“令君”并不是敬称对方的丈夫。古时对中书令尊称“令君”,后来亦称位居枢要的大臣为“令君”。又对县长也称“令君”。

中唐以后,节度使累加中书令、尚书令之职,皆以“令公”称之。例如,《魏书.卷四八.列传.高允》:“高宗重(高)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

*“家、舍、小”外加一“敝”都是自谦的表示。

应用方法:
(一)凡向人提起自己的尊辈,就冠上“家”字。如:

称祖父母:家祖父母。
称父、母:家父、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
称岳父母:家岳、家岳父;家岳母。
称翁姑(丈夫的父母):家翁、家婆母。

还有称平辈中年龄或排行长于己的兄、嫂子和姊姊、姊夫,也可冠上“家”字,称为家兄、家嫂,家姊、家姊夫。

变化:
称自己丈夫、妻子自成一格,自称丈夫常用外子、拙夫,自称妻子常用内子、内人、内助、拙荆。

(二)凡称自己平辈,如弟弟、妹妹与其配偶,则冠一“舍”字。
称弟弟叫舍弟,称妹妹叫舍妹;称弟弟的配偶为舍弟媳,称妹妹的配偶为舍妹婿。

(三)凡称自己的晚辈(卑亲属),就冠上“小”字;自称也可用“小”字。
如向人提起自己的儿子,就称小儿、小犬、小豚,称女儿叫小女。

男性对朋友或熟人谦称“小弟”,“小可”也是谦称自己(自谦低微),如《水浒传》第一二回:“小可数年前到东京应武举时,便闻制使大名。”

(四)称自家姻亲或朋友,可用“敝”字;自称也可用“敝”字。
例如,妻子的兄弟是自己的内兄、内弟,对人谦称时,就称敝内兄、敝内弟。对人谦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对人谦称自己叫“敝人”,如:“敝人不知忌讳,请多见谅!”

变化:亡故的亲属怎称呼?

若亲属已经亡故时,称亡故尊辈就冠一“先”,如称亡故父亲为先父、先严、先考;称亡故母亲为先母、先慈、先妣;称亡故平辈可冠上“亡”字,如称亡故的配偶亡夫、亡妻。

后语

在现代化冲击下,人际间的敬语、谦词的称呼在生活中几乎“没没”无闻了。更糟糕的是,无神论让中国人摒弃传统文化,摒弃谦谦君子的素养,谦辞敬语也被党文化销毁了,暴戾斗争取代了祥和谦让。反观东亚文化圈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韩文化里,都留存着十分发达的谦词敬语的语言文化。从今而后,如果能复兴传统中华文化,找回礼敬之意、谦虚之心,融入生活中去实践,人与人之间亲近祥和的关系应会有重返的一天。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成年礼的“加冠”这场生命礼仪中,德、礼相依且缺一不可,更重要是彼此的关系是以“德”为本,是“以德制礼”,以“礼”为末。因此,“德”是为成年礼的核心枢纽,养成一个具有良好品格,同时能够承担家庭国家责任的男子是成年礼的重要依归。
  • 祭礼本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乃始有祭礼。祭礼在东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过,信奉神明是虔诚、是感恩,而不是交换,不是说给神佛烧香磕头就能保佑升官发财、生儿子。人礼拜时的有求之心,是亵渎神明。
  • 毛子水认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说”,可以说是实话,亦可以说是托词。季路问事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这章的话,也许有同样的意义。
  • 成语“杞宋无征”,就是由此而来,有前贤读此章说了四个字“无限感慨”。张居正对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说:盖孔子当时,欲斟酌三代之礼,以立万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为是叹息之词如此。然三纲五常古今不易,所损所益,百世可知。
  • 我们中国人常说“靠天吃饭”,朴素的道理背后是敬天信神的谦卑和善良。所以在古代,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人们的思想中第一个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里做错了?老天为什么要惩罚我?”从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这样的想法。
  • 子夏从孔子“绘事后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学礼必须以仁心为基础,或者说虽有仁心善意,必有礼以成之。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怎么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为例。射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很多,从“后羿射日”到春秋时的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一箭射穿重叠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于古希腊的体育,古中国的射是与礼仪结合在一起的。
  • 这阕《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是苏轼在重九涵辉楼头饮宴相酬的作品,情景交融中,苏轼抒发了自己以顺处逆的胸襟怀抱。在其中,你是否看到他的旷达乐观,是否又感受到一些惆怅与哀愁?
  • 泰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封禅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典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