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調方

【字號】    
   標籤: tags:

相傳有一病人久患呃逆,服藥無效,幸遇一高人,只是在原藥方上添了一味秋梧桐葉,果然取後霍然而癒——這種對藥方的改動,即為調方。

至於如何調方,應該針對病情變化施行,如原方中某味藥是針對某症的,所對應的症狀消失了,就可以減去這味藥,或減少其用量;反之,若出現了新的症狀,又當增添相應的藥味。

有時也可採用不改變藥物,而只改變藥物炮製的方法來調方。如用八珍湯治療氣血虛弱,如果出現泄瀉,可以將方中當歸、白術用土炒,以此制約當歸的滑腸作用,增強白術的健脾固腸功能。總之,通過以上各種方法,以適應疾病的變化,滿足治療的需要。

如果你是一位患慢性疾病,長期服中藥湯劑的病人,當然希望給你看病的大夫如同那一傳說中的高人,對藥方作巧妙調改,如同畫龍點睛,使疾病霍然而癒。當然傳說未必能變成現實,但你至少希望他能按照前面所說的調方方法,認真地或加或減或換,來適應你的病情。

於是你緊盯著大夫的筆尖,看他如何改調藥方。如果他仍是原方照抄,可能你心中大為不悅,怪他敷衍了事——但是且慢——你的懷疑雖不能排除,然而也可能是另外一種情況。

中醫界有一句話:“急性病有方有變,慢性病有方有守。”是言急性病病情變化快,藥方要及時隨病而變;而慢性病比較頑固,病情相對穩定,藥方即使對症,起效也需要一段時間,不可因此而頻頻改方。效不更方,守方長服才是上策。戲劇界所說的:“別亂改叫座的劇本”,與此是一個道理。

但醫療是項極為細緻的工作,作為一個醫生,在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治療方針的同時,又要充分考慮病人的心理。在這方面,有些老中醫的方法可謂高妙。

名醫岳美中在他的醫話中談到,一位老中醫為了滿足病人改方的要求,就在守方基礎上選擇功能相近的藥物互換,或將白術換成扁豆、薏米,或把陳皮改為橘紅,或把砂仁換成蔻仁,隔上幾付藥再換回來。結果每次病人“欣欣然持新方而去”,醫生也守住了原來的治法。

而另有一位老中醫更有高招,他根本不找同功能的藥來調換,只是將藥物不常用的別名來替代原用的藥名,如以“兒草根”代替山藥,用“山連”取代白術,拿“賽佳香”替換砂仁等。中醫藥文化豐富博大,許多味藥都有幾個別名,有的可達幾十個,隨手調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同樣可使病人“欣欣然持新方而去”。

這兩位老中醫的“調方”,都是表面調而實質未調,可謂不調之調,盡得其妙。

文章來源:大中華健康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