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谜踪 探索一个中国神传文化的理路

作者:梅花一点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李白《短歌行》 (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77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李白《短歌行》

诗仙李白惊叹的“太极”历经万劫,追溯无极,宛若至广至大的天地渊源,流淌亿万年的永生奥义,在世间生命的记忆之先昭现,若隐若现的玄机映照寰宇的瀚浩,运行天人历史的神性秘密。人类无法用真实写照的格式提供完整全息的玄思与哲理,却每日每夜浸润其中,日用而不知,日行而不觉。或许,对太极文化的精准描述更像是人类的痴想妄念,但是,本次华夏文明的传承辉煌却不可须臾脱离她,终于奠定出神传文化延续至今,等待即将来临的寰宇归正时期。

历经五千年的东方文明里,卍字符与太极图双峰鼎立,成为人们了解到的中华神传文化关键核心。随着佛教从古印度辗转流传至中土大地,寓意“吉祥万德,慈悲智慧”的卍字符,定型成为佛门的图案体系之中。尽管有一些人仍然认为,中华史前之时早就有这个符号。而誉为“中华第一图”的太极图,作为“太极”奥义的象征图案,千古流传至今,沉淀丰厚文化的基因,让人们理解了什么是“道”,什么是“道家”,什么是“太极”,什么是“阴阳”。

溯源“太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逍遥游的庄子在《大宗师》篇里赞叹说:“大道啊,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道广大精微,超越一切时空万物,但我们也更无法从庄周肆意汪洋的上下文之中推测,玄妙的“太极”是超高维度时空的境界,还是运行阴阳法则的缘起?

《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这句话,有千万疑团,都是很难解决的。我们可以罗列这些疑团:第一,“太极”之前有“易”这样的东西,“太极”之后有“阴阳”这样的东西,那么“太极”在“易”与“阴阳”之间,可以让我们悟到什么呢?第二,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太极”,先是认知了“阴阳”与“八卦”在先呢?还是先了解到“太极”呢?或者是先了解到“易”呢?我们知道,《周易》一书,基本的卜辞文本到经传文本的规范,时间上历经周朝初年至孔子时代,整个漫长的过程长达数百年,其中,“太极”从何时开始认知的呢?第三,《周礼》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周易》在易学的六十四卦系统中,是最后一个建立文本的,之前还有夏朝的《连山》与商朝的《归藏》,他们的文本里是否有“太极”理念?烟散的历史留下痕迹还在让我们寻寻觅觅。

可是,“太极”文化作为易学和易理的最重要源头之一,不可能凭空而出,更非乘虚而来,当是上古之时早已有之。从甲骨文及其相关考古的发现、发掘和考证就看到,六十四卦易学道术系统早已经完备,却不知如何起源。尽管对“太极”考古的实物材料逐渐显现,也有待证实,而我们能够期待的是,传说不一定就等于猜测,毕竟烟散的历史还是留下神迹的余韵,补充吾辈遐想的空间。

传说不一定就等于猜测,毕竟烟散的历史还是留下神迹的余韵,补充吾辈遐想的空间。(王嘉益/大纪元)

什么是神迹?也许是天神给了一个可以预知未来的梦,也许是修真者证悟了大道,也许是天赋智慧给一位善人开创一种人间技能,当然,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也许。

西周末年,周幽王二年王都镐京附近岐山地震,三条主要河流断竭。伯阳父以阴阳之理,预言十年后周朝有亡国之象。结果,周幽王十一年,西周灭亡,周国东迁,开始东周历史。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董因,用《周易》六十四卦泰卦,预测晋国公子重耳归国得天时地利人和,必成霸业。果然,重耳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汉朝,京房自创易理,重新排序六十四卦,结合气候音律,占卜多得验证,即使他能够预测自身会被诬陷而亡,也未曾退缩。

三国时,管辂能够通过卜筮的方法,破罪案,治怪疾,辨祸福,知生死,明国运。《三国志》记载他的断易案例,成为后世易学经典。

南北朝北魏时期,关朗仅仅以一个卦,纵论天下数百年,明天意,尽人事,开六合,断圣谋,易学奥妙,莫可揣测。

三国时期,南征北战的诸葛亮在忙于鞍前马后之余,排出《马前课》。唐朝初期,李淳风与袁天罡你来我往推出了《推背图》。此二书,以六十四卦多种维度的“数、理、象、图”之易学原理,推衍预言未来千年中华历史进程,奇准无比。

以上有史有据的案例,从先秦到隋唐,历经超出了整整一个千年,这也仅仅能够排列出部分的易学成就和易学神迹。神迹奇事是出来了,而“太极”作为易学的文化关键核心,在如此漫长的时期,却时隐若现,宛若神龙见首不见尾。

尽管其间有扬子云以三才天地人换算两仪阴阳,自铸《太玄经》八十一首;有焦延寿再加六十四卦倍数,自编《易林》四千诗;有魏伯阳修行道术通真,自撰《周易参同契》三十五章。如是种种,也只见得“太玄”一词最似“太极”,得其名莫能状,有其号不能知。

或许正是漫长时间的文化演绎,逐步形成体系完整的文化铺垫,那隐蔽在背后的主角才方便展露出自己神妙的真容。

时光流转,兴文德,重道学的大宋朝代开始了。

独爱莲的周敦颐,赏花赏出了心性修炼的至理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的君子之风,摇曳着“明德洗心”的境界。他制作了仅有二百四十九字的《太极图说》,一开始就说:“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而生阳,动极而静。”更重要的是附加了一张“太极图”。毕竟,在大道范围内的“太极”文化理念,同样广大精微,照样弥纶天地,而周敦颐之说仅仅是一家之言。从此,长久世俗几乎已遗忘的“太极”之理,终于以真实具象的形式露出面目,既指向着隐密的过去,又引导到可能的未来。

独爱莲的周敦颐,制作了仅有二百四十九字的《太极图说》,更重要的是附加了一张“太极图”。国画《高洁》(正见网)

之所以有隐密的过去,完全可能是道家修炼一直就有“太极”之理,更有“太极”之图,然而由于密传单授的原则,千百年都没有公开。理由可能在于,“太极”文化若要在世间凡俗之中公诸于世,需要的是文化历史的铺垫,人心道德的淬炼,机缘一到,天下方能幡然醒悟。从后来学者们的考证,不得不承认,周敦颐的《太极图》确实与道家《太极先天图》颇有渊源。不论如何,从此时开始,一直隐密流传在道家各种修炼中的“太极”文化,开始以具象的形式展露,流布到人间。当然,随之而来的重重疑问,逐步转变成玄理智慧的探索,让世俗人们开始走入到“理解太极、探索太极、体验太极、实证太极”的文化历程之中。这就是“太极文化”将如何引导到未来文化历史长河之中的理路吧。周敦颐的开拓之功不可磨灭。

在道家修行道场的终南山下,石破天惊地蹦出来《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脱口而成这四句的大哲张载,不是隐修的道士,而是个入世的儒家精研者,他的担当如威严猛士,他的志气如冲天豪迈,但是对“太极”也只是简简单单地叹道:“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欤。”更何况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高德大贤,皓首穷经,又怎能够参透得了,又怎能够通识得到呢?

倒是安乐窝有一位“德气粹然”的太平隐士,他吟咏着诗句:

安乐窝中快活人,
闲来四物幸相亲。
一编诗逸收花月,
一部书严惊鬼神。
一炷香清冲宇泰,
一樽酒美湛天真。
太平自庆何多也,
唯愿君王万寿春。

——邵雍《安乐窝中四长吟》

这位隐士的名字叫做邵雍。他的闲适逍遥往来于王侯百姓之间,他的智慧诚明穿越古今时空之中,他通达天人之学,没有完全把知识当作一种外在的纯粹思维辩解理路。因为他为他发现的易学“先天学”定位成“心法”,并说“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而这个“先天学”所指的图,那就是邵雍创悟到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他还说:“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也。”邵雍深深体悟到,“太极”运动起来,有如神性的变化,贯穿易理内外。“先天学”的模式,基本在邵雍著作里获得成型的道术架构。这个架构里完备了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的贯通,也在具体操作和衍化运算的实践中得到验证,这就是《皇极经世》书的诞生。而这个诞生为一个更高的大道法理的传出,奠定了人们能够从道术层面的文化认知,并为未来能够实证,能够修行的神传文化铺垫成完整的道路。大道至简至易,很简单地一看,《先天六十四卦图》是最接近正统太极图的外在形制,尽管这个图只能说是太极图的外围卦符系统的表达而已。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正如邵雍说的那句话“图皆自中起”,这图的中心不该再是虚无空白,正中就应该有什么样子了。不是吗?正统的太极图呼之欲出。

完整的历史铺垫,需要数千年的文化实践,需要不断地在各种各样世俗角度和道场层次的智慧探索,以至让人们体系性地了解到易学的广大精微而又变化无穷,神秘莫测而又真实灵验,有步骤地指向中华文化的其中一个巅峰标识迈进,那就是“太极”文化的直接出场。

白云深处复闲行,
铁笛横吹嶂有声。
樵子寻余寻不得,
化为奇石古先生。

——张三丰《游峩眉小雷门》

一位吟唱仙诗的“邋遢”道士跳入眼帘,他身形高大伟岸,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传闻他有时数月不吃不喝,有时能够一日千里远在异乡,他为赤胆仁义凡人书写传记,他与蓬莱仙岛诸仙吟唱诗词,他率领门徒披荆斩棘造草庐于武当山,他始创太极密传心法,兴修行于大明朝。太极文化不再是易算卜卦的玄虚背影,不再是易理法则的玄学辩解,阴阳变化的圆容无碍,心性道德的返本归真,神化于万物宇宙,运转在灵识人体,玄机轮转不息,映照天地苍穹,这就是张三丰真人赐给人世间的“太极”神传文化。

张三丰自画像,原像保存在明代李文忠公家藏文物第十种材料内,后被人发现,保存至今。(公有领域)

历经数千年华夏文明的造化,演绎无数的神迹故事,体悟无尽的道术文化,行走天地,点点滴滴,锻造至今,终至奠定出“中华第一图”——太极图。

现在蔽于现代文化迷雾里的我们又如何感叹天地万物的造化,又如何辨识为何有这样的“太极”文化深入到我们文明的神传文化基因里呢?就像同样出现的卍字符文化一样,“太极”文化恰与之并行广播,他们为现在的社会和文明启悟着人们如何面对正在发生的一切呢?这答案也会包含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因缘所在吧。

注:
1.唐朝李白《短歌行》,出自《全唐诗》卷一六四。
2.北宋邵雍《安乐窝中四长吟》,出自《伊川击壤集》卷九。
3.元明张三丰《游峩眉小雷门》,出自《张三丰先生全集‧云水集》。@*◇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典汉文(Classical Chinese)简约、精炼,数不胜数的名家名篇散发着音韵之美,以及微言大义的感染力。当我们提倡恢复传统时,不应忽略文言文——汉语言文化的源头。在浮躁动荡的当下,古文佳作展示的恬淡心境与睿智哲思正是今人所需。
  • 虽然现今“贫穷”常并列出现,“贫”与“穷”也都有缺钱少财之意,不过贫、穷意义并相同。生活清贫无须担忧,如果走到“穷”的境况,那才真正考验意志。
  • 汉代学者所着《毛诗·大序》是一篇古代诗歌理论专文,系全部《诗经》作品的序言。全文仅六百余字,阐明了诗歌的性质、分类和社会作用,其论理远超诗外,涵盖人伦、治国、文学艺术、道德等多个层面,对今日的执政者及百姓大众仍有启示意义。
  •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襄公(?—前535年)访问楚国。卫国大夫北宫文子,即北宫佗,也随襄公出访。在楚国,北宫文子从楚国令尹围(?—前529年)的仪表,看出了他的不臣之心,并预知此人不会善终。
  • 七岁神童章节给知遇的恩人翰林戴公吟了一首诗:“身本优钵罗,托身植瑶岛。入世偿宿逋,昙花依旧好。”戴公梦醒后,终于知道他原来是来尘世报恩还债的,托梦相告,他已经离开尘世重返仙班了。
  • 〈鹿鸣〉是一首中国古代朝廷宴群臣及嘉宾所用的配乐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野外的萍草乃天生地养,鹿在野外得到萍草食物,呦呦然鸣,发自于内心的感恩上苍。
  • 中华文明能五千年一脉相承,绵延不断,这是否是上天的眷顾与选择呢?那麽神为什么要如此安排这台戏呢?
  • 宋诗讲究“理趣”,像“柳暗花明又一村”,“远近高低各不同”,“淡妆浓抹总相宜”,“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名句,塑造意境之中凸显出哲理,推衍意象之内暗含着义趣,大宋文化风貌,意韵煌煌灿烂。
  • 邵雍使用浅显平淡的说理诗句,开辟儒家“以理入诗”的风气,引领大宋诗坛增添许多“理趣”与“意韵”的诗风。本文所举的几首邵雍诗,则是邵雍重新再现“诚明”文化的精髓
  • 围棋,是中国古代一大发明。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可知,上古早有围棋之游艺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