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习俗知多少

诗仙李白。(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874
【字号】    
   标签: tags: , , ,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一千多年前的九月初九日,诗人李白登上龙山,与好友同饮菊花酒,秋风落帽,秋月留人,让李白暂时忘却了朝堂之上、俗世之中的烦恼,得以神游仙境,与月下仙子相逢际会。这是神韵舞台上曾演出过的节目《李白醉酒》。

重阳节正式成为一个民俗节日是始于唐朝,然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慢慢忘记了重阳节的一些延续千年的传统,这也许是因为很多人不太了解这个节日背后防疫、驱邪、避灾的意义。

九九重阳的名称来自于道家的阴阳学说。古人相信世间万物皆有阴阳,数字中以六为阴而九为阳,九月九日为重九,也就是重阳。在这一天,因为阳气已经走到了尽头,阴气就要开始上升,阴气又会带来邪气和病气,于是人们就要在这一天驱邪防疫,重阳节的很多习俗,如饮菊花酒、戴茱萸等,都是为了帮助人们顺应自然,用自然的方法来抵抗疫病邪祟的侵袭。

传说中的起源

清 恽冰 《十二月花卉‧菊花》(公有领域)

关于重阳节起源的传说,最著名的要属桓景的故事了。相传东汉时期有个青年人叫桓景,他曾经跟随仙人费长房学道,在学成下山之前,费长房叮嘱他说:“你的家乡汝南有疫病肆虐,九月九日这一天灾难将降临到你的家中,那时你务必要提前准备好红色锦囊,在锦囊中放入茱萸,并带上菊花酒,和家人一起登上高山,这样你们就能够避免灾祸。”到九月九日那一天,桓景果然将茱萸锦囊分给家人,然后叫他们每人喝一口菊花酒,瘟魔果然就不敢近身了。桓景等人在山上待了一日,晚上回到家中,看到家中的牛马牲畜全都暴病而死。从此中原凡是有疫病流行的地区,都会在重阳这一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登高避祸。

在陕西一带也流传着一个故事,更详细地说明了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相传在骊山脚下住着一家农户,这天男主人从田地回来,遇见一名赶路的算卦先生,天色已晚,算卦先生错过了旅店,想要在男子家中借住一宿。虽然农户家中贫穷、屋宇窄小,男主人仍然接待了他。到了第二天,算命先生临别时留下一句话:“到得九月九,须往高处走。”男主人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想算命先生精通天文易数,他的话一定有高深的道理。于是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就带着全家老小,登上骊山高峰游玩。等到傍晚下山后,发现自家所处的山沟全部被暴涨的河水淹没了。从此骊山附近的人,到九月九日这一天,全都会阖家登山以避邪祟。

驱邪祛病的习俗

九九重阳节登高起源于避瘟疫。图:清 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九月》登高远眺。局部。(公有领域)

其实,这些传说都有其现实的根据和道理,重阳节正值秋冬之交,气候的转变会带来疾病的侵袭。对此,古人的办法是用传统草药来预防疾病。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菊花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茱萸性温热,可以驱寒解毒。所以人们在重阳节时分会开始佩戴茱萸、饮菊花酒。

汉代《西京杂记》中曾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令人长寿”,陶渊明也曾作诗云:“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因此重阳节又有祛病延寿的意义,而九九谐音久久,寓意长长久久,所以又有重九祭祖的传统,提醒人们要敬老崇孝,饮水思源,才能够积德而获得长寿的福报。

此外,古人认为阳气清而上扬,阴气浊而下沉,所以秋天登山能够呼吸清新的空气,避免浊气的入侵,是对健康有益的。中国人也有上巳清明踏青,重阳辞青的说法,登山辞青,要辞别温暖的节气,并准备迎接寒冬的到来。这样的习俗蕴含着传统文化中敬畏大自然、顺应四季节气的理念。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您是否被迫从早到晚在屏幕前工作呢?您是否怀念重阳节的那些传统习俗呢?亲近自然,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花一木,欣赏山水天地的美景,难道不是一种更加愉悦平和的生活方式吗?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自神韵艺术团网站

(神韵网站授权转载,版权归神韵艺术团所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长史”竟然是这样的?!科学家终于承认,史前大洪水真实存在,难道《圣经》中记载的是真的?
  • 焚香静心,佛图澄和尚竟然还可以用香来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飘香?
  • 孝悌是孔门教人的起点。《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孝,是赡养父母,“朝夕色养”,做子女的要爱护自己、修养品格,否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进一步,有条件、有机会的,子女做一番事业,为国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丝桃的这个花语浮现眼前的是这样的画面:一边毫无保留绽放烟花般的绚丽光华,一边发出防御的警讯威慑──非诚勿扰!邪祟勿近!别看我如此纤柔娇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将承受我报复的后果。
  • 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对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鲜明的体现——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在亲情中,人心有了依归,人生有了温暖,社会道德由此奠基,社会秩序由此扩展(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所以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天灯, 放天灯, 天灯节, 台湾, 平溪
    黄历正月十五夜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灯节”。这一天里,人们闹元宵,吃元宵、猜灯谜、结伴赏花灯,古代词人也把赏灯会情景写进诗词。写元宵灯会的词,不计其数,而南宋辛弃疾的一阕《青玉案‧元夕》,则千古长在人心。词中有元宵的胜景,词中对灯节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 在古代留下许多龙的故事;对现代人来说,有人认为“龙”只是一个概念,也有人认为龙的故事只是一种神话传说。有意思的是,为何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离不开神话故事呢?岁逢甲辰龙年,我们也来回味一些龙的故事。
  • “不重则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则就没有尊严、威严。这里的“重”,始自内心, “正心诚意”,修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现出来了,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自重,言行轻佻,势必招来侮辱,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