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生萬物:中國古代「土」文化小探(上)

作者:梅花一點
上古時代的人類社會,農業和畜牧業都仰賴良好土地的恩賜,生命才得以生存和延續。(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人們生活的地球,核心就是由土地構成的,「土」是人類最常見的自然資源。東漢劉熙所撰的詞典《釋名》說:「土,吐也,吐生萬物也。」「土」字的構形,採用象形的造字法,如同從地底向上生長出什麼植物一樣;而「土」字的讀音,採用與「吐」音近的方式,如同土地自然生長出的東西像土地母親口裡吐出來的東西一樣。東漢經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總結道:「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古人對土地的認識,清晰明確,家有家田,國有國土。上古時代的人類社會,農業和畜牧業都仰賴良好土地的恩賜,生命才得以生存和延續。

古人已能系統認知土質

據說,上古大洪水之時,大禹治水就勘定九州,詳細調查天下各類物產,大致的綱要就記載在《尚書‧禹貢》篇裡。其中的一條調查項目就是對九州的土地質地做了明確的描述:

冀州土白壤(冀州的土質是柔軟的白壤。壤,相當於鬆軟的土)
兗州土黑墳(兗州的土質是肥沃的黑土。墳,這裡主要是指腐敗的動植物堆積沉積而成的土壤)
青州土白墳(青州的土質是灰壤。可能是這一地帶的土質沉積的動植物腐敗現象呈現一種灰白色造成的吧)
徐州土赤戠墳(徐州的土質是棕色的黏土。戠,音zhí,通「埴」)
揚州土塗泥(揚州的土質是潮濕的泥土)
荊州土塗泥(荊州的土質也是潮濕的泥土)
豫州土惟壤,下土墳壚(豫州的土質是鬆軟的土壤,土層下面是黑色的硬土)
梁州土青黎(梁州的土質是青黑色的沃壤)
雍州土黃壤(雍州的土質是黃土)

這些細緻入微的描述,為後世學者所驚歎,其涉及到的領地範圍廣大,超過現今大半個中國領土,而且對各類土質有非常充足的理解和認識,這在地質學領域中也屬難得。

從造字的角度看,有一些字就與土壤的質地型態有關。我們以《說文解字》的一些解字為例:

壤:柔土也。(壤就是鬆軟的土,可耕之地)
壚,黑剛土也。(壚就是黑色而質地堅實的土壤。壚,音lú)
㙚:赤剛土也。(㙚就是紅褐色的質地硬實的土。㙚,音xīng)
埴:黏土也。(埴就是黏土。埴,音zhí)
墣:塊也。(墣就是塊狀的土。墣,音pú)
堊:白塗也。(堊就是白色的土。堊,音è)
埃:塵也。(埃就是塵土)

這些表面的知識讓我們可以推知,古人已經自覺地系統性去認知和調查各類土地及其特性。這對古人耕植土地,利用土地材質做各方面生產和製造,都有極大的幫助。從漢代流傳出的《周禮》一書記載,古代朝廷就確立了「地官司徒」一大職能部門,其核心職責就是管理大大小小各類涉及土地和土地生產生活的事宜。

據說,大禹治水時勘定九州,詳細調查天下各類物產,其中包含對九州的土地質地的確描述。《尚書‧禹貢》裡記載「徐州土赤戠墳」(徐州的土質是棕色的黏土)。(Pixabay)

土的藥用價值之謎

如果說,各種土壤能夠做種植、建築、燒製陶瓷之類的功用,大家會覺得很好理解。可有一項或許大家未曾特別關注的事,即早在秦漢之前,中醫就已經開始對土質的狀況做研究並以之入藥。

就如現存最古的中醫藥經典《神農本草經》就將藥物類型分為:玉石部、草部、木部、果菜部、米穀部、蟲獸部。玉石部主要是一些石質的礦物質來入藥。其中就有一種叫做「白堊」的白色泥土,「味苦溫」,就可以拿來入藥,主治的是婦科疾病。

明朝李時珍集前代之大成,編成《本草綱目》,專門開闢「土部」的藥材。書中總共羅列多達六十一種土質藥材,令人歎為觀止。其中的「白堊」「甘土」「墨」「冬灰」「石鹼」,多多少少為今天一些信任中醫的人們所認可。當然,其它的大部分土部藥材倍受爭議,經常被西醫(科學醫學)拿來舉例詬病。

例如,《本草綱目》就以「蚯蚓泥」可入藥,但是從現今的西醫學術認知上卻很難獲得怎麼樣的醫學理論依據。想想看,蚯蚓鑽趴又吃過了的泥土,然後被排泄出來後,這樣的泥土能夠拿來入藥,那還能找到什麼醫學依據嗎?

然而,如果從農學家和植物學家的角度看,會特別理解到,蚯蚓吃過的土並排泄出來的「蚯蚓泥」,確確實實對土地的鬆軟,對植物在土層裡的種植效果及營養吸收效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這樣的作用,不是一般的耕植施肥所能夠達到的效果。那麼,蚯蚓泥是否在其中起到什麼特殊的效果呢?相信研究土壤的專家會進一步找到答案。這或許從常識層面也啟迪我們,蚯蚓泥是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對土質產生一系列的有機或者無機的化學反應呢?如果存在這些能量反應,是否也能夠側面地證明,蚯蚓泥具有一定的入藥效果呢?一概地否定古人千百年來獲取的常識經驗,也是非常不可取的,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客觀地去面對和研究。

李時珍還記載一例涉及「土部」藥材的神奇醫案。李時珍說:過去有一位女子,不知怎地,忽然吃食起河中的汙泥,而且每天吃好幾碗。但是沒有說明這位女子吃後會怎麼樣,看起來可能身體健康情況一般般,身子沒有大礙,不然怎麼會每天都吃汙泥呢?後來,來了一位「玉田隱者」,專門為這位女子出一例偏方,就以「壁間敗土」調水,讓女子喝下去,結果就好了。女子再也不吃河中汙泥了。這「壁間敗土」就是牆壁上久晒過後敗壞的泥土。古人建房,都是如此。

李時珍記載這個醫案,是因為他在醫理上有據可溯的。他認為其源頭是來自南朝陶弘景(公元456年至536年)所發明的一個醫例:「此屋之東壁上土也,常先見日故爾。又可除油垢衣,勝鍛石、滑石。」意思就是說,太陽經常晒到東邊牆壁上牆土,具有非常良好的潤滑和清潔的作用。這則醫例的時代物質背景當然和古人生活的空氣環境和建築材料是相關的,是不能套用到今人的空氣環境和建築材料來做比對。

現今科學也已經意識到,不同的土壤土質,內含有不同的礦物和有機生命體,而這些成分會不會具有工業和醫藥的功用呢?這個課題不僅帶來諸多的未解之謎,而且還打破人們對土壤的一般性認識。就像之前提到的「蚯蚓泥」,這個案例不僅僅是一個醫案問題,也可能是一種超越了「進化論」概念的問題。想想看,人類居住的地球,其土壤的特色何止是千奇百怪、多種多樣,同時地球土壤中存在的龐大複雜的有機生命系統和無機循環功用,在別的星球(行星),為何還是難以找到類似的狀況呢?別的星球(行星)不也進化了千百億年,為何還不具備像地球一樣的生態環境和土壤特點呢?這問題的提出會有助於理解和探索地球土壤的本質和醫學作用,當然,這問題內涵就超出醫學領域,屬於更加廣闊的學問領域的未解之謎了。

「土」字的構形,採用象形的造字法,如同從地底向上生長出植物。(Pixabay)

(未完待續)@*

點閱《吐生萬物:中國古代「土」文化小探(下)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圍棋,也稱「弈」。弈者,音同「藝」,也音同「意」、「易」。所以,弈道,不僅僅是藝術之道,遊戲之術,他運行易數弈理,蘊蓄高尚智慧。《論語‧述而》篇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沉潛用意之人細研之,明悟修心之人善用之,莫不有益,皆可悟理。
  • 弈道之修:修心養性、修煉文化之道路。古人創造各種各樣的文化,歷經各式各樣的心路,方方面面都能夠給他們面對的各種事物以一種「道術」的理念,也就在其心性歷練過程中,取得個人修行境界的依照和昇華。弈道因此而產生了,弈道的修為境界也因此而產生了。
  • 對弈下棋者,也特別注重這種「機」的變化,如同下棋虛虛實實,不斷構築棋勢的可能性,變化各種棋局的進攻退讓之點,如是等等,設置機關,變化機運,促成機會,再造生機,順應天機,成就勝機。
  • 三十年前,吾尚在中學時期,偶得一本解讀先天易學的小書,書中提到一幅神奇的對聯: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讀罷,內中頓時對此聯的氣魄與意境昇起敬仰之心。
  • 冬漸盡,春將到。前幾日,翻閱到一首大家再也熟悉不過的《詩經‧桃夭》。讀著讀著,總覺得,這個世界能夠「桃夭」的春意真的即將來臨。同時,聯想到一個與此諧音的成語:「逃之夭夭」。自從庚子年的大疫情至今,即將來臨的癸卯年,世間有多少人還在歷劫,有多少人還在避劫?思罷,心中豁然醒悟,在人世間這個「冬漸盡、春將到」的時代,我們能夠逃去避難的地方,或許就是「家」了。
  • 古漢語的文化特色,顯得非常精煉玄妙,有時短短的幾個詞句,就能夠豐富地表現出非常廣泛的內涵。其中,「互文」作為古漢語常用的一種修辭格,是一種富有彈性變化的語意結構,能夠創造出多維度的語境效果。
  • 誰都知道,張三丰真人是中國古代有名的隱世高人、修真道者、太極修法創立者。據《三丰先生本傳》說,張三丰有一次遇見一位邱道人,「劇談玄理,滿座風清」,於是乎張三丰有了「方外之想」,就出遊尋仙訪道。這一出遊,遊遍燕趙齊魯、韓魏秦隴
  •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裡,經常有許多奇詭的異想,有非常深刻的神話來源和文化目標指向。「太極」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從「太極」到「兩儀」「四象」與「八卦」的符號體系就這樣建立起來了。儘管如此,這似乎仍然沒有辦法讓我們明確理解到,「太極」到底是什麼?「太極」又是從何而來?
  • 本來,對於「天」這樣的存在物,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非常難以捉摸而又隨時隨地都存在的事物。我們上下左右前後,似乎隨便都可以指出「天」在哪兒。但是,有一種更加神祕莫測、匪夷所思的一種現象,就是古人曾經夢到與「天」接觸了,而且還不只是一個案例。如果說,一個人接觸了「地」,那還說得過去。問題在於:如果一個人在夢中接觸到「天」,請問您會猜出是怎麼樣的狀況呢?
  • 鄧綏五歲時,鄧綏的奶奶親自為其剪髮。鄧綏的奶奶年事已高,眼睛不太好,不小心弄傷了鄧綏的額頭,鄧綏忍痛不言。身邊的人看見後很是奇怪,就問她為什麼。鄧綏就說:「不是不感覺痛啊。太夫人愛憐我,又給我剪髮,我叫出來就會傷老人家的心意,所以就忍一忍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