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什麼是中醫的病因學說

人氣: 303
【字號】    
   標籤: tags: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互相聯繫中運動變化著,其中有一種普遍的聯繫叫因果聯繫。限於歷史條件,中醫在古代就是靠直觀觀察各種現象來發現因果規律的。

早在《內經》中就指出,許多疾病與氣候變化以及空氣中的某些因素有關,於是有「風者,百病之始也」的說法(《素問·骨空論》)。還發現許多疾病與機能的太過或不及等紊亂情況有關,於是又有「百病生於氣也」的論斷(《素向·舉痛論》)。

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呼吸道傳染病及其他感染一類的疾病,的確佔很大一部分,而且往往是其他疾病的先導。另外七情刺激或過勞等造成的功能紊亂,也是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古人在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和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做出這種概括是有粗略的統計學依據的。後世醫家發展了這種理論,根據病因把疾病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今天看來,也是有其科學價值的。

早在《內經》中就把病因分為陰陽兩大類,六淫等外感因素屬陽,房勞、七情等內傷因素屬陰。這種靠直觀觀察得到的認識,雖然只停留在宏觀現象的水平,未免失於籠統,但是在整理這些認識上升到理論時,卻能站在樸素的難物辯證法哲學的高度來進行概括,這應該說是更深刻地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在當時的條件下,對一些微觀現象雖無法具體瞭解,但卻進行了聰明的想像和推測,例如對病氣、毒氣、屍蟲、疥蟲、蠱毒等等的認識就是如此。

中醫學對具體的致病因子和病理機制雖然並不十分清楚,但卻運用了類似《控制論》中的黑箱方法,從人體與外環境的聯繫上,綜合認識了機體內、外環境對機能狀態的影響。它是從機體的反應性出發,概括了多因素對人體的綜合作用。中醫學不追究什麼終極的致病原因,它只是從人體反應狀態與生活條件變化及治療手段等等的因果聯繫中,總結出某些規律性的認識,這就是所謂「審證求因」。

在漢代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又把病因分為三類,對病因的認識更為豐富。到宋代,陳言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更明確地提出了「三因」學說。認為六淫邪氣為外因(非哲學上的概念),七情所傷為內因,飲食、勞倦、房室、跌撲、金刃、蟲獸等所傷為不內外因。至此,中醫學的病因學說已形成了完整系統的理論。巢元方的《諸病源候總論》以及其它各家學說,又有許多對個別疾病的致病因素的具體研究和論述,如對肺結核、腳氣病、瘧疾等病有關病因的論述,都有接近於現代的認識,這就使中醫病因學說更加豐富多彩。

總之,可以說中醫學的病因學說,是在長期臨床實踐和觀察中形成的,是能夠指導預防和治療的科學理論,它是為了便於對人體進行調節控制,而把人體反應狀態分為幾個基本的類型。其特點如下:

(一)從結果推斷原因,以結果概括原因

既然中醫學是以感官直接觀察宏觀現象來發現因果規律的,那麼就必然以人體反應狀態為中心,把與此有關的一切現象加以概括,由此建立起病因概念。例如,把周身遊走不定的疼痛或搔癢這一臨床表現和產生這一表現的一切因素,都用”風”邪這一形象加以概括,這就是”審證求因”或叫”病因辨證”。臨床上不管實際致病因素有多複雜,只要是人體出現了”風”這種反應狀態,就可以用”風邪”來概括這些一時難以弄清的致病因素,治療時只要用相應的”祛風”藥物,就可能使臨床症狀消失,當然也可能同時就消除了病因及其病理反應。

例如某些”祛風”藥就不但具有鎮痛作用,而且有抗病毒、抗病菌、或抗過敏,或具有調節末梢循環狀態、發汗、解熱等作用,這樣的治療就不但是針對症狀,而且也針對了病因。這說明了中醫的病因學說,雖然從表面上看,有些是指氣候因素,如六淫等,實際上卻包含了生物致病因子等多種複雜的因素在內。

(二)強調”內因”的重要性,重視人體的正氣

一般說來,發病前,人體的陰精陽氣的矛盾運動就是生理活動的內因。發病之後,邪正鬥爭決定著疾病的發展、轉歸和預後,成為病理活動的內因。中醫學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在同樣條件下,有人發病,有人不病,其原因就在於正氣強弱不同。正氣相當於人體防禦機能和調節機能,它確是發病與否的關鍵。但是發病以後,中醫也很重視邪氣的作用,有時邪氣可能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就是”實證”,應以祛邪為主。待邪退正傷,以正氣虛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時,又要重視扶正祛邪。這裡充滿了辯證法思想。

(三)是長期生活經驗和醫療實踐的總結

中醫學的病因學說從宏觀現象上總結了人類幾千年的生活經驗和醫療經驗,概括了人與體內外環境的一般聯繫。這一學說包括六淫、七情、飲食、勞倦、房室、痰飲、疲血、氣滯、蟲積、外傷、疫癘等各種致病因素,內容十分豐富。但概括起來,不外自然條件、社會條件、體內環境的病理變化等幾方面。雖不能說這些認識已很完善,但對指導中醫臨床醫療和預防,卻有很大實用價值。例如氣候變化和七情刺激能夠致病,是早已為臨床許多事實所證明了的,”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這確是獨特的養生名言,對防治疾病,很有現實意義。

來源:成鋼筆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