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捶丸” 当今高尔夫球的雏形?

文/洪熙
从明朝绘画《明宣宗行乐图》(局部)可见,捶丸场地选在了地势平坦的庭院,但为了增加打球兴致,设置了一些树木、砖石等高低不平的障碍物。(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6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在现代影视作品中,常会看到权贵富豪拎着球杆,在绿茵的草地上打着高尔夫球。被誉为贵族运动的高尔夫球,它源于何地?是否真如一般人所认为的,是起源于中世纪的苏格兰?

捶丸是一项中国古代流行的球类运动,场上设球穴,以杖击球。捶丸正式出现在北宋晚期,到了辽金元明时期,捶丸成为一项风靡的户外运动。无论从球棒制作,球体大小,场地设定,以及竞技规则,都和当今的高尔夫球赛有着类似之处。

忽必烈至元十九年(1282年),宁志斋著作了《丸经》一书,介绍了捶丸的器具、打法、竞赛规则,各种不同的击法和战术。这本书中还提到宋徽宗和金章宗都很喜爱捶丸,“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深求古人之遗制,而益致其精也。”宋徽宗的球棒用黄金装饰,杆顶配缀玉石,连球包都以锦缎制成。

针对运动道德与体育精神,《丸经》诸多章节也有详细的内容说明,如取友章、正仪章、善行章、集智章、贵和章、待傲章、知人章等,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德为本的精神内涵。

说起捶丸起源,有学者认为可追溯到唐朝马球(击鞠)。马球流行于唐朝贵族阶层。但由于马匹昂贵,以及场地受限等多种原因,喜爱马球竞技的人们便逐渐地放弃了骑马,转而在地上以杖击球。在此基础上,宋人将球门改成球窝儿,解决了地形受限问题。

唐朝朝臣在玩马球,706年。章怀太子墓甬道西侧壁画。(公有领域)

韩国朝鲜王朝有一著名语文学家崔世珍(1468─1542年),编著了《朴通事谚解》一书。通事,也就是翻译的意思;谚解,即对当时的中国流行用语所作的注解。从书籍名称看,高丽国一位朴姓译员按照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了这部著作,专供朝鲜人了解元大都生活,为学习汉语而用,相当于汉语口语教材。

这部著作中,描绘了元大都(今北京)的官民风貌,京师民俗,市井生活,以及中原节庆等多种场景,可谓是了解元大都市民生活的百科书。其中就详细地介绍了“捶丸”。

器材

关于“捶丸”所需器材,《朴通事谚解》中这样记载:“将我那提揽和皮袋来,拿出球棒来。”提揽,揽作篮字,即“如筐子上有圆圈,用手提携”。

现今每当举行高尔夫球赛时,赛手们随身携带着一个长长的皮袋,装满了各式球棒,接球或击球那一端有一个木杓。在元朝,人们去打球,将所需的各式球棒等物,全都装入特制的“提揽”和“皮袋”中。或提着,或背着,来到“捶丸”的场地上。至于捶丸所用的球和球棒,与今天的高尔夫球也相差不大。

《丸经》说:捶丸有不同类型的球棒,如“撺棒”“扑棒”等,可在不同的条件下选用适合的球棒。

关于球的材质,《朴通事谚解》说:“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球的大小犹如鸡蛋那么大,或用木制,或用玛瑙制成。捶丸的球和今天的高尔夫球也差不多少。

场地

捶丸场地选在凹凸不平的空旷场地,有助于提升打球的乐趣和难度。设有不同数量的球洞,以不同颜色的彩旗加以区别。

捶丸场地上要挖小窝,《朴通事谚解》说,“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方言谓之‘窝儿’”,或者“掘地如碗,名‘窝儿’。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这个窝儿,就是球洞。《丸经》说,球窝之间的距离在数十步到百步之间,“远无百步之遥,近必盈丈之外”,远近随宜。

为了增加比赛难度,当时的球洞也各不相同,据《朴通事谚解》所说,有“花基窝儿”,“以砖砌基,其上栽花藏窝”,以砖砌好一个基址,在上面栽种花卉,把球洞隐藏一下。还有一种球洞是“花房窝”,也就是“先立球窝于花房之上,然后用棒打入,方言谓之‘花房窝儿’”。

从明朝绘画《明宣宗行乐图》可见,捶丸场地选在了地势平坦的庭院,全场共有10个窝。为了增加打球兴致,设置了一些树木、砖石等高低不平的障碍物。

现今高尔夫球场上设有障碍,球洞,这两点与捶丸相似。

从明朝绘画《明宣宗行乐图》(局部)可见,捶丸场地选在了地势平坦的庭院,全场共有10个窝,窝边插有各种颜色的彩旗。(公有领域)

规则

至于捶丸的打法,《朴通事谚解》记录得颇为写实:“人将木圆球儿打起老高,便落于窝内”,“击起球儿落入窝者胜”,“球行,或腾起,或斜起,或轮转,各随窝所在之宜”,“或立而击,或跪而击,节目甚多”。当时的人们在打球时,站着挥棒将球打起老高,击起的球在空中飞行,或是腾飞,或作弧线滑行,或者像飞轮旋转,最终落入窝儿者,方才为胜。除了站着击球,还有跪着击球,捶丸的姿式有很多种。

《朴通事谚解》记录的打球规则:或几个人,或十多人,分为左、右二组,以竞技胜负。

《朴通事谚解》的捶丸计分规则,“一击入窝则得筹二。一击不入,随球所止,再三击之而入则得筹一。一击而入,则他球不得再击而死。再三击而入,则他球不得三击而死”。即一棒将球打入窝内,可得两筹。如果没打入窝内,就要等到他人打完第一棒,然后再轮到自己在击球停止的地方继续击球,可以有三次击球机会。如果球入窝可算得一筹。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棒将球打入窝内,那么这一轮剩下的其他球手就失去了继续打球的资格。如果是连续三击后才将球打入窝内,那么这一轮剩下的其他球手也失去连续三次击球的资格。

捶丸运动的风行

源于中国的捶丸竞技,随着文化传播,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朝鲜王朝实录》对捶丸传入朝鲜后的流行情况进行了综述。日本高松冢古坟出土的壁画《仕女捶丸图》壁画就描绘了仕女参加打球的情形。

有学者研究认为,捶丸在中国古代可能西传:忽必烈缔建大元,一统大江南北,加之此前蒙古大军三次西征开通洲际要道之基础,大元帝国成为中国史上版图最大的皇朝。帝国疆域辽阔,雄踞欧亚大陆。欧洲的罗马教士、各国商贾、古罗斯使臣,或通过发达的水路,或安全的驿道,千里迢迢来到元大都。而捶丸运动当时风靡元朝境内,这些入华的外国人,很有可能将捶丸运动带回了自己的国家,使得捶丸西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