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生万物:中国古代“土”文化小探(上)

作者:梅花一点
上古时代的人类社会,农业和畜牧业都仰赖良好土地的恩赐,生命才得以生存和延续。(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74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人们生活的地球,核心就是由土地构成的,“土”是人类最常见的自然资源。东汉刘熙所撰的词典《释名》说:“土,吐也,吐生万物也。”“土”字的构形,采用象形的造字法,如同从地底向上生长出什么植物一样;而“土”字的读音,采用与“吐”音近的方式,如同土地自然生长出的东西像土地母亲口里吐出来的东西一样。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总结道:“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古人对土地的认识,清晰明确,家有家田,国有国土。上古时代的人类社会,农业和畜牧业都仰赖良好土地的恩赐,生命才得以生存和延续。

古人已能系统认知土质

据说,上古大洪水之时,大禹治水就勘定九州,详细调查天下各类物产,大致的纲要就记载在《尚书‧禹贡》篇里。其中的一条调查项目就是对九州的土地质地做了明确的描述:

冀州土白壤(冀州的土质是柔软的白壤。壤,相当于松软的土)
兖州土黑坟(兖州的土质是肥沃的黑土。坟,这里主要是指腐败的动植物堆积沉积而成的土壤)
青州土白坟(青州的土质是灰壤。可能是这一地带的土质沉积的动植物腐败现象呈现一种灰白色造成的吧)
徐州土赤戠坟(徐州的土质是棕色的黏土。戠,音zhí,通“埴”)
扬州土涂泥(扬州的土质是潮湿的泥土)
荆州土涂泥(荆州的土质也是潮湿的泥土)
豫州土惟壤,下土坟垆(豫州的土质是松软的土壤,土层下面是黑色的硬土)
梁州土青黎(梁州的土质是青黑色的沃壤)
雍州土黄壤(雍州的土质是黄土)

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为后世学者所惊叹,其涉及到的领地范围广大,超过现今大半个中国领土,而且对各类土质有非常充足的理解和认识,这在地质学领域中也属难得。

从造字的角度看,有一些字就与土壤的质地型态有关。我们以《说文解字》的一些解字为例:

壤:柔土也。(壤就是松软的土,可耕之地)
垆,黑刚土也。(垆就是黑色而质地坚实的土壤。垆,音lú)
㙚:赤刚土也。(㙚就是红褐色的质地硬实的土。㙚,音xīng)
埴:黏土也。(埴就是黏土。埴,音zhí)
墣:块也。(墣就是块状的土。墣,音pú)
垩:白涂也。(垩就是白色的土。垩,音è)
埃:尘也。(埃就是尘土)

这些表面的知识让我们可以推知,古人已经自觉地系统性去认知和调查各类土地及其特性。这对古人耕植土地,利用土地材质做各方面生产和制造,都有极大的帮助。从汉代流传出的《周礼》一书记载,古代朝廷就确立了“地官司徒”一大职能部门,其核心职责就是管理大大小小各类涉及土地和土地生产生活的事宜。

据说,大禹治水时勘定九州,详细调查天下各类物产,其中包含对九州的土地质地的确描述。《尚书‧禹贡》里记载“徐州土赤戠坟”(徐州的土质是棕色的黏土)。(Pixabay)

土的药用价值之谜

如果说,各种土壤能够做种植、建筑、烧制陶瓷之类的功用,大家会觉得很好理解。可有一项或许大家未曾特别关注的事,即早在秦汉之前,中医就已经开始对土质的状况做研究并以之入药。

就如现存最古的中医药经典《神农本草经》就将药物类型分为:玉石部、草部、木部、果菜部、米谷部、虫兽部。玉石部主要是一些石质的矿物质来入药。其中就有一种叫做“白垩”的白色泥土,“味苦温”,就可以拿来入药,主治的是妇科疾病。

明朝李时珍集前代之大成,编成《本草纲目》,专门开辟“土部”的药材。书中总共罗列多达六十一种土质药材,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白垩”“甘土”“墨”“冬灰”“石碱”,多多少少为今天一些信任中医的人们所认可。当然,其它的大部分土部药材倍受争议,经常被西医(科学医学)拿来举例诟病。

例如,《本草纲目》就以“蚯蚓泥”可入药,但是从现今的西医学术认知上却很难获得怎么样的医学理论依据。想想看,蚯蚓钻趴又吃过了的泥土,然后被排泄出来后,这样的泥土能够拿来入药,那还能找到什么医学依据吗?

然而,如果从农学家和植物学家的角度看,会特别理解到,蚯蚓吃过的土并排泄出来的“蚯蚓泥”,确确实实对土地的松软,对植物在土层里的种植效果及营养吸收效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这样的作用,不是一般的耕植施肥所能够达到的效果。那么,蚯蚓泥是否在其中起到什么特殊的效果呢?相信研究土壤的专家会进一步找到答案。这或许从常识层面也启迪我们,蚯蚓泥是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对土质产生一系列的有机或者无机的化学反应呢?如果存在这些能量反应,是否也能够侧面地证明,蚯蚓泥具有一定的入药效果呢?一概地否定古人千百年来获取的常识经验,也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客观地去面对和研究。

李时珍还记载一例涉及“土部”药材的神奇医案。李时珍说:过去有一位女子,不知怎地,忽然吃食起河中的污泥,而且每天吃好几碗。但是没有说明这位女子吃后会怎么样,看起来可能身体健康情况一般般,身子没有大碍,不然怎么会每天都吃污泥呢?后来,来了一位“玉田隐者”,专门为这位女子出一例偏方,就以“壁间败土”调水,让女子喝下去,结果就好了。女子再也不吃河中污泥了。这“壁间败土”就是墙壁上久晒过后败坏的泥土。古人建房,都是如此。

李时珍记载这个医案,是因为他在医理上有据可溯的。他认为其源头是来自南朝陶弘景(公元456年至536年)所发明的一个医例:“此屋之东壁上土也,常先见日故尔。又可除油垢衣,胜锻石、滑石。”意思就是说,太阳经常晒到东边墙壁上墙土,具有非常良好的润滑和清洁的作用。这则医例的时代物质背景当然和古人生活的空气环境和建筑材料是相关的,是不能套用到今人的空气环境和建筑材料来做比对。

现今科学也已经意识到,不同的土壤土质,内含有不同的矿物和有机生命体,而这些成分会不会具有工业和医药的功用呢?这个课题不仅带来诸多的未解之谜,而且还打破人们对土壤的一般性认识。就像之前提到的“蚯蚓泥”,这个案例不仅仅是一个医案问题,也可能是一种超越了“进化论”概念的问题。想想看,人类居住的地球,其土壤的特色何止是千奇百怪、多种多样,同时地球土壤中存在的庞大复杂的有机生命系统和无机循环功用,在别的星球(行星),为何还是难以找到类似的状况呢?别的星球(行星)不也进化了千百亿年,为何还不具备像地球一样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特点呢?这问题的提出会有助于理解和探索地球土壤的本质和医学作用,当然,这问题内涵就超出医学领域,属于更加广阔的学问领域的未解之谜了。

“土”字的构形,采用象形的造字法,如同从地底向上生长出植物。(Pixabay)

(未完待续)@*

点阅《吐生万物:中国古代“土”文化小探(下)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围棋,也称“弈”。弈者,音同“艺”,也音同“意”、“易”。所以,弈道,不仅仅是艺术之道,游戏之术,他运行易数弈理,蕴蓄高尚智慧。《论语‧述而》篇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沉潜用意之人细研之,明悟修心之人善用之,莫不有益,皆可悟理。
  • 弈道之修:修心养性、修炼文化之道路。古人创造各种各样的文化,历经各式各样的心路,方方面面都能够给他们面对的各种事物以一种“道术”的理念,也就在其心性历练过程中,取得个人修行境界的依照和升华。弈道因此而产生了,弈道的修为境界也因此而产生了。
  • 对弈下棋者,也特别注重这种“机”的变化,如同下棋虚虚实实,不断构筑棋势的可能性,变化各种棋局的进攻退让之点,如是等等,设置机关,变化机运,促成机会,再造生机,顺应天机,成就胜机。
  • 三十年前,吾尚在中学时期,偶得一本解读先天易学的小书,书中提到一幅神奇的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读罢,内中顿时对此联的气魄与意境昇起敬仰之心。
  • 冬渐尽,春将到。前几日,翻阅到一首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诗经‧桃夭》。读着读着,总觉得,这个世界能够“桃夭”的春意真的即将来临。同时,联想到一个与此谐音的成语:“逃之夭夭”。自从庚子年的大疫情至今,即将来临的癸卯年,世间有多少人还在历劫,有多少人还在避劫?思罢,心中豁然醒悟,在人世间这个“冬渐尽、春将到”的时代,我们能够逃去避难的地方,或许就是“家”了。
  • 古汉语的文化特色,显得非常精炼玄妙,有时短短的几个词句,就能够丰富地表现出非常广泛的内涵。其中,“互文”作为古汉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是一种富有弹性变化的语意结构,能够创造出多维度的语境效果。
  • 谁都知道,张三丰真人是中国古代有名的隐世高人、修真道者、太极修法创立者。据《三丰先生本传》说,张三丰有一次遇见一位邱道人,“剧谈玄理,满座风清”,于是乎张三丰有了“方外之想”,就出游寻仙访道。这一出游,游遍燕赵齐鲁、韩魏秦陇
  •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经常有许多奇诡的异想,有非常深刻的神话来源和文化目标指向。“太极”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从“太极”到“两仪”“四象”与“八卦”的符号体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尽管如此,这似乎仍然没有办法让我们明确理解到,“太极”到底是什么?“太极”又是从何而来?
  • 本来,对于“天”这样的存在物,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非常难以捉摸而又随时随地都存在的事物。我们上下左右前后,似乎随便都可以指出“天”在哪儿。但是,有一种更加神秘莫测、匪夷所思的一种现象,就是古人曾经梦到与“天”接触了,而且还不只是一个案例。如果说,一个人接触了“地”,那还说得过去。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在梦中接触到“天”,请问您会猜出是怎么样的状况呢?
  • 邓绥五岁时,邓绥的奶奶亲自为其剪发。邓绥的奶奶年事已高,眼睛不太好,不小心弄伤了邓绥的额头,邓绥忍痛不言。身边的人看见后很是奇怪,就问她为什么。邓绥就说:“不是不感觉痛啊。太夫人爱怜我,又给我剪发,我叫出来就会伤老人家的心意,所以就忍一忍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