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观念 迎接未来

文. 摄影/ 淑华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望着她现在聚精会神专注下棋的模样,时间仿佛拉回到一个月前…..

记得那天吃完午餐后回到教室,棋社另两位男老师正在劝她参加棋社的月赛,月赛的性质是,达到一定棋力的人才能参加,参加的人可能会与相当棋力或与更高棋力的人对奕,当时的她一直不愿意接受那两位老师的劝说,执意的不想参加月赛。

离她不远处的我,思绪与眼光已经被吸引过去,教室不大,我可以隐隐约约听到他们的对话,听到她说:“我不要参加月赛,我又还没达到这个棋力,为何要我参加呢?”两位老师或许奈何不了她,也或许不想给她太大的压力,也就暂时放弃劝说不勉强她。

看着她静静的站着,好像有点不知该怎么办的模样,我对着她招手,让她来我身边坐着,我问她:“刚刚两位老师是不是要你参加月赛?”她点点头不作声。

“你不想参加是吗?”她点点头还是不说话。

“为什么不想参加呢?”这时候她终于开口了……

“我的棋力又还不够,为什么一定要我参加呢?”听到她的回答,我心里想着,棋力够不够是由老师来判定,学生常会因为自信心不够,而忽略了自己的能力。

“你是因为害怕下输棋吗?你是因为害怕和棋力高的人下棋吗?你怎么知道自己棋力不够?没试过怎么知道结果呢?”似乎是猜中了她的想法,她又默不作声。

“围棋是有棋力的差别没有错,每一阶段性的棋力都是需要磨练出来的,但是如果你愿意把棋力的数字当作只是一般的数字概念,以现在的棋力作为自己挑战的出发点,那么到底有没有如你想像中的棋力不够就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过程中你如何去面对每一盘棋的挑战,如果愿意放弃数字带给你的压力,终究一天你会得到所应该收获的结果。”

不知道是我的劝说打动了她,还是她自己打开心中的结,现在的她已经跨出脚步,望着她专注看着棋盘上的每一手棋,或许她已准备好迎接挑战,也或许她心中的压力没有完全去除;但是希望她勇敢的去享受每一盘棋转折变化的乐趣,遇到无法应对的时候,不到棋局的最后千万不要轻言放弃。

人的思想有时候真的很奥妙,常会因为自己的观念,无形中给自己制造压力与绊脚石,有时候明明想要去完成一件事情,但又因为害怕踏出以后要面对未知的一切,总是会去预设一些想法,使自己的脚步犹豫不决无法向前,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搬一块大石头,挡住自己要跨出去的脚步。

其实事情还没做之前,不需要预想太多过程,不要去设想太多的种种困难,而被预设的一切给绊住。如果能放弃害怕,放弃自我的观念,愿意坦然去接受无法预知的考验,纵使将来面对的是挫折还是平坦无碍,只要这一切都是自己所正确选择的路,那么这过程中的苦与乐,都将会是人生中的宝贵经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论输赢都要耐心下完一盘棋,慢慢学会不论面对顺境、逆境,都要有坚持到底的谦虚心态及忍耐力。从中体会胜不骄、败领悟的道理。
  • 台湾三大围棋头衔之一的“第三届王座战职业围棋锦标赛”,明天在台湾棋院开赛,来自全台的三十三名顶尖职业棋士将一决雌雄,争夺冠军奖金新台币四十万元。
  • 在任何游戏与竞技运动中,游戏者或者运动员都会想要寻求胜利,而不喜欢失败,我在教围棋过程中也发现了孩子的这种求胜心理。然而,有赢就必有输,我们不可能都是第一名或每次都赢,关键是在输赢之间,吸收到别人的经验,检讨与修正自己的缺点,才能获得不断的进步。也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运动竞技精神。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有的人总是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或是拥有的什么技能知识生怕别人学去。其实如果懂得放下和分享,往往就会发现在教授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有所收获......
  • 学生K在班里的成绩一直是前三名,平时的言行却表现得比较高傲冷漠,也不怎么关心其他同学。有一天,他气呼呼地来找我......
  • 莲花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当孩子表现出他的天赋、爱好时,家长或老师不要因为自己的偏见而去否定孩子......
  • 对立反抗的孩子,不只是容易暴怒,甚至屡屡挑衅师长,表现出种种情绪失控行为。王意中临床心理师指引教师看透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跳脱对立反抗孩子设的陷阱,并针对问题,提供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法、辅导策略与正向管教技巧。
  • 有些孩子处在一个复杂与不好的家庭环境中,教师如能适时用正向的例子做引导,不但能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慰藉,也给了孩子往正向道路上发展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