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强迫分享?千万别让孩子误以为是抢劫

作者: 黄𪻐宁(小儿科医师)

人气 468

编者按:六岁之前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没有所谓的“他我概念”,如果这时强迫孩子分享,其实是抢劫的行为,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应该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后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渐成形。

避免手足纷争,请勿强迫分享

在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的人际关系发展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很小的时候,尤其是六岁之前,他的人际关系发展,基本上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也就是没有所谓的“他我概念”。

根据凯根的理论,“他我概念”大约是六岁之后产生。孩子的眼光终于慢慢拉开,世界不再是绕着自己旋转,这时所谓的“同理心”,才慢慢发展出来,而且需要非常久的时间,才会完全成熟。

从这个儿童心理发展进程来看,强迫孩子在六岁之前,就要懂得分享的美德,而且要主动看见他人的需要、公平分配资源、照顾其他年纪较小的手足……这岂不是既荒谬又强人所难吗?

别让孩子以为“分享”等于“抢劫”

分享虽然是美德,但以人类的本性而言,要先满足“占有”的欲望之后,才可能产生主动“分享”的能力。而且多数人的心理状态,通常是占有居多,分享较少。

你不相信?不妨现在试试。如果请你把自己的财产,分一半给你的手足或亲戚,你会愿意分享吗?由此可知,就算是成年人,也几乎做不到“凡物都分享给他人”的行为。

那么,对于仍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学龄前儿童而言,“分享”更是令他们紧张、焦虑的根源。况且这年龄的孩子,仍处于“单向思考”阶段,也就是在他们的大脑中,只能注意事物的某一面向。在孩子的小脑袋瓜中,“借出去”是一个概念,“归还”又是另一个概念,什么“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对某些孩子来说,实在太深奥了。

(亲子天下提供)

既然孩子六岁之前,没有他我概念,只会单向思考,缺少分享概念,这时父母一把抢过玩具,跟他说:“要‘分享’给弟弟妹妹玩!”这行为在成人世界叫什么呢?没错,就是“抢劫”。

于是孩子变得整天抢来抢去,打来打去,看到弟弟在玩的东西,我现在也要玩,因为弟弟应该“分享”。至于我现在玩的东西,也不会让给弟弟玩,因为这一“分享”出去,不知何年何月,才会回到我手中。

过了一阵子,父母就会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你的孩子抢了同学的东西,还理所当然的指责同学:“因为他都不‘分享’!”更有甚者,孩子开始到玩具店,东西拿了就要离开店家,因为在他的脑海中,世界上的物品,都没有归属任何人,我看到的东西就是我的,因为这就叫“分享”。

六岁之前 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

既然人需要“先有满足,才有分享”,所以我们对家里的二个孩子,是这样做的:

1.二个孩子不论年龄,都拥有自己的宝贝箱(加上随身的宝贝袋)。

2.孩子自己的东西,只要不想跟手足、朋友分享的,都帮你们贴上醒目的姓名贴纸,然后放在宝贝箱里面,盖上盖子收好。

3.宝贝箱与宝贝袋的东西,任何时候我都会帮你们捍卫。不管跟谁一起玩,只要想结束游戏,随时都可以拿回来,我甚至可以出手帮你们夺回来。

4.宝贝箱与宝贝袋以外的东西,就是属于爸爸妈妈的,但是爸妈愿意分享,所以你们可以轮流玩,或者排队玩。

5.公用的玩具如果造成吵架或纠纷,就会被爸爸妈妈收起来,大家都不要玩,因为那本来就是我们的。你们可以玩自己的玩具。

宝贝箱、宝贝袋、姓名贴纸,这些东西的目的,都是满足孩子的占有欲,也在训练他的“物体恒常性”─虽然看不见心爱的玩具,但我知道它乖乖躺在宝贝箱里,明天再去打开来看,一定还在里面。

还记得那时候,我跟三岁的哥哥说:“你的宝贝箱要藏好,因为妹妹还是小婴儿,如果被她发现你的宝贝,一定会好奇的拿起来咬,这样就糟糕了。”我还教他:“万一还是被妹妹发现了,因为她是小婴儿,还不懂规则,你来告诉我,我会帮你拿回宝贝。”我进一步交代:“如果暂时找不到爸爸妈妈,妹妹喜欢粉红色,你可以拿粉红色的小玩具,把你的宝贝交换回来。”

最后我说:“总而言之,妹妹如果拿了你的玩具,不要急着抢回来,妹妹可能不小心会受伤。你可以藏好宝贝、交换玩具,或者直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帮你处理,知道了吗?”哥哥听了点点头。

分享是为了讨父母开心

当孩子被父母这样满足占有欲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教他,家里的“公物”如何分享,以及到公园玩,对于那些完全不属于自己的设施,要如何分享了。

分享的规则不外乎轮流、排队,以及事先确认物品的所有权。比如说,到别人家作客,事先就让孩子知道:“今天是去安哥哥家,那是他们家,所以玩具都是他的,随时他想分享就分享,想收回就收回,知道吗?”“如果你怕无聊,可以把宝贝袋带在身边,那你的玩具就可以自己决定,想一起玩就一起玩,想自己玩就自己玩。”

在六岁之前,如果有孩子愿意主动分享,第一个可能,就是他分享了自己不想玩的东西;第二个可能,则是在讨好父母。孩子知道当他做出“分享”这个动作时,爸爸妈妈脸上会露出肯定的微笑。为了得到父母称赞,他们会勉为其难的分享一下自己拥有的玩具!

总之,“分享”这美德,并不是靠强迫而来的,而是让孩子的占有欲先被满足,然后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渐成形。三岁的孩子,由于已进入可以讲道理的时期,可以藉由大人的教导,以及为了讨好大人,而做出分享的举动。

但六岁以上的孩子,才有真正自动自发的分享能力。一切的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的态度,不妨耐心等待孩子的大脑慢慢成熟。 

(网站专文,禁止转载)

(本文摘编自《安心做父母,在爱里无惧:黄𪻐宁陪你正向育儿,用科学实证打造幸福感家庭》,亲子天下提供)

书封。(亲子天下提供)

●孩子总是予取予求? 临床心理师谈五个教养策略

●不再焦虑的深层教养:让自己慢下来

●【爸妈必修课】全家交流育儿经 达成教养共识

责任编辑:曾臻

相关新闻
不再焦虑的深层教养:情绪智商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都很独特 个性不同教养无法复制
颜氏家训(2)读圣贤书涵养德行 教养方式重视细节
网路成瘾成教养难题 家长陪伴探索才是根本解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