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使用浅显平淡的说理诗句,开辟儒家“以理入诗”的风气,引领增益大宋诗坛“理趣”与“意韵”的诗风。本文所举的几首邵雍诗,则是邵雍重新再现“诚明”文化的精髓,寓教于乐,明悟世人,就像孔子留下的“仁义礼智”等等文化一样,实乃古人留下的修炼文化,是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瑰宝。
如前所述,像“诚明”“至诚”“诚信”“丹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等典故文化,都是以“诚”为核心的修炼文化,也贯穿到古代的社会生活和人品修炼之中。这些典故文化,也像《三国演义》里演绎“仁义礼智”各种内涵的故事一样,在历史上演出了各种“诚明”内涵的故事。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故事吧:
熊渠子射石虎
这是出自《韩诗外传》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熊渠子的射手。有一次在天夜时,他经过一片山林时,忽然发现前面不远之处时隐时现,好像有一只巨型卧虎。他立即警觉起来,赶紧拉弓引箭,看准时机,射向那老虎。以熊渠子的箭术,他自信非常,确认已经射中那老虎了。然而,那只老虎却安然所处,不跑不号,没有动静。熊渠子吃惊不小,但还是壮胆慢慢巡查,过去一看,发现一只箭非常坚挺插入一块大石头之中。原来,这块巨石被当作老虎射中了。熊渠子查看那石头,觉得非常坚硬,怎么自己的箭能够射进去呢?他就再试几箭,却怎么也射不进石头了,都只是“啪啪”掉落在石头旁边。
《韩诗外传》对此评论道:“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而况人乎?”这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一个故事版本。
后来,在司马迁《史记‧卷一百零九‧李将军列传》也记载了一则李广将军箭射中石头的故事,与上面的故事情节类似。可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故事早已在汉朝之时深入民间人心。
在儒家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有“孝感动天”,“啮指痛心”,“哭竹生笋”等等孝道故事,也是一种“精诚所至”的体现,大家都熟悉。那么,道家里有没有类似的关于“精诚”的故事呢?
商丘开诚信行神迹
这故事出自《列子‧黄帝篇》:
话说有一老农叫做商丘开,家境清寒,常常饥饿。有一次,有两位客人住宿商丘开家里,他们是来自富贵人家范子华的门客。这两位门客在闲谈之中,说这个范子华名声权势,能够做到“生者死,死者生;富者贫,贫者富”。商丘开恰好在北窗下听到了,生起一种无穷的虔诚信念。于是他借了一些干粮,背着箩筐前往都市,来到范子华家门前。而这个范子华家族和门客们都是世族出身,身着华丽,乘坐贵车,步伐端庄,眼光昂扬。他们回头看见商丘开年老体弱,面目漆黑,衣服邋遢,就非常藐视他。后来,他们干脆戏弄、侮辱、欺骗他,甚至捶打推撞,恶搞手段无所不为。因为他们觉得让这样的邋遢老头和他们一起做范家的门客,太有损自己了。然而,商丘开可是带着信念来的,自然对此没有什么在意的,也没有生气。他耐心等待着什么,因为他相信肯定有生死富贵的秘密就在里面。商丘开如常和门客们互相认识起来了,就好像也要成为范子华的门客一样。
范子华的门客们几番捉弄商丘开后,嫌累了,于是就想别的算计。一次,门客们拉着商丘开一同登上高台,就随意说:“有能够自愿从此高台往下跳的,赏赐百金。”旁边众人一起附和,好像争先恐后地答应着。商丘开一看这情景,以为是真话,便抢先一步,跳了下去。只见商丘开身轻如燕,飘飘然落地,肌骨毫无损伤。范家门客看了,觉得太偶然了吧,感觉应该是有风吹起商丘开的弱身子,不足为奇。
大家又来到河边,有人指着河流最深处,于是又依样画葫芦地说道:“那里有宝珠,谁能游到水底就能得到。”商丘开自然还是真切的相信,就按照他们指向的流水底处游去,摸索了一段时间,浮出水面的时候,真的拿到了宝珠。这回,大家都吃惊不小,觉得怎么胡说八道的偶然,就成了不可思议的必然。
范子华了解情况后,就开始非常尊重商丘开,给他好吃好喝好住的,给他正式门客的待遇。
没多久,范家不幸发生火灾,正烧毁仓库的许多财物。范子华正在着急,看着众多门客,不知怎么办。恰好,商丘开上前,范子华就说:“你若能进入火堆里救出锦缎,能够救多少就给你多少。”商丘开听了,毫无难色,在火堆里进进出出,火灰不沾身,肌肤烧不到,拿出来一大堆锦缎。
范子华和在场的门客们看得目瞪口呆,认定商丘开是位有道术之人,便一齐向商丘开赔礼道歉,说道:“我们不知道您是有道术之人而耍弄您,我们不知道您是有神力之人而侮辱您。请您把我们当作笨蛋,请您把我们当作聋子,请您把我们当作瞎子吧。现在我们愿意拜您为师,能否大胆地请教,您是使用什么道术的呢?”商丘开说:“我并非有道之人,也不懂什么道术。虽然这些都是发自我内心,但是我也不晓得何以做到这一步的。不过,既然如此,我也可以给你们说说。就是以前范家有两个门客住宿我家,聊天谈到范家权势高贵,能够叫‘生者死,死者生;富者贫,贫者富’。我当时立即感觉深信不疑,生起虔诚的向往,就远道而来。而且,我对你们说的话句句当真,字字不假,生怕自己不够虔诚信念,做得不好,放下对身形所处利害的感觉,心志专一不变而已罢了。外物不能阻碍和伤害我,大致是这个道理吧。现在,我才晓得你们这些人都在欺骗我,让我内心生起猜疑多虑之心,让我更多注意观察倾听身外的各种情况。现在回想起自己过去没有被烧死和溺死,痛苦的回忆和忧愁的思绪折磨了我,使得我添加了恐惧和震惊。唉,现在我怎么还可能再接近那无情的水火呢?”
范家的人和他的门客们自此以后,在路上还是在其它地方,不论是对待贵客,还是对待地位低贱的乞丐、马医,都不再做侮辱的举动,谨守礼节,遵守道德。
后来,孔子的弟子宰我听说这个事后,转告给老师孔子。孔子赞叹地说道:“至信之人,可以感化万物。他们甚至可以动天地,感鬼神,纵横天地之间没有悖逆阻碍。商丘开一位凡夫尚且能够做到如此至信至诚,更何况我们,更需要坚守诚心诚意的至诚之道呀。”
诚明一吟破三谜
邵雍虽然在他的《伊川击壤集》诗集里没有太多直接吟诵“诚明”的诗句,但就这几首诗也是足以证明,邵雍隐逸而又神秘的传奇一生,隐藏许多他在儒家方面的修行秘密。
我们根据上面的引述,在开始引用的《诚明吟》一首诗里,就可以推断,邵雍至少破解儒家修行的三个文化之谜:
第一个是,孔子和孟子都是修行之人。虽然他们都在儒家思想体系里成为圣贤之人,在儒家道德体系里成就仁义境界,但是,他们的境界和思想的产生和坚持,都是来自修行,来自修炼。现代人从现代文化的角度来评判孔子、孟子,不过就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可惜,这些概念内涵里还是很难触及到中华文化里修炼文化内涵。
第二个是,孔子和孟子的修行、修炼,是向内修,不是向外找。这个就是“诚明”的修行体现,修炼心性的表现,是向内修炼的结果。如果人们把自己称为修行和修炼,但又向外找,那怎么说是修行和修炼呢?当然就是自欺欺人的了。《庄子‧渔父》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在当代现代文明里,能够找到这个内涵吗?
第三个是,“诚明”为何备受邵雍重视?正因为邵雍通过“诚明”的境界修行,向内修获得实质的洞彻古今的前知能力,并由此转化发挥到他的史学造诣之中,成为博古通今洞彻未来的千古奇人。这样的成就,不就如同儒家说的“圣人”一样吗?相比于如今许多江湖术士,有求于卜算技巧,汲汲于功名利禄,又能够有何成就呢?恐怕,这样的事,在现代文化学术里也没有想到的吧。
参考资料:
《邵雍全集》第四册,北宋 邵雍著,郭彧 于天宝 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四书章句集注》,南宋 朱熹著,中华书局版
《老子今注今译》,先秦 老子著,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版,2006年
《韩诗外传集释》,汉朝 韩婴撰,许维遹校释,中华书局版
《列子全译》,王强模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
@*#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