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短文中的启示─ ─敬重专业

杨纪代
font print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戴嵩画牛

宋/ 苏轼

(四川)中有杜处士(有道德学问而未作官或不作官的人),(喜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所收藏的书画有数百件)有戴嵩《牛》一轴(有一轴戴嵩画的牛)尤所爱,锦囊玉轴(以“锦”为囊,以“玉”为轴,裱装精美)常以自随(经常随身携带)。一日,曝(晒)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抚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用力夹)之两股间;今乃掉尾(举尾)而斗,谬矣(失真谬误)!”处士笑而然之(强笑表示赞同)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农夫),织当问婢(织女)。”不可改也(是颠扑不破的名言)

这篇短文很像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牧童,评论唐代著名画家戴嵩所画的牛的失误处的小故事中,寓含深刻的哲理,启发人们不同角度的深思与自省:

即使名家高手,要想正确的表现生活,就必须深入生活,细致观察生活和熟悉生活,否则就会脱离现实,被熟悉的明眼人所耻笑,如此有成就的大画家,还免不了出现错误、缺失,何况一般人呢?从这儿我们也该联想到,长期生活在某个领域的人,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他们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具有这方面的专业长才,如农夫之于“耕”,织女之于“织”,牧童之于“牛”,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人类各行各业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他们都掌握着不同的专业知识,并无尊卑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是你我有需要时,请益求教的对象。

牧童看见这轴画牛的名画,不假思索,顺口评论说:“此画斗牛也。”由于他熟悉牛的习性,一语肯定指出此画是“斗牛图”,他更了解“斗牛”时牛尾所在的位置,接着说:“牛斗,力在角,尾搐之两股间;”而画中的“斗牛”则不然,与“斗牛”的常态不合,违背生活现实,画的是两牛举尾相斗,明确的指出名画家的失真,这是内行话,是其他行业的人所讲不出来的,在“知牛”这一点上,可高于画家多多,所以他的批评得当,让杜处士只能苦笑认同。

当孩子常在您跟前抱怨老师偏心、不公、大小眼;甚至同学之间发生更大的纠纷而认为师长处置不当,造成自己的宝贝身心受创;或者您觉得某一项家庭作业家长无法配合而认为老师有意刁难……等等事件,您一定心血沸腾,立刻要找老师理论。贤明的家长,请稍安勿躁,想想上面这个故事的主旨何在。

现在的老师难为啊!台湾的老师从台湾头考到台湾尾参加甄试:笔试、口试、教学演示……,身经百战,录取之后才能上台执教,才能取得教师认证。这还不算之前一路的苦读与努力,所有教育专业知识的培养与钻研,以及任教之后的教材准备与课后的作业批改、处理……等等,背后所花的心血和精力那真是不足为外人道。

就算经验尚未老到,处事手腕依然青涩,可的确是本着“教育是良心事业”的理念,战战兢兢的教导着您的孩子。千万别预设立场去对待事情,如果您要明了事情的真相,那么先学习去除成见,先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敬重他的专业素养,尊重他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考量点,所做出的处置方式,尽力的配合他的专业观点,毕竟这方面的知识是我们所欠缺的。

然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对孩子是否太宠了?有否失之偏袒?是不是您疏忽了她好习惯的养成?是不是忽略了他一些不良的小动作,而干扰或侵犯了同侪?是否是自己的身教影响所造成的后果,那就得赶紧调整自己了,因为孩子是您的一面镜子。

其实,生活处处是知识,人人个个是老师,每个环境都是学习的场所,就看你的着眼点,就看你的用心处,就看你是否敬重、看重与尊重不同的专业领域与专业知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耳边传来媳妇的叮咛:“要记得吃早点啊!”那两小孩早已不见人影了。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知道这两块三明治的命运,除非他边走边吃,否则多半是躺在教室抽屉的角落里被遗忘了,一天天的变硬、长毛、发霉、发酸……
  • 谁都知道,“成功”的背后总有一双“推手”,而这“推手”却有多种不同的样貌,在古代,大半以“母亲”居多。虽然那时“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当时农业社会的妇女,大半目不识丁,可是在那种道德标准极高的环境里,在严格心法约束下的要求中,一点都不影响她们持家教子、敦亲睦邻、侍奉翁姑……等的操守。

  • “人”“言”为“信”。人无信不立。这个“信”字,在中国传统美德里,被视为“立身立国”之本!其实,信,是一种为自己、为他人负责的态度。能守信的人,就是诚实对待自己一言一行的人。所以“诚”“信”两字,是一体的两面,两字经常连用。
  •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以及“三从之道”,她更注重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约礼等方面对孟子谆谆教诲,数十年如一日。
  • 古代尊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不仅在民间百姓、学生、士大夫中形成风尚,而且上自皇帝、贵族、王公大臣也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五千年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古代,老师在社会中有相当高的地位。古人认为特别应该受到尊崇的对象是“天地君亲师”,老师占有一席。老师之所以特别受到尊重,还由于古人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老师对于一个人赖以安身立命和处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
  • 孙子兴兴头头的从我这儿挑了盆子、装了泥土,埋上老师给的几粒四季豆种子,欢天喜地的端回自己家中,摆在后阳台上。日日辛勤浇水,时时照拂观察,三天两头来个电话报告生长情况……。瞧他那专注的劲儿,让我想起清朝李渔《闲情偶寄》第十五卷“颐养部”中那篇(浇灌竹木)的文章片段:
  • 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苏东坡)的一篇虽是苦中作乐,但却笔调轻巧、短小优美、语言简炼的散文:猪肉颂
  • 儿女不肯做额外的(安亲班指定的或您认为必须补充的)作业,千万别强迫他,乐观面对!也许您对他的期望过高了,也许您高估了他的忍受力和耐性,或是您忘了他还是个孩子,还是需要戏耍与玩乐。别把她跟别人比,“人比人,气死人”!别把她弄得整天焦头烂额,把个求学阶段搞得紧张兮兮。
  • 清朝的李渔,他特别讲求艺术化、趣味化的生活,方方面面的安排,都能自出机抒,独具巧思,充满了别出心裁后的改变。下面看看节录自他《闲情偶寄》卷十一“器玩部”中“贵活变”的一段文字所表达的一些构思与看法:
  • 现在的孩子活在物欲横流的万花筒里,大手大脚,不知节俭为何物。不像我们老一辈的,小时穿补钉衣裤,生日有点预算才在饭里给加个红蛋,哪像现在,连蛋糕都吃腻了!如今开始品尝浪费过度的结果了,那就是全球能源短缺的危机了。自古以来,有德之士莫不推崇“俭以养德”。其实古人早早就以身作则,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典范——司马光敎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