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焦虑的深层教养:让自己慢下来

慢下来,真正的连结才会发生
不再焦虑的深层教养:教养从心连心开始,减轻父母的教养压力,唤醒内在爱的直觉(图/大树林出版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64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良好的教养需要整合左右脑,创造开放觉察的平衡状态。我们要做到高度温情和高度权威,但记得温情和同理心要多一点。花时间想一想,你有多久没认真看着孩子,一起坐下来谈谈心,心无旁骛,不赶时间、不分析、不纠正,不“选择性”只听你想听的。

为了让你和孩子的右脑真正连结,你必须腾出空间和时间,认真看着彼此和理解彼此,不要有压力,也不要想着控制。这时候内心要保持安静和平静。

当你达到这个状态,你自己会感觉到,因为当下你心无旁骛,心跳和呼吸会变得弹性而放松,你说话的时候会直视孩子的双眼,你的语气会比忙碌的时候更温柔。这个感觉是轻松自在的,你会感同身受,自然的复述对方说的话,而不是照本宣科来假装同理。一个真正感同身受的连结,不是因为你说了该说的话,做了该做的事,更何况你压力大忙碌,没心思跟自己身体同步的时候,你跟孩子的连结也会缺乏流动。

我猜现代人都太忙了,不太可能按下暂停键,让自己静下来,建立以右脑为基础的连结吧?大家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这种连结只会在无所求的状态下发生。有时候我只是坐在沙发,刻意放下我该做的事情和念头(别忘了这需要练习!),真希望我可以多做这样的事。我只是坐下来,看着孩子,放松脸部肌肉,让紧绷远离我。

我刻意忘记流理台还有碗盘要洗,晚餐时间有食物掉在地上,孩子隔天上学该准备的东西,或者信箱里尚未回复的邮件。 我专心坐着,安静沉着,让自己享受“当下”。这感觉很棒,富含正能量,我好像磁铁一般,把孩子吸引到我身边。孩子慢慢靠过来,依偎在我身旁,全身放松。孩子会开始告诉我当天发生的事情。我感觉他们也沉浸在开放而平静的感受,因为这正是他们需要的。有趣的是,当我的身体紧绷,脑子转个不停,就算我看似安静坐在沙发,孩子也不会主动靠过来,可见孩子会判断适当的时机。

有些人在童年根本没体会过,什么是有慈悲心的同调教养,所以后来跟孩子相处,都无法真正的放松,跟孩子建立这种连结。这本书主要是帮助父母亲从原本的“防卫压力”模式,甚至是“成就喜悦”模式,切换成“平静连结”模式,这有赖右脑来创造脑部和身体的连结,后面几章再来详述。这本书会教大家如何达到这个状态,当你懂得觉察和安抚你的身心状态,教养会流动得更轻松自然。唯有奠定良好的基础,你才能够施展教养工具和技巧达到行为管理的结果。

接下来几章,我会介绍头脑如何调节情绪,以及孩子跟父母相处的感受。如果父母有好好调节情绪,孩子会愿意坦承,尊重父母订下的规矩,也会影响孩子听话的态度,但我最推崇的还是连结,不仅会达成我们期望的结果,连结本身就很重要。

练习:连结你的右脑,让自己慢下来(8分钟)

为了接收头脑的讯息,帮助你做好教养这件事,你必须花时间让头脑静下来,跟右脑建立连结。有些人做起来特别困难,但只要坚持定期练习,你会开始见识到好处。这个练习要定时8分钟。

1. 坐在安静的地方,深吸一口气,延展你的肋骨和上背。现在呼气,舒缓上半身的紧绷。我们重复做几次。

2. 现在吸气和呼气都要保持缓慢而放松。试着拉长你的呼气,拉得比吸气更长。

3. 想像你透过每一次呼吸,把更多温柔和慈悲带入脑部和身体。

4. 现在吸气,把气息灌注到眉心,也就是前额的左右两侧。吸气的时候,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眉心。

5. 呼气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右眼上方的脑区,尽量把注意力带得远一点,直到你头脑的右手边,你脊髓的上方,尽量把气息传送到这个区域,继续拉长你的呼气,试着连结你的身体和脑部。

6. 等到你连续做了几分钟,试着在呼气和吸气之间停顿2~3秒。

7. 呼吸的时候,放松你脸部的肌肉,尤其是你眼睛和嘴巴周围的小肌肉,让脸部真正放松。

8. 现在把气息带到脑部和头部,包括你的脸,试着放慢呼吸,感受平静。如果你对于孩子的行为有一点灰心或困惑,试着观想孩子的脸,自问几个问题。“怎样才是合理和平衡的教养方式呢?”你可能找不到答案,但试着聆听你的直觉,发挥你与生俱来的内在智慧。

9. 觉察你练习过程中有什么感受。你能够把身心安定下来,放慢你的呼吸吗?你会觉得烦躁或试图抗拒吗?还是你觉得放松平静呢?

10. 试着每天练习,或者尝试其他正念练习,学会不评价,让头脑和身体建立连结。

 反思

接下来几天,花时间觉察你跟孩子话的速度有多快,尤其是你制止孩子的时候,或者你心里有烦恼,一整个忙碌的时候。

注意你有没有直视孩子的眼睛,尤其是你心烦或沮丧,怀抱负面情绪的时候。你制止孩子时,有没有看着孩子的眼睛,觉察孩子的感受呢?
你跟孩子相处的时候,什么情况会让你特别失控想批评?
你有没有经常直接或间接的,给孩子评价、贴标签或批评?
试着不评价,只要展现接纳和好奇心,看看情况有什么不同。

──摘自:《不再焦虑的深层教养:教养从心连心开始…》大树林出版社提供@

影片提供: 大树林出版社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