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沧海日,壁挂昆仑图。
大隐在朝市,尘中一丈夫。
——太极真人张三丰《题梦九丹房(集古)》
谁都知道,张三丰真人是中国古代有名的隐世高人、修真道者、太极修法创立者。据汪锡龄敬述的《三丰先生本传》说,张三丰(当时叫做张通,字君实)有一次遇见一位邱道人,“剧谈玄理,满座风清”,于是乎张三丰有了“方外之想”,就出游寻仙访道。这一出游,游遍燕赵齐鲁、韩魏秦陇,终于在出游将近三十年时,在元仁宗延祐元年,于终南山遇见火龙真人,方得传以大道。此时,张三丰已有六十七岁了。四年后,火龙真人授命出山修炼,于是张三丰“立辞恩师,和光浑俗”,到世俗混迹。从此,张三丰开启了亦修亦隐的“大隐”修炼形式,既隐于山林道场,也隐于红尘朝市,形成了张三丰独特的隐逸生涯。
到明朝初年,“张三丰”的仙风道骨的名号与神迹已在修炼界与人世间传闻不断,盛名远播。明太祖与明成祖都先后诏求张真人。张三丰真人一概避而不见,宛若隐迹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活脱脱就是一位隐逸仙人。
不拘泥于《周易》的“遁”义
拜读了张三丰的古文《八遁序》后,方才豁然醒悟,张三丰真人于隐逸之文化,自有其独特之心得,且高尚其志。
《易经.遁卦》:“《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周易正义》也注疏说:“遁者,隐退逃避之名。阴长之卦,小人方用,君子日消。君子当此之时,若不隐遁避世,即受其害。”于此可知,在“遁卦”的时代,相当于阴气生长的时代,在人世社会的表现就是品格属于小人的人开始大行其事,而品格属于君子的人开始受到压抑甚至被迫害。所以,有正念的人,有信念的修行人,有品德的君子在这样的时代就要学会回避和隐退。从《周易》的文本解说看,“遁卦”预设的是一种社会时代的特征:阴长阳消。然后有品德之君子等人依此社会现象需要作出对映的抉择,要么接受挑战,迎难而上,会因此而遭困苦甚至被迫害;要么就选择隐退避世,不同流合污,在独善其身的情况下高尚其德。
不过,张三丰真人对于“遁”意的理解,似乎别有意涵,并不受《周易》“遁卦”意思的约束。他说:“遁之为用,妙矣哉!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不谒君公,不逢权贵。不以长生之术,分人主励精图治之心。自求自用,自得自娱。望之若白云之在天,而舒卷无定也;即之如明月之印水,而动荡难收也。或隐㕓市,或居山林,或杂俦伍之中,而人不识。”(《张三丰先生全集‧卷二‧八遁序》)
张三丰的表述,既体现一种道家特立独行的原则,又蕴涵着修者仙风道骨的诗味。张三丰对于“遁”的理解,本质上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遁”的,而是“假(借藉、藉由)遁而深藏”。按照他的原文意思,可以这样解读:对于他这样的“遁者”,天子无法把他当作臣子使唤来使唤去的;执于名利的高官权贵也无法与他结成名利之朋友;而他自己虽然是修道之人,也会长生之术,但是也不以此术讨好君王,让君主分心,反而激励人世间的君主励精图治。可以说,张三丰非常严谨恪守道家修炼的“自求自用,自得自娱”的修真原则,远望如同蓝天飘浮的悠闲白云,舒卷无定;近看如同明月映照于清水之中,波浪荡漾,难以捉摸。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说:“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古人一般认为,隐士分两种,小隐就隐在山林,大隐就隐在朝市。可是,张三丰更加不拘一格,在山林里他能够隐遁,在㕓市中他也能够隐遁,或者混迹进入一堆人之中也能让外人看不出他与其他人的差别。
观张三丰的“遁”义,完全超越了《周易》文本设定的社会环境,不仅给人了解到道家风格的“隐遁深藏”的生活态度,而且,还让人理解到张三丰真人自由从容地穿越山林、凡俗与仙界的界限。这或许不是一般的道家修行所能达到的境界吧。
“八遁”彰显的隐逸风骨
以前,总以为张三丰这样的大德高道,俊逸神采,傲然天骄。很难想像,张三丰对历史上的隐逸高士也有特别的尊崇,还特别提出“八遁”说。“八遁”,意思就是,张三丰采用《周易》的“遁卦”的“遁”义,代表一种他属意的隐逸精神,而历史上正好有八位隐逸品味的名人,符合张三丰的理想向往,于是就有了“八遁”之说。这八位隐逸名人分别是:汉代的严光、法真;晋代的陶潜、戴逵;唐代的卢鸿、轩辕集;宋代的陈抟、林逋。
严光,字子陵,汉代会稽余姚人。他与后来成为东汉光武帝的刘秀,曾经是同学。刘秀打下天下后,严光就隐身不见了。刘秀想念严光的贤德,就命令四处寻访。后来找到了,严光拒绝入宫觐见。于是,光武帝抽了个时间,亲自到严光的馆舍床边问候。严光说:“上古时代陶唐尧帝,品德卓著,当时的高士许由听说尧帝要让位给他,他就赶紧临水洗耳去了。人各有志,何必相迫呢?”光武帝知道难以说服严光,聊了一些,就离去了。后来,光武帝还是延请严光入宫,数日都在谈经论道,给予光武帝非常多的经世治国道理。有一晚,光武帝与严光同榻共眠,严光竟然把腿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掌管天文的太史官紧急觐见,奏报皇帝有客星侵犯御座,甚是危急。光武帝大笑不已,说道:“没有事。是昨晚朕与老朋友严子陵共卧,才有此天象的。”后来,不论光武帝有多少次给严光任命和恩赐官职,严光都没有领受,一直在家里耕作,直至去世。
法真,字高卿,汉代扶风郿人。他为人好学,博通内外图典,门下弟子数百人,被称为关西大儒。当时汉顺帝对他早有耳闻,屡次征召入朝为官,皆不赴。法真对大家明志说道:“吾既不能遁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可知,法真也以上古陶唐时代的隐士许由为模范。法真的友人郭正赞叹说:“法真名可得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可谓百世之师者矣!”不求名者,反而名声相随,广传天下。
陶潜,字元亮,又字渊明,相传为东晋大将陶侃的曾孙。他为人闲静少言,不羡慕荣华富贵,爱好写诗著文,诗文内容“颇示己志,忘怀得失”,别有一番高古隐遁的情志,后人誉为“隐逸诗人之宗”和“田园诗派之祖”。尤其他的名篇《桃花源记并诗》,记录了避世的世外桃源的美境,打开了世俗对不同时空环境世界的视野与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遁隐”精神,增添特别浓重的仙话趣味。
戴逵,字安道,东晋谯国人。少年时就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可谓是多才多艺,当时人都对他惊叹不已。当时的晋朝宗室武陵王司马晞,听说戴逵的才艺,就派人邀请戴逵。戴逵一点也不客气,当即打破琴弦,正色说道:“戴安道我不做王侯门下的伶人。”司马晞非常愤怒,只好请他的哥哥戴述代替他。晋武帝也屡次征召,戴逵就逃到吴地。戴逵一生结交名士,如:郗超、刘炎、谢安、王徽之等等。他不仅书画甚佳,又善刻铸佛像,是东晋时代的顶级艺术家。而他隐逸不仕的精神与多才多艺的成就,为当时朝野名流所敬重。
卢鸿,又名卢鸿一,字浩然,字又作颢然,唐代范阳人。他时常隐居嵩山。唐玄宗时开元初年,屡次征召入朝,他都不赴。开元六年,卢鸿决定入朝,觐见唐玄宗,但是不行跪拜礼。宰相派人问他,为何对皇帝不行礼?他回答:“臣闻老君言,礼者,忠信之所薄,不足可依。山臣鸿一敢以忠信奉见。”卢鸿的意思是,“我听说太上老君讲道时阐明,‘礼’的出现,会让忠信的行为沦为浇薄,以后会有大乱。所以,‘礼’不足以作为依靠,我卢鸿作为一位山臣小民,愿意以‘忠信’来勇敢地奉献觐见皇上。”唐玄宗听说后,非常敬佩,就另外设宴赏赐卢鸿。接着,唐玄宗想继续给卢鸿赐官授爵,卢鸿完全谢绝,就又回山中隐居。后来,卢鸿开辟学庐,授徒数百人。卢鸿也以书画闻名,据说其山水画《草堂图》堪比王维的手笔。
轩辕集,唐武宗与唐宣宗时期人,隐居在罗浮山。著名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李洞都为轩辕集写过寄赠诗。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罗浮山人轩辕集被召入皇宫。唐宣宗直接问道:“先生如此长寿,可否有长生之道传授给朕?”轩辕集说道:“彻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周给,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何必别求长生也。”意思是说,“屏去对声色和滋味的各种欲望,心情保持平和,不过度哀伤与欢乐,德泽他人,施惠周边,自然而然就会像天地一样的品德,像日月一样的光明,又何必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呢?”大中十三年春,轩辕集坚决要离开皇宫,前往罗浮山继续隐修。唐宣宗不得已放行,临行前只好再问他:“朕拥有天下,还能够得到多少年?”轩辕集就取笔写“四十”两个字。古人写字是竖排的,轩辕集写到下面“十”字时,在竖笔收尾的时候,笔画往上挑得高高,好像这个“十”字要跑到“四”字的上面。不久,唐宣宗驾崩,在大中十四年二月入葬。人们才惊觉,轩辕集的预言是说唐宣宗在位虚年为十四年。
林逋,字君复,宋代杭州钱塘人。他性格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在杭州西湖的孤山结庐隐居。他不仕不娶,与梅花、仙鹤作伴,世称为“梅妻鹤子”。他不仅诗词写作多有奇句,风格“澄浃峭特”,而且擅长书画。为人称颂的名句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集‧山园小梅》)。朝廷屡次征召皆不赴。他去世后,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后人称他为“林和靖先生”。
陈抟,字图南,五代亳州真源人。年轻时他就精通经史,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后来遇到谈吐不凡的高尚之人,就决意隐居修行,先后去了武当山和少华山。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周世宗听闻陈抟修道名声,就派人送他到皇宫中,一留就留他一个多月。周世宗问他传授黄白炼金长生之术。陈抟答道:“陛下是四海之主,应当以治理国家天下为念,为何要留意这些黄白之事呢?”周世宗听了也不责备,给陈抟封官厚赏,陈抟依旧回山隐修。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陈抟有几次前往朝廷皇宫。当时宰相宋琪问道:“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陈抟回答道:“陈抟乃是山野之人,没有方术可传。现今圣上博达古今,深究治乱,是一个明君。你们君臣正要协心同德,振兴国家,化治天下,如此勤恳力行,就是非常好的修炼了。”宰相宋琪听说后,称善不已,汇报给宋太宗。宋太宗因此更加敬重陈抟,下诏赐号“希夷先生”,并留陈抟在皇宫中数月,与之谈道论经,然后放陈抟回山修行。后来,陈抟时常隐居华山,开门授徒,将中华易学体系传播到人世间,使得有宋一朝,开辟灿烂易道之学,孕育诸多易学大儒。
张三丰总结说:“从古称真人者,必须外达真气,内涵真心,入有真操,出有真守,实之而得。夫真道,弃世而不恋世,避人而不见人,不为势利所羁勒,不以黄白欺世主。……由汉迄宋,其间明元机者,如吾尊崇之八遁,淸风峻节,或逃名,或却聘,或功成勇退,或世衰遁藏,其怀真不露,奚常以长生药衒朝廷哉?”(《自题〈敕封通微显化真人诰命〉后跋》)
小评
张三丰对“八遁”的推崇,既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真隐、真遁”的隐修态度,也充分展现了古代历史上正统有高德的隐士人生。这些典范不仅给予皇帝和朝廷的启迪,也为普通世人在修道修德方面树立示范,可谓是良苦用心啊。
张三丰揭示了中华正派正统的隐遁精神和隐逸文化,一直为历代有高德的隐士们继承着,成为一种特别的有原则性又有继承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现象。正派的隐遁之人,能够以不同社会风貌和社会角色出现,同时他们往往对社会的文化和艺术有特殊的贡献。高尚的品德操守和彻底的隐逸态度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同时,张三丰没有局限性地解读《周易》文本,自有道家修炼的玄机妙理。道家易学体系的认知往往不等同现存的《周易》文本,其蕴藉有更广阔的道德意涵。这也彰明,中华文化深邃无比,广阔无边。
从八位隐士的历史片段,就可知,张三丰真人熟知经史,自有真知灼见。张三丰真人推出“八遁”典范,不仅仅揭示出中华广泛存在的隐逸文化之中的某个方面特征,也亲身历练做文化总结和修行传递,为现今人们进一步理解和研探隐逸文化的实质与中华文化的精髓,做了非常明确的示范。
不知诸位看官善人,您对中华的隐逸文化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参考资料:
《张三丰先生全集》
《周易正义》,唐代孔颖达注疏本
《先秦魏晋南北朝诗》,近人逯钦立辑录
《后汉书》卷八十三,严光法真传
《晋书》卷九十四,陶潜戴逵传
《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卢鸿一传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卢鸿传
《宣和画谱》,宋代
《旧唐书》卷十八,轩辕集事迹
《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陈抟林逋传
@*
责任编辑:林芳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