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之美——居住美学与人文品味

蒋勋
font print 人气: 308
【字号】    
   标签: tags:

我觉得他这个家,其实需要一个家人聚在一起的空间,否则家人变成这么冷漠,就算房子再大再昂贵,最后也没有心灵沟通的地方了。

我一再强调,房子变成家,是里面有了人性的温暖,那才叫做“家”,不然它就只是一个房子。一个房子就算非常昂贵,若是里面没有人住进去的温暖,它就失去家的意义,我们也不会爱上它的。

美是幸福跟快乐

也许大家都读过一本书叫做《小王子》,书里面描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看见一个房子很漂亮,回来就跟他爸爸说,那个房子很漂亮,前面有一个小小的花园,墙上都是藤蔓,七月的时候会有很多蔷薇花爬满整个窗台上,进屋以后房间里面有什么样的家具,然后人围坐在壁炉前面,火光非常的温暖。他叙述了好长好长,跟他父亲讲这个房子多美多美,然后他父亲很不耐烦的打断他说:

“你告诉我,这个房子到底有值多少钱?”

很多人都被《小王子》这本书所感动,因为它对比出大人的价格世界跟孩子的美丽世界。

美并不是价格,你没有办法在美上面标示出它多昂贵,美是无价的。美也是你生命里面的幸福跟快乐,我很难跟你解释我的幸福能卖多少钱,如果幸福可以论两论斤卖的话,就不是幸福了。

我相信家的温暖也是如此,有一天如果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忙碌、匆忙、冷漠到亲子关系都不怎么亲密了,相信那个时候我们会觉得住进再昂贵的房子,都是巨大的遗憾,因为房子、家,应该是全家人的心灵空间。这是我们谈到住的美学的第一步,可是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朋友们今天已经经营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家,然后有机会邀请朋友来感觉到你们家的温暖,也把这样住的美学推广出去,最后会变成一个社区的精神。

曾经有一些学建筑的朋友,在多年前感受到台湾因为在工业化之后,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的状况,他们就做了一个尝试。

他们以建筑工作室的名义发函给某一个都市一条街上的每一个家庭,大意是过一个月就是中秋节,你准备如何度过呢?是跟家人在一起吗?你愿不愿意跟这个社区的人一起过中秋节?他们设计了活动,到警察局登记,那个晚上把这条街封起来,挂上很多工作室制作的纸灯笼,满桌零食摆在树底下,然后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来过中秋节,把你自家的月饼、菜带出来,跟你的社区邻居一起来庆祝。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活动,我在现场非常感动,我觉得虽然这件事情在今天台湾或许大家觉得还是很难推行,可是这种情况表示大家已经共同爱上这个居住环境了。也许社区中有独居的老人,原本是落寞地独过中秋,可是活动之后他会觉得整个社会是他的家、整个社区是他的家,这个时候我们的居住美学才会有可能真正地提升、真正地改善。

在生活美学里谈到跟我们息息相关的居住问题,应该如何经营一个有人性空间的家,如何与周遭环境的人产生人际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课题可能已经不是建筑专业人士的职责而已,更包含着每一个使用空间的人,怎么去认识自己跟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希望安居乐业

很多朋友去过日本,我们在京都、奈良、或是大阪可以看到非常多座深受唐朝影响的寺庙,呈现出一种高雅和幽静,从中体会到建筑代表一个文化集大成的表现。

我相信很多人去巴黎一定会去拜访圣母院、凡尔赛宫、罗浮宫,不管那些是教堂或宫殿,基本上都是建筑,这些建筑使用什么样的材料?筑架起什么样的结构?建筑出什么样的形式?完成什么样的空间?为什么这些建筑上千年来或者几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去学习,因为它们蕴涵累积了非常多人类生活的品质。所以你会羡慕古代的人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他可以有这样美好的生活。

除了教堂、寺庙、宫殿外,也包括对以往民居的研究,像林徽音与梁思成,算是在中国研究民居的最早一代。

我自己去过安徽民居,发现明朝、清朝在安徽居住的一般老百姓,竟然已经很注重生活品质了。我去拜访在安徽黄山脚下几个村落,小小几百户人家,一条小河蜿蜒流过。

每户人家每一天要到河边淘米,洗衣服,甚至要在这里刷马桶。我们知道淘米是为了吃饭、刷马桶是清洁排泄物。在那儿,居住的环境有一些共同的约定,例如不能在上游刷马桶,否则下游的人家怎么办?都不能用这个水了!所以在下游不影响环境污染的地方,大家可以清洗马桶;上游水源最清澈,让大家洗米或洗衣服。

我在那个村子里有很大的感动,几百年前一个小小的村落,都是小老百姓,可是他们会订出一项生活品质的公约。再想想看我们今天,社区里车子该如何停,垃圾该如何处理,处处都发生问题,其实最需要的是一份社区的公约,如果社区里没有一份道德公约,法律规定订得再严也是没有用的。

我们都听过所谓的“路霸”,有人强占家以外的空间,变成自己的停车位……,在这样的状况里,就算城市规划得再好,美感也都被破坏掉,因为大家缺少了共同认知的道德感。谈到居住环境的品质,今天我们最大的难题,也许就是在这么小小的岛屿上拥挤了这么多的人口,个人空间跟公共空间很难做出明显的区隔。

可是我想去过日本的朋友,绝对跟我会有同感:日本也是一个非常拥挤的地方,东京绝对不会比我们的城市来得空旷,也是非常拥挤,但我会被日本人的守法跟道德性所感动,就像他们排队的秩序,以及每一个人遵守自己的空间跟他人空间的关系,那秩序是什么?秩序就是你的尊重。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居住空间本身是难度很高的教养练习。

日本的居住空间往往比台湾还要小得多。我到日本友人家里,发现他们一家几口人住的空间比台湾小很多,可是干干净净。有时候他们的院子小到只有一公尺见方,可是他会懂得在底下铺着白石头、种一支竹子,回家时看到那一支竹子映照在白粉墙上面,完全像一张水墨画般,非常地美。

当时我就联想到古老中国的建筑空间里其实有类似的手法,像苏州园林,经常在白粉墙前种一支竹子,称为“以竹为画,素壁为纸”。朴素的墙壁当纸,以竹子作画,竹影子打在墙上就是一幅画,不必另外挂画了,这些都是营造居住环境品质跟空间的方法之一。

摘自《天地有大美》 远流出版社 提供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时报◎蒋勋编辑室报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达文西,留给我们珍贵的艺术宝矿;美国作家丹.布朗则借着达文西的画,写出浪漫惊悚的推理小说。今日刊出〈破解达文西密码〉,作家蒋勋以其深厚的西洋艺术史背景为底,深入浅出讲解达文西画作《最后的晚餐》与《维特鲁维亚人体比例图》,更深一层点出在小说版本的《达文西密码》中丹.布朗书写运筹时的迷思,充满双重破解的趣味。
  • 一身黑色长衣,风度翩翩,脖子上则定要围上一条红色围巾,美学演说家蒋勋现在到处演讲,五百大企业对美学知识求知若渴不说,就连总统官邸也邀约蒋勋演讲,曾被杂志喻为台湾除了鸿海企业创办人郭台铭之外“最忙碌的两个人之一”,蒋勋昨天谦虚否认:“我跟郭台铭先生不能比的,我还是尽量保有从容的生活。”
  • 由14%博士、57%硕士共计约260位理科背景组成的工研院量测中心, 5日欢庆“工研院量测中心及国家度量横标准实验室十九周年庆”。当天除了颁奖给工作表现杰出者外,更邀请艺术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为科技人解释度量衡科学,同时解读度量衡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大纪元12月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蓉台北一日电)作家蒋勋又出书了,这次是他生活美学系列的第二本“美的觉醒”;蒋勋说,这是本“救赎的书”,三十多年来这个岛屿上的人迷信知性教育,感觉却流失了,这种情形应尽快矫正,如果没有感觉的教育,也就没有了创意。
  • 谈到听觉,希望大家不要认为听觉指的只是美好的音乐,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语言与他人沟通,我们身体一行动就会有声音出来,这些讲话、行动的声音,其实反而是生活里最应该要去整顿的,可以形成听觉之美。我们不要让这个社会的噪音多过于顺耳之音。
  • 我常会跟朋友们提到自己记忆里最美的一次音乐会、或记忆中最美的某一种声音,感觉声音可以对人有这么大的安慰作用,是一种包容,一种担待。

  • 有一种花在中国的美术界特别受欢迎,尤其宋朝以后的很多画家很喜欢画它,那就是梅花。

    梅花的一个特点是它在冬天才开花,于冰天雪地中展露着姿态,释放着香味。它被众人赞赏的最大原因,其实已经不只是花形的美与花香了,而是它能对抗生命里最艰难最困苦的环境,依然坚持着传承。

  • 大家都很熟悉的达文西曾经用非常理性的方法解剖三十具尸体,进行严密的科学分析,留下珍贵的解剖学纪录,一般人因此尊称他为解剖学之父。

  • 当我们谈到衣服的美学时,我要特别强调不管是西方或者东方,纺织品的完成与女性息息相关。尤其在东方,我们知道过去称做“女红”,意思是女性用纺织、编织、刺绣等方式完成与衣服有关的制作品,所以女性在文化最伟大的创造其实是与衣服有关。
  • 就在那时我体悟到:家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让你离开职场,我们在工作上的认真和专心,其实必须要有休息的时候。

    我在台湾有很多朋友从事美术工作,他们都在自己家里作画。可是我发现巴黎大部分的画家是将家和画室分开的,因为他们觉得回到家里就不要再去想进行中的作品,其实是比较健康的生活态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