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什么是中医的病因学说

人气: 303
【字号】    
   标签: tags: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互相联系中运动变化着,其中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叫因果联系。限于历史条件,中医在古代就是靠直观观察各种现象来发现因果规律的。

早在《内经》中就指出,许多疾病与气候变化以及空气中的某些因素有关,于是有“风者,百病之始也”的说法(《素问·骨空论》)。还发现许多疾病与机能的太过或不及等紊乱情况有关,于是又有“百病生于气也”的论断(《素向·举痛论》)。

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呼吸道传染病及其他感染一类的疾病,的确占很大一部分,而且往往是其他疾病的先导。另外七情刺激或过劳等造成的功能紊乱,也是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古人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这种概括是有粗略的统计学依据的。后世医家发展了这种理论,根据病因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今天看来,也是有其科学价值的。

早在《内经》中就把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六淫等外感因素属阳,房劳、七情等内伤因素属阴。这种靠直观观察得到的认识,虽然只停留在宏观现象的水平,未免失于笼统,但是在整理这些认识上升到理论时,却能站在朴素的难物辩证法哲学的高度来进行概括,这应该说是更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在当时的条件下,对一些微观现象虽无法具体了解,但却进行了聪明的想像和推测,例如对病气、毒气、尸虫、疥虫、蛊毒等等的认识就是如此。

中医学对具体的致病因子和病理机制虽然并不十分清楚,但却运用了类似《控制论》中的黑箱方法,从人体与外环境的联系上,综合认识了机体内、外环境对机能状态的影响。它是从机体的反应性出发,概括了多因素对人体的综合作用。中医学不追究什么终极的致病原因,它只是从人体反应状态与生活条件变化及治疗手段等等的因果联系中,总结出某些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所谓“审证求因”。

在汉代张仲景的《金匾要略》中,又把病因分为三类,对病因的认识更为丰富。到宋代,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更明确地提出了“三因”学说。认为六淫邪气为外因(非哲学上的概念),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房室、跌扑、金刃、虫兽等所伤为不内外因。至此,中医学的病因学说已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以及其它各家学说,又有许多对个别疾病的致病因素的具体研究和论述,如对肺结核、脚气病、疟疾等病有关病因的论述,都有接近于现代的认识,这就使中医病因学说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可以说中医学的病因学说,是在长期临床实践和观察中形成的,是能够指导预防和治疗的科学理论,它是为了便于对人体进行调节控制,而把人体反应状态分为几个基本的类型。其特点如下:

(一)从结果推断原因,以结果概括原因

既然中医学是以感官直接观察宏观现象来发现因果规律的,那么就必然以人体反应状态为中心,把与此有关的一切现象加以概括,由此建立起病因概念。例如,把周身游走不定的疼痛或搔痒这一临床表现和产生这一表现的一切因素,都用”风”邪这一形象加以概括,这就是”审证求因”或叫”病因辨证”。临床上不管实际致病因素有多复杂,只要是人体出现了”风”这种反应状态,就可以用”风邪”来概括这些一时难以弄清的致病因素,治疗时只要用相应的”祛风”药物,就可能使临床症状消失,当然也可能同时就消除了病因及其病理反应。

例如某些”祛风”药就不但具有镇痛作用,而且有抗病毒、抗病菌、或抗过敏,或具有调节末梢循环状态、发汗、解热等作用,这样的治疗就不但是针对症状,而且也针对了病因。这说明了中医的病因学说,虽然从表面上看,有些是指气候因素,如六淫等,实际上却包含了生物致病因子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在内。

(二)强调”内因”的重要性,重视人体的正气

一般说来,发病前,人体的阴精阳气的矛盾运动就是生理活动的内因。发病之后,邪正斗争决定着疾病的发展、转归和预后,成为病理活动的内因。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在同样条件下,有人发病,有人不病,其原因就在于正气强弱不同。正气相当于人体防御机能和调节机能,它确是发病与否的关键。但是发病以后,中医也很重视邪气的作用,有时邪气可能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实证”,应以祛邪为主。待邪退正伤,以正气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又要重视扶正祛邪。这里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三)是长期生活经验和医疗实践的总结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从宏观现象上总结了人类几千年的生活经验和医疗经验,概括了人与体内外环境的一般联系。这一学说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房室、痰饮、疲血、气滞、虫积、外伤、疫疠等各种致病因素,内容十分丰富。但概括起来,不外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体内环境的病理变化等几方面。虽不能说这些认识已很完善,但对指导中医临床医疗和预防,却有很大实用价值。例如气候变化和七情刺激能够致病,是早已为临床许多事实所证明了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确是独特的养生名言,对防治疾病,很有现实意义。

来源:成钢笔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