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胡中醫信箱】流行話題三伏貼

胡乃文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3日訊】天氣不穩定的時候,咳嗽的、過敏性鼻炎的、過敏性喘的患者特別多見。

說到人體發生了敏感性的鼻炎、咳嗽等,其實應該算是好事。怎麼說呢?

是這樣的,當人遇到寒氣進入身體了,假如有個反射的機制將它噴出去,寒氣不復存在於身體,那當然是好事。可現在的人,一遇到噴嚏、咳嗽、吐痰、流眼淚,多會使用抗過敏藥物把它們壓下來。這些反射的動作給壓下後,寒氣不逼出去,反而逗留在身體裡面,結果更慘,更容易造成以後的過敏現象。

過敏的症狀就是:當遇到了寒、花粉或其它污染物之類的,患者就不停的打噴嚏,有時也可能咳或喘。

寒、花粉、污染物等,都是刺激物,灰渣子、灰塵、蟎、一些動物的細毛等東西,也都是過敏原,它們一旦侵入人體,身體立刻對它們發生噴嚏等反射動作,把它排除出去了。當污染物、寒冷的空氣等排除掉了,就救了這個身體,這不是好事嗎?

現在,大部份的人們不懂這種自我醫治的機能,總把過敏反應當成敵人。其實呢,病的本身絕不是敵人。生病了,可以啟發我們思考一下,也許在哪些方面發生問題了,找出原因來,那個病,可能不藥而癒了。

中醫的認識範圍,它並沒有「過敏性鼻炎」這個名詞,只是叫作「噴嚏、鼻淵、傷風」,或有時叫作「感冒」。它們大部份都是肺的問題,因為鼻子屬於肺。另外,它與脾、腎都有關係;因為「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這跟人的先後天體質都有關係。

【它不會成為一種慢性的疾病】

噴嚏、咳嗽、吐痰、流眼淚,這些現象本來是人們對外界不良環境的反應,如果人們過度的使用醫藥,將它壓抑下來,那就反而是壞事。

剛開始發生了噴嚏、咳嗽、吐痰、流眼淚的時候,沒有立刻的、必須的治療急迫性,只要多喝點水、多休息些時就會好的。

天寒了,打個噴嚏,第一,能排掉寒氣;第二,能給人一個警訊,知道遇到了寒氣了,該多穿件衣服,別讓寒氣繼續侵擾身體。

遇到污染的空氣了,打個噴嚏,第一,那些污染的物質就給噴出體外了;第二,給人一個警訊,知道環境中有污染了,該離開這個環境了。

現在的父母、老師,遇到小孩打噴嚏,會有些神經質,怕如果不趕緊送醫會耽誤了救治似的。現在的醫生,更怕遇到噴嚏、流鼻水等現象。認定它們就是過敏、感冒,因為現有的醫學教育就是這樣。

大部份的感冒與過敏本是很難分辨的,於是抗組織胺氨類的抗過敏藥物立刻出籠,不是吃藥就是打針。

打了針、吃了藥,當時可能感覺到敏感現象消失了,將來卻有可能更厲害。為什麼更厲害?壓下去了噴嚏、咳嗽、流鼻水,讓那個寒氣或污染的物質留在體內,不是更嚴重嗎?

【三伏天】

最近幾年,民眾們常見許多醫院寄送的「三伏貼」廣告,它究竟是什麼呢?

必須從中醫的理論來談這個事情。有的中醫認為人有寒 像的病情,可用「春夏養陽,冬病夏治」的方式調整體質。於是,在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來養護陽氣,是最容易實行的。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是「三伏」。

「三伏」是中國道家的一種氣象學的名詞,它指的是,一年裡的熱氣最盛之時的日子。一年之中,並非太陽直照的時候最熱,而是當伏藏於地裡面的熱氣大量累積,累積多了時就反射到地面來,這時的熱,反而最熱。

中國人常用天干和地支紀「年、月、日、時」。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中國的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夏至是太陽行經北迴歸線之時,是太陽直照北半球的時候。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是伏藏在地裡的熱氣,累積到最旺的一天,稱為「初伏」或叫「入伏」,第四個庚日,是「二伏」,到立秋(進入秋天的日子)後的第一個庚日,即是「三伏」。這三個「伏日」是一年中最熱的三天,叫做「三伏日」。

今年2007的夏至是6月22日,從這天數起,第三個庚日是7月15日,為「初伏」,數到第四個庚日是7月25日,為「二伏」,今年的立秋是8月8日,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8月14日,為「三伏」。

基本上,這三個「伏日」是一年裡面最熱的三天,有的醫生就想到了,這三天也許就是屬於最「陽」的日子,於是,想到把「春夏養陽,冬病夏治」在此運用。可能「三伏貼」就是這樣給推廣了來的。

【三伏貼貼什麼】

中醫學有個詞,叫「上工治未病」,就是說,好的醫生,讓人根本不生病。這不難,只要將人的體質調整好,就不容易生病了。

這個概念,就是讓人免疫力增強,達到一個平衡。於是,外來的病源對身體反應不會太強,也不會不反應,就不致於容易生病。其實,增強免疫力,達到平衡並不是太難的,食物、運動、睡眠,吃喝拉撒睡各個方面,都正常了,再自我調適壓力,體質自然就調整好了。

如果不能做到這種自我調整呢?利用三個「伏日」!

今年的7月15日,7月25日,8月14日,這三個「伏日」,可以貼一種草藥所製成的藥膏,有點像民間拔膿所使用那種「吊膏」之類的東西,貼在肺俞、腎俞、大杼、風門、膏肓之類跟心、肺、腎有關的穴道,另外再貼與脾有關的脾俞穴。貼幾個鐘頭之後撕去,等下一次的伏日,再貼一次。在三個伏日共貼三次,就叫作「三伏貼」。

這種草藥貼膏,都屬治療肺、脾、腎有關的藥物,再加上一些能走竄的藥物,例如麝香、冰片之類的。

貼藥治療法的原始出處,可能和吳師機著作的一本書,叫作《理瀹駢文》有關。書中記載了許多外治方法,用特製膏藥貼於特殊穴道,可以達到:使用很少量的藥物而獲得很好的療效。《理瀹駢文》並沒有「三伏日」貼穴法。

《理瀹駢文》很有系統的介紹貼藥治病,應該是第一本這類的書。書中有許多好用的貼藥治病方,筆者建議您,可以試試這本書裡面所舉的幫助治咳嗽、哮喘等的藥膏貼穴法,也許能在任何時間都獲益於貼穴治療。

《理瀹駢文》書中還介紹了「治感冒之三法」,云:「三法,一避風、二靜臥、三耐餓。感冒輕症,不可輕服藥發汗,恐不得其宜,則惟洩其氣而虛,變生他症,故有此三法。」

前面已經提到,醫生治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讓人不生病。「三伏貼藥」固然是屬良法,如果謹守以上治感冒三法,也許完全不必使用貼藥,更不必吃藥,不是更接近完美了?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