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二毛”烧鸡

楚天 整理
【字号】    
   标签: tags:

“二毛烧鸡”雅称“珍积成烧鸡”,创始于清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8月8日)直隶大名府城内(今河北省大名县)。  

“二毛烧鸡”的创始人王德兴当年开烧鸡铺时并没有字号,因德兴小名叫“二毛”,又因二毛在煮鸡里锅内放有二个石猫,所以街坊乡亲习称店铺为“二毛烧鸡铺”。 于是,他煮的烧鸡也就称为“二毛烧鸡”了。
 
王德兴不仅精选生鸡,加工精细,讲究烧煮时间,而且配料齐全,其特点:闻起来清香芬芳,拿起来嫩烂脱骨,一拌即散,吃起来肥而不腻,味道鲜美丰厚,当时文武科选时的应试才子、府道官长及富商大贾,都喜欢吃他的烧鸡,吃后赞不绝口。
  
据传清道光年间,一位新任的知府大人,敲锣打鼓上任夸官,路过店铺面前闻香面落轿,品鸡问其名,随口吟诗道“夸官逍遥道,闻香品佳肴。适逢设盛宴,吾必备‘二毛’”。
  
相传从此,“二毛烧鸡”名声越传越远,名气越来越大,现居邯郸“八大地方风味名吃”之首。“二毛”本是对王德兴的贬称,但“二毛烧鸡”却成了名贵食品的美称,在人们心中留下“一锅烧鸡满城香”的美誉。  

清同治年间,王德兴将鸡铺秘方技术传给儿子王国珍掌管。国珍在继承父业时,,为将“二毛烧鸡”推向外地,嫌“二毛”名号不雅,便以自己名中的“珍”字为首,并取“珍品、积研、成名”之意,更名为“珍积成烧鸡”沿袭流传至今。但是,人们很少叫这个名字,仍然按照习惯的叫法“二毛烧鸡”。  

“二毛烧鸡”的风味独特,原于其选料精、配料全、造型美、火候准,在色、香、味、型、补方面达到了俱全,使人们常以“嫩烂脱骨,肥而不腻,鲜香纯正,回味悠长“而赞之,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味道不变,经久不衰,古往今来,供不应求。
  
“二毛烧鸡”的制作方法是:(一)精选生鸡,加工精细。不收病、残、死鸡,不收白条鸡,选用当年生长的半斤至二斤左 右的雏鸡。然后宰杀放血,退毛去爪,解剖造型。加工后的白条鸡,要求鸡皮光洁色泽鲜正,腹内干净,翅、腿、颈等部位安放得当,造型美观。(二)配料适当而齐全。在煮鸡时主要配料有:砂仁、桂南、良姜、肉桂、陈皮、白芷等十几味药料和上等酱油。(三)煮鸡方法讲究。用火文武兼施,蒙油盖顶,火后掌握适当,一般煮三至四小时以上,至药料入味透彻为止。因鸡汤味美,故现有“鸡汤”,还是开业以来沿用至今的“老汤”的传说。
  
由于采取以上制作方法,所以,“二毛烧鸡”的色、香、味、型质量俱佳。在醇厚的成鲜中,咸味略重,久放不变其味,就是在炎热的夏季,也能放上一周保持鲜味。同时,由于用的药料齐全,经常食用“二毛烧鸡”,能温中和胃,消痰利气,增加食欲,对年老体弱的人有强身健胃作用。@(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饮凉茶本是两广民众千百年的一种习惯,而王老吉凉茶则是岭南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大热天时,喝杯“王老吉”解暑;洒足饭饱,喝杯“王老吉”降火;初患感冒,喝杯“王老吉”驱病……
  • 砂锅居,地处西四南大街缸瓦市路东,是一家地道的北京风味饭庄,开业于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砂锅居原名“和顺居”,最早以经营砂锅白肉起家。因二百多年来,一直用一口直径4尺深3尺的大锅煮肉,人皆称其“砂锅居”,遂由此更名。
  • 马豫兴桶子鸡是开封历史上独具一格的回族食品,久负盛名。“咸香爽脆,肥而不腻”是人们对马豫兴桶子鸡的评价。
  • 麻婆豆腐是中国豆腐菜肴中最富地方风味的特色菜之一,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川菜名肴。此菜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成都“陈麻婆豆腐店”的传世佳肴,凡到四川的游客莫不以一尝为快事。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