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之先的宇宙猜想 大道的無止境啟示

作者:梅花一點
中華文化往往是導向人們去體悟到其中無止境的境界。(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97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裡,經常有許多奇詭的異想。這些異想,或者說是想像也罷,卻有非常深刻的神話來源和文化目標指向。「太極」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若是單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繫辭上》)的生成說法看,現代人往往將「太極」簡化為一種「符號性」的概念。也就是說,「太極」代表的是一種「符號」,正是這個「符號」引發「正負」的概念,由此而得出「陰陽」的符號。依次類推,從「太極」到「兩儀」「四象」與「八卦」的符號體系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儘管如此,這似乎仍然沒有辦法讓我們明確理解到,「太極」到底是什麼?「太極」又是從何而來?

汪洋恣肆的莊子在描述玄乎其神的「道」的時候,說道:這「大道」啊,「在太極之先而不爲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爲深,先天地生而不爲久,長於上古而不爲老。」(《莊子‧大宗師》)這就明確了,「太極」是在「大道」的宇宙之中生成的。就像李白在《短歌行》中吟唱道:「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李白分明就是在宇宙論的一種模式來描述「太極」的本源,而且這個本源歷經的時間也非常非常久遠。

由此可以推測,「太極」的符號系統意義,應該是人世間的人們在其自身的學術研究之中做的一種學術角度的定位,也是方便人們在思維上映照宇宙萬物可能存在的對象性範式。可以這樣闡明,「太極」的符號特徵是易學體系的一種可以在道術研究中駕馭的模式,真實而又全面的「太極」應該是放在宇宙的運行變化之中去審視的。

「自無極而太極」,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太極圖說》裡就直截了當地開宗明義。要說明的是,這裡說的「無極」,應該不是指一個像「太極」類似的實體,而更可能是對更高遠境界的無可描述的更為廣大精微的境界做一種語言上的形容。所以,毋庸臆測,「太極」之先是有其宇宙之源起的,「太極之先」必然只能用形容性虛擬意義的詞彙來表示。「太極之先」的狀態無法描述,只好說成是「無極的」了。如此這般,中華傳統文化的源流就在不知不覺之中給予我們一種非常遠景宏大的意涵:中華文化並非將某種易學文化層面做絕對性的限定,也沒有特別的限制人們追尋真諦的範圍和模式,而往往是導向人們去體悟到其中無止境的境界。

那麼,「太極之先」的宇宙猜想,也就成為一種順理成章的思想路徑了,也是一種對宇宙的更為超越性的認知。

一旦從宇宙論的角度探討古代文化的一些信息和現象時,現今社會的受現代文化影響到的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神話傳說,就例如盤古開天地的傳說一樣。其中,三國徐整《三五曆紀》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記載:「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也正是這一句,有研究者就認為,這個古老的神話講述了現當代對宇宙的觀測到事實:宇宙正在快速的膨脹,符合宇宙正在膨脹的理論。無形之中,我們會感受到這神話應該是有依據的。那麼,這個神話文化的依據源自什麼呢?是單純的想像?還是無巧不成書的偶然命中?還是別樣的事實?還是宇宙全息信息映照給人類的文化?

正是類似這樣的案例,卻如同天降啟示般地提醒了沉浸在現代文化的我們:神話是文明的遺產,神話也是文明的拓展;神話如果被實證科學和實證知識證實,那麼,神話反映的就是文明和歷史的真相,至少也是部分展現的真相。

這就回到我們文前所談的,「太極」及其易學構建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我們知道,現當代的天文學家們和宇宙學家們,往往是通過一些物理運算理論和數學公式,來建立宇宙的模型和演算宇宙的各種變化。如此這般的比對,我們可否也能在理論上可以推測,「太極」及其易學符號系統也會是某種宇宙層次的符號模型呢?

太極作為一定層次宇宙的本源存在(物,或者實體),應該成為人類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研究對象。但是,為何現代科學無法認識和面對這類問題和現實呢?如果現代科學能夠直面這些問題和現實,又會開發出怎麼樣的知識智慧和技能體系呢?科學缺失的課題,往往就在我們最傳統的文化內涵之中具備了,這是諷刺呢還是遺憾?

「元氣之先」還有更加廣大精微的「大道」「大法」,那就是「道」的無止境、無窮盡,是人類不可想像,不可思議的境界。(Shutterstock)

既然,我們對「太極」文化的探索可能具有如此宏大的未來前景,那麼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太極之先」存在的可能性。本文姑且採用宋代著名類書《太平御覽》卷一天部的說法,給「太極之先」做了一個有限的而又單一的,具有時代性的文化總結。為何用《太平御覽》的文化總結呢?這不僅僅因為,這部類書是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細節羅列,也有其精心挑選的知識體系的取證,而且,該書的性質是對宋朝之前的中國傳統文化做了一次系統性的大總結。

《太平御覽》卷一中介紹道,「太極之先」有「元氣」「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層次境界。《太平御覽》的編輯者很明顯是採用了《列子‧天瑞》篇一段論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按照列子的推理,先天地而生,依次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然後進一步依次衍化為「渾淪」和「易」。至於其中衍化過程中的的哲理性質或者宇宙論性質的細節,在此談起來也是渺渺茫茫,難以形容,我們就略去不論。但是其衍化得到的一個重要的結果,就是這一系列的宇宙生成過程誕生了「易」,正好承接了《周易》關於「易有太極」的說法。於是,「太極之先」的宇宙存在的論述就在這兒得到完整的譜系性連結。

當然,要值得提醒大家的是,本文並非是推崇或者認定這個譜系性的「太極之先」的論述,並非說其是唯一獨門的論述,也並非說其是完全準確的論述。但是,其論述表現得到的文化指向,讓後人非常明確而又清晰地意識到,「太極之先」或者「太極之上」的宇宙層次和宇宙境界,是有可能存在的。一般情況下,我們都了解到「太極」是能夠修行和修煉的,如果把太極本身當作修煉境界的體現,或許「太極之先」更是一種宏大高遠的修行境界的追求吧?周敦頤的那句老話:「自無極而太極」所蘊含的宇宙境界,又是如何的在平平淡淡之中道出極為深邃廣大的境界呢?

《太平御覽》在標舉「太極之先」的譜系系列:「元氣」「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也是在《列子》說法的基礎上在最前面加了「元氣」的境界層次。這個「元氣」會是最頂的宇宙層次嗎?我們認為,《太平御覽》的編輯者並非如此認為,只不過這只是他們尋找到的最頂的宇宙層次的詞彙而已。《太平御覽》在轉引關於「元氣」的古籍論述的時候,又特別引用了漢代著名道書《淮南子》的一段描述:「道始生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氣,無有涯垠。」還引用漢代道家高人、文化大家張衡的《玄圖》的一段描述:「玄者,包含道德,構掩乾坤,橐籥元氣,稟受無原。」這不就明擺著,「元氣」也並非是宇宙之最先、最終、最本源的起源。「元氣之先」還有更加廣大精微的「大道」「大法」,對映於人類的思維和想法,那就是「道」的無止境、無窮盡,是人類不可想像,不可思議的境界。

對於古代傳統的承傳,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類似神話傳說和各種異想,後人往往會忽略掉,或者表現得輕視。不過,歷史總是能夠證明,這些看似虛無飄渺的神話傳說,歷經歷史的淬煉與漫長的傳承,他們不僅是文明的遺產和拓展,不僅能夠開拓文化的內涵與境界,而且還在不斷地引導著人們向更高境界的文化修為邁進。這不就是神傳文化所成就的文化指引嗎?

主要參考資料:

《周易正義‧繫辭》
《莊子‧大宗師》
《全唐詩‧卷一六四》
《列子‧天瑞》
《太平御覽‧卷一天部》

@*#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邵雍使用淺顯平淡的說理詩句,開闢儒家「以理入詩」的風氣,引領大宋詩壇增添許多「理趣」與「意韻」的詩風。本文所舉的幾首邵雍詩,則是邵雍重新再現「誠明」文化的精髓
  • 無極至廣大的天地淵源,流淌億萬年的永生奧義,在世間生命的記憶之先昭現,若隱若現的玄機 映照寰宇的瀚浩,運行天人歷史的神性祕密。
  • 圍棋,也稱「弈」。弈者,音同「藝」,也音同「意」、「易」。所以,弈道,不僅僅是藝術之道,遊戲之術,他運行易數弈理,蘊蓄高尚智慧。《論語‧述而》篇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沉潛用意之人細研之,明悟修心之人善用之,莫不有益,皆可悟理。
  • 弈道之修:修心養性、修煉文化之道路。古人創造各種各樣的文化,歷經各式各樣的心路,方方面面都能夠給他們面對的各種事物以一種「道術」的理念,也就在其心性歷練過程中,取得個人修行境界的依照和昇華。弈道因此而產生了,弈道的修為境界也因此而產生了。
  • 對弈下棋者,也特別注重這種「機」的變化,如同下棋虛虛實實,不斷構築棋勢的可能性,變化各種棋局的進攻退讓之點,如是等等,設置機關,變化機運,促成機會,再造生機,順應天機,成就勝機。
  • 預言能力,是人類的神秘能力和神奇文化,包含無盡的未解之謎。歷史上曾經出現的預言,有相當的部份已經得到了證實。依據歷史的各種記載和操作實踐,古人的預言方式方法有千百種。
  • 三十年前,吾尚在中學時期,偶得一本解讀先天易學的小書,書中提到一幅神奇的對聯: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讀罷,內中頓時對此聯的氣魄與意境昇起敬仰之心。
  • 冬漸盡,春將到。前幾日,翻閱到一首大家再也熟悉不過的《詩經‧桃夭》。讀著讀著,總覺得,這個世界能夠「桃夭」的春意真的即將來臨。同時,聯想到一個與此諧音的成語:「逃之夭夭」。自從庚子年的大疫情至今,即將來臨的癸卯年,世間有多少人還在歷劫,有多少人還在避劫?思罷,心中豁然醒悟,在人世間這個「冬漸盡、春將到」的時代,我們能夠逃去避難的地方,或許就是「家」了。
  • 古漢語的文化特色,顯得非常精煉玄妙,有時短短的幾個詞句,就能夠豐富地表現出非常廣泛的內涵。其中,「互文」作為古漢語常用的一種修辭格,是一種富有彈性變化的語意結構,能夠創造出多維度的語境效果。
  • 誰都知道,張三丰真人是中國古代有名的隱世高人、修真道者、太極修法創立者。據《三丰先生本傳》說,張三丰有一次遇見一位邱道人,「劇談玄理,滿座風清」,於是乎張三丰有了「方外之想」,就出遊尋仙訪道。這一出遊,遊遍燕趙齊魯、韓魏秦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