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艺术教本介绍

中国相声史《相声艺术的多样化》

1976年至今︰相声艺术的多样化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5
【字号】    
   标签: tags:

1949年以来,相声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不但全面戒除了任何具有“荤口”意涵的段子,走“净化相声”路线,连表演时间也有缩短的趋势;过去的相声段子通常要说个二、三十分钟,甚至有长达四、五十分钟的,上得台来,往往艺人演出至少得三刻钟。但在1949年而后,相声段子明显缩短,长的不过十多分钟,短的则只有几分钟。

进一步探索相声变化的主要趋势,主要表现在︰
*表演类型︰
1949年而后,相声基本上保持了“单口”、“对口”、“群活”三种表演方式,但也有些具体的变化。自从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及继承他的弟子接续谢世之后,单口相声便长期处于沉寂的状态。

对口相声始终处于兴旺发达的状态,惟“子母哏”相声一度少见,后又复苏。群活也像单口相声那样,长期以来处于沉寂状态,近年受相声小品的带动,才稍有增多的趋势。

*相声功能︰
相声具有讽刺、娱乐、歌诵三大功能,原本以前二者的表演为主,但是进入1949年之后,相声的讽刺功能受到抑制,娱乐功能也一度受到忽视,只有歌诵功能得天时、地利、人和,有突破性的发展。

姜昆在《相声之外》中曾提到相声的功能问题︰
“那么,我们相声艺术中,能不能有一种劝戒型的呢?单纯的讽刺你不理,纯粹的歌诵你不听,劝戒则是一种推心置腹的娓娓恳谈,和声细说一直说到你的心里,让你在心中引起共鸣,直到你拍着腿叫‘有点道理’为止。应该说这不妨是一种尝试。”

姜昆的一些作品就属于“劝戒型”的,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还有一些相声虽不一定是劝戒型的,却含有劝戒的成分。劝戒与讽刺既有某些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

*说学逗唱︰
“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基本构成因素,相声演员常说︰“相声以‘说’为主,以‘逗’当先!”表明“说”跟“逗”的重要地位。1949年而后,这部分的变化不大,而“学”跟“唱”则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学”的多样化主要是由摹拟对象的变化引起,随着时代改革与交通发展,艺人们摹拟方言的范围愈来愈大,几乎所有有特色的方言都在摹拟之列。加上社会日趋复杂,新事物大量涌现,也为相声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相声的“唱”包括“太平歌词”和学唱,过去学唱以戏曲、小调为主,近年已经把学唱流行歌曲,作为学唱的主旋律了。

*演出艺人︰
相声演员一向有专业和业余之分,业余的演员从前被称之为“票友”,人数并不很多。但在共党执政并将相声艺术作为人民宣传利器之后,业余相声队伍大为扩展,遍及全国的基层单位与地区,成为专业相声演员的“后备军”。

强调“妇女撑起半边天”,共党文化同时为相声带来了演出性别的改变,原本以男艺人构成的相声专业,现在发展到有清一色的“女相声”,也有男女搭档的“男女相声”;进一步带动了适应女性表演风格的相声创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不但出现了中国演员和外国演员搭档的“中外相声”,还出现了一些表演相声的外国艺人明星;最初他们以摹拟北京土语为能事,博取笑声。后来渐渐登堂入室,掌握了相声艺术的韵味,有的竟然连难度极大的“绕口令”跟“贯口”都“不在话下”,运用自如!确实令人惊叹、讶异,耳目一新。

*表演道具︰
离开传统、创新方式的相声增强了演员演出时的“表演”成分,更加注意人物形象塑造,完全不是以前传统艺人拿着扇子、手帕、醒木,就能完美演出的状况了。

这批新相声类似“舞台剧”,根据剧情发展及表演需要,演员选用相应的道具,各式各样的搭配,变得十分灵活;甚至表演“柳活”时,还有拿着吉他等乐器登台演出的相声艺人,以致有“吉他相声”之称。

*服装化妆︰
传统相声演员身着肥袖长衫,这样的装束早已深植人心。而今表演“新相声”,演员则穿着多样化的时装,脸部化着淡妆,如果演出内容与外表形象和谐一致,按照扮演的角色打扮,效果可算良好;如果像少数演员着装“以怪取胜”的话,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夏雨田是位相声界不多见的具有大学学历的艺术家,长期坚持歌颂型相声的创作。他曾深刻的概括“笑与人生”的关系,他说︰“愿人生有更美的笑,愿笑中有更美的人生。”,“我爱相声,相声通往笑声;我爱笑声,笑声连接大家的心声!笑帮您宣泄喜怒哀乐的情怀,笑伴您应对酸甜苦辣的人生!顺利时会笑,困难时能笑,失败时敢笑,我们笑着同昨天告别又笑着迎接新的黎明!”

    夏雨田的歌颂型相声具有新的审美意蕴,富有浪漫气息,他曾经说︰“我试着把曲艺当诗写”。

  • 在1959年前后,中国的文艺界掀起一波创作高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曲艺等领域作品颇多,相声当然也不例外,创作了大量反应“新时代”与“新生活”的作品。
  • 从1960年10 月到1961年4月半年间,挖掘并纪录了传统相声一百多段,包括“垫话”、“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开场小唱”等,基本上反映了传统相声的概貌。当时这些调查单位曾撰写一篇充满意识形态的书面报告,以政党政治观点全面的对这批民间说唱艺术加以总结﹙或说在政治层次上批判﹚。
  • 1962年,天津曲艺团请观众与文艺界人士进行座谈讨论;相声作家何迟终于指出了大家的心声︰“相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具有喜剧性的语言和表演艺术,有的相声不一定使听者哈哈大笑,只要诙谐幽默,听者觉得酣畅愉快就可以了!”
  • 相对于1963年当时还有人尊重相声演员保留长衫文化的做法,1966年,在“文化革命”的紧锣密鼓声中,林彪和江青泡制了所谓《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抛出了《文艺黑线专政》论,全盘否定共党执政以来的文艺表现,打着“破除迷信”、“彻底革命”的幌子,排斥一切中外文学艺术的遗产,鼓吹民众批判“文艺黒线”以及“黑线人物”,《解放军报》更提出要“彻底清洗”文艺界。

    从此,文艺界与相声界便陷入了灾难性的浩劫之中了。

  • 文革时期,一些曲艺团体和相声组织被强行解散,一些相声演员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
  • 相声电视化之后,最大的功绩是挖掘新人,特别是从业余演员中选拔和培养人才。尤其是八十年代电视台举办的“相声邀请赛”,涌现了大批的相声新秀,这些从业余相声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人才,后来都分别得到相关的良好出路。
  • 由于中国社会此时开始“改革开放”,难免泥沙俱下,社会风气受到侵袭,尤以凡事向钱看的思想为害最烈,引起了相声艺术的关注。原建邦此时创作的《管子斗富》就属于立意新颖、针贬时弊的力作。采取说唱并举的“柳活”方式,把诙谐幽默的唱哏和抑扬顿挫的绕口令结合在一起,演出颇受欢迎。
  • 过去的娱乐性相声大致可以分为“技巧类”和“笑话类”两种;技巧类的相声主要集中于“学”和“唱”,以超凡的技巧来娱人,这其中也有“说”的,如“绕口令”、“贯口”,都是一种超凡的语言技巧。笑话类的相声则常常涉及歌诵与讽刺,也不排斥单纯以滑稽诙谐取胜;例如高英培、范振钰表演的《钓鱼》,虽含讽刺因素,但真正扣人心弦的还是高度夸张的语言和赏心悦目的幽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