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诗情画意中秋节 明月诗词醉相思

作者:踏雪飞鸿
中秋节为何让人觉得分外深情?为何让人感受相思分外唯美?到底是何物在人心湖荡起波纹?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122
【字号】    
   标签: tags: , ,

中秋节为何让人觉得分外深情?为何让人感受相思分外唯美? 到底是何物在人心湖荡起波纹?在古人诗词中的中秋节,何物醉相思?

靑天明月在,何处不相思。
(出:清 黄景仁《秋浦怀李白》)

人间何处没有青天?人间何处没有月明?明月出东山,照得人间情思此起彼牵;相思在心田,映得青天与明月,情味浓浓。一语“何处不相思”,真说遍人间有情痴。尤其是在这一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出: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夕是何夕?最动人的良辰就在今朝夜,最浓稠的相思就在明月色。“谁家今夜扁舟子”,为团圆夜的未归人代言;“何处相思明月楼”,为天下的有情人抒怀。浪漫情怀、相思浓度,得明月一遍又遍地上色,让人醉倒。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出: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的皎洁光辉遍照宁静海面。海上明月呀,宛然是远在天边的伊人……。天涯共此时,只怨两地遥遥隔伊人,竟夕里相思如海水汩汩不绝,亲吻着明月光。

人有悲欢离合,东坡《水调歌头》早把人间悲欢离合在月下数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悲欢离合轮番上演的人间,无常乃是常态!即便是中秋,多少天各一方的哀愁,让我们轻轻放下。“千里共明月”,就让我们在明月下团圆吧。东坡把酒,对月长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人间许下深情之愿。

但愿人长久,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或许我们能够乘风归去,摆脱凡间情物的沉重束缚?

就在明明月色的望夜时空,乘着思绪的翅膀,我们回溯、回溯、再回溯,回到天地洪荒……。穿越古今,穿梭深奥无际的层层时空交错处。终于,知道了,为何人生浪漫与相思总相煎。宇宙时空浩瀚无垠,何处是吾乡?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漫漫时光已经湮灭我们回家的记忆——要往何处归去?这一夜,月就要西落,江边的枫树在风中频频摇头。面对这永恒之问,千古之谜,诗仙李白也对月发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出:李白《把酒问月》)

诗仙道出不同寻常的角度,见到不一样的明月。人的生命短暂,若流水瞬时消逝无痕,然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为何古人与今人都共看了一样的月?诗仙关心明月的万古之谜。

明月到底存在多久了?天若有情天亦老,明月不老吗?我们看到的明月与千年前李白看到的一样吗?古今“共看明月皆如此”,难道是来自一种共同的对月的记忆?

有趣的中秋月,总是向人间展示着同一面向,却谱出深邃的人生之谜。[1]

辛弃疾有一首“横绝古今,别开天地”的《木兰花慢》词,问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汗漫:水大渺茫无际的样子。*长鲸:也可做“长波”解)

辛弃疾这首中秋词不写人间离合,却是追索天外的浩瀚时空,追问宇宙别有人间的奥秘。他又发人未发之想:月亮无根谁能悬挂天中?”天上玉殿琼楼怎能耐得长波的撼动?玉兔在那里怎能无恙呢?满月为何渐渐消瘦如钩?悠悠中秋夜消逝到哪去了?在人这边看不见,有谁能解?

这首中秋词奇思连篇,而从现今科学的发现来看,辛弃疾中秋夜的“天问”实在是超前科学的“神悟”。

中秋明月醉相思

中秋夜,月色深浅处,展现不同的“相思”,各道人生。隐隐深处,凡间的情思随着明月渺渺一线牵,上天下地,穿梭时空几多重。情归何处?在人的记忆深处拳拳牵动着。

注释[1] :现代科学界发现月亮惊人的现实——月亮是人造的地球卫星!月亮总是向人间展现同一面向,还有月亮是中空的,这都是卫星的特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些“古人”的成就又没有写入这一茬人类的历史中,显然史前人类的科技文明远远超出我们今天的人类。那么人绝对不是简单生物进化来的,所谓的进化说,是神性的失落!

延伸阅读:月球是人造星球添新证——月壤发现纳米颗粒
@*

─点阅【中秋节】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百世可知,其依据就在于中华文化,在于道统。汉代董仲舒说了个非常著名的话“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注意,孔子这里说的“继周”,有特定的含义,是指继承周礼、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华文化的轨道上,有“因”有“损益”,“虽百世可知也”。
  • “现在传统凉茶铺好像越来越少了,凉茶会式微吗?”笔者带着疑问请教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他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举了几个趣味的例子,从凉茶品牌的兴衰史到当下的快餐文化,原来凉茶百年来都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饮品,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期“凉茶趣谈”,就与大家分享凉茶的转型历程。
  • 拉菲尔《雅典学院》。(公有领域)
    100这个数字到底有什么秘密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呢?爱因斯坦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不是随便就能说他是迷信或思考不严谨的人。然而,他选择了100。为什么不是98或47?而且,不是只有科学家喜欢100。
  • 钱穆对本章的解说,则非常高妙。他说: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所以为指导与约束者纵甚备,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信者,贯通于心与心之间,既将双方之心紧密联系,而又使有活动之余地,正如车之有𫐐𫐄。
  • 今年适逢香港电车120周年纪念,本栏目“纪载香港”制作特辑,在上两期介绍了电车百年间香港的城市变迁以及电车的特别型号,今期将走入张顺光的收藏世界和柴宇瀚的历史天地,分享他们与电车的不解之缘。(大纪元制图)
    “为什么取名《叮叮与我》呢?就是讲我自己最喜欢、和我有切身关系的藏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收藏家张顺光从八十年代起开始收集与电车相关的纸品和物件,转眼已经过去30多年了。今次合作写书的历史学者柴宇瀚博士补充道:“取这个名字还有另一层意思,电车作为一种日常的交通工具,就是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电车相关的故事,可以是700万的香港人中的你和我,也可能是外国人来到香港,认为这就是香港的特色!”
  • 儒家对孝的重视,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历朝历代都说“本朝以孝治天下”。甚至西汉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孝”字,其它王朝皇帝的谥号也多有“孝”字。所以,中国正统之政,重点是讲“教化”、“王化”,而非暴力统治,皇帝是“作之君、作之师”,官员是“父母官”,家国同构。从家庭到朝廷,孝是主导性的伦理。
  • 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无独有偶,佛教和道教都有盛大的祭典仪式。佛教中有盂兰盆会;道教也有中元普渡;这些祭典仪式都是对冥间鬼魂的盛大祭祀普渡。那么,生灵在另外时空中是否也会轮回转生呢?
  • 今期继续讲述百年电车发展历程,尤其是当下仍然活跃在电车轨道上的古董派对电车以及仍载客中的古董120号电车,有幸搭乘,宛如穿越时空,回到旧时光。(大纪元制图)
    “叮叮——叮叮——”香港电车以特有响铃声得名“叮叮车”。自1904年来,在港岛区特定的电车轨道行驶至今,见证着香港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今年适逢香港电车120年,“纪载香港”栏目专访香港电车历史专家暨收藏家张顺光先生联同历史学者柴宇瀚博士,分享新作《叮叮与我——香港电车120周年图片集》背后故事。
  • 对于本章,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如是说:“季康子之问,专求诸民。孔子之答,专求诸己。盖人同此理,吾能自尽其理,而人岂有不感化者哉!”其实呢,孔子是要季康子以身作则、以上帅下、率先垂范。
  • 7月30日,适逢香港电车120周年纪念,本栏目特别企划香港电车120年特辑,将分为三期出版,分享香港电车的前世今生。(大纪元制图)
    香港电车,以独有的双层有轨电车穿梭港岛,见证着百年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填海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原本沿海行驶的电车变成了在高楼间穿行。今年7月30日,适逢香港电车120周年纪念,本栏目特别企划香港电车120年特辑,将分为三期出版,分享香港电车的前世今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