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綠島死魚案 全球首例海洋魚型鏈球菌惹禍

人氣: 6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八日電)去年底今年初綠島北部居民不斷在海邊撿拾漂上岸的大型珊瑚礁魚類,但漂上岸的大魚愈來愈多,滿到冰箱塞不下,居民開始擔心出事,找上專家調查。經過半年研究,終於探索出這個「X檔案」,居然是魚型鏈球菌惹的禍,而且更是全球首例在大洋中發現大型魚類集體遭感染的案例。

雖然死魚漂上岸的高峰期只有年初的兩週,至今未再發生,不影響綠島的觀光資源,也未聞食用這些魚類的民眾罹病,但這件事情讓很多海洋魚類專家不得其解,因為有太多的「為什麼」和「不可能」,至今也找不出量夠大、濃度夠高的魚型鏈球菌從何而來。

負責調查的專家之一,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表示,為何在稀釋功能超強的大洋中會有千斤以上的大魚遭感染而死亡?奇怪的是,為何都是每隻一公斤以上的大魚死亡,小魚、底棲魚類、潮間帶、浮潛區的魚類都活得好好的?為何這些大魚都是生活在水深約30公尺的魚類,還都是平常白天到處趴趴走的魚類 (如鸚哥、石斑、鼻魚、刺魨)?

綠島海域魚類不明原因致死事件的「X檔案」是這樣發生的。去年12月20日綠島北部中寮鄉民向海巡隊通報,數天以來持續有魚類大量死亡並漂上岸,懷疑是不肖漁民非法毒、電、炸魚,希望海巡隊前往取締。

但沿岸的死魚不斷漂上岸,與以往非法毒電炸魚的情形不同,讓原來撿拾這些魚獲的鄉民心裡七上八下,冰箱中塞滿了這些大魚,卻無法確定是否可以食用,是否對健康造成影響。

「X檔案」動員了好多單位和海洋魚類專家,鄭明修說,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12月27日前往綠島採樣調查,結果也沒發現環境因子異常。

另外,從當地居民早期撈拾的魚體、調查人員的隨機採樣、送驗時加入外來樣本,9個樣本冷凍後送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這個中心有豐富的解剖經驗,對毒電炸魚的魚體判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結果外觀上沒發現有罹網、鉤痕,內臟器官、脊椎與肌肉完好,並未遭受電擊或外界爆破力致死,但部分魚的肝臟出現萎縮與暗黑情形,建議進行化學與毒物分析。

樣本再送給清華大學教授董瑞安與台東縣政府農漁局委託相關檢測單位以200種以上常用的氰化物、農藥等進行毒物分析,結果並未化驗出魚體有氰化物、農藥殘留,因為海洋有很強的稀釋效果,加上農藥種類繁多,因此只能初步排除毒魚的假設。

再經過多次潛水調查結果,也沒發現有殘留的容器或死亡魚體聚集現象,無法支援毒魚的假設。專家們認為,野外調查找出污染源是重要的,於是中研院的研究員陳昭倫、陳正平、孟培傑與鄭明修的實驗室,配合當地部分潛水業者,由水流方向推估可能的污染源位置,進行大面積潛水調查,希望可以找到污染源,但一樣沒有明確的答案。

在病原菌的檢驗方面卻有令人驚奇的結果。由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綠島工作站主任吳志昇寄送21個樣本至屏東科技大學動物醫院水產病理科教授蔡信雄實驗室,其中4個對照組樣本是採自綠島南寮海域的漁獲,檢測結果均無細菌感染。

另有7個樣本已腐壞而無法檢驗,其他10個樣本經PCR分生菌種檢測,很快查出受到感染,其中3個樣本遭受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感染,另外7個樣本是受到Streptococcus iniae感染。

由於屏科大5年前便建立魚型鏈球菌資料庫,目前已有50餘起個案的分析資料,並擁有這個菌的基因片段,他們利用PCR檢測方法協助養殖漁業快速查出病因,快速投予抗生素,避免魚群進入感染高峰期的兩週內,造成整池魚全數死光的慘況。

不過奇怪的是,鏈球菌是封閉型養殖業魚類感染的重要致病菌,通常在養殖池中與健康魚體都可能被檢出,特別在高水溫季節,加上水質不佳、緊迫等因素,常造成養殖業者損失;罹病魚體特徵是虛弱、拒食、角膜混濁、突眼、肛門與鰭基部變紅等,解剖可見內臟出血、腹水、腎、脾與肝腫大。但從未見在開放型大洋中有部份魚類遭感染而死亡的案例,文獻中也未見前例。

雖然檢出魚型鏈球菌,也排除環境因素與毒、電、炸魚等行為,但鄭明修強調,與這個事件的結果有一些出入,例如這個菌種好發於高溫季節、會出現在低鹽度(千分之二以下)的海河交界處,魚體在水試所解剖的結果與因病死亡魚體特徵有些差異,在相關研究中,魚型鏈球菌也未曾在珊瑚礁海域檢出的紀錄,這些問題都值得更進一步研究與調查。

鄭明修等專家試著推論各種可能,短期間有如此大量、高濃度的魚型鏈球菌出現在大魚體內,自然因素之外,人為因素可能是路過當地水域的船隻海拋不新鮮或腐壞漁獲,魚群爭食而感染,而後來的魚繼續吃病死魚屍,也陸續感染,於是形成感染高峰而出現大量魚群死亡,但兩週後海洋逐漸稀釋而消退。

鄭明修等專家認為,科學驗證的結果可能是結合多項因素造成,或是原來假設上的疏忽,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查證;雖然魚群不再死亡,但根據最近的潛水調查,對整體的珊瑚覆蓋率、底棲生物與魚類的影響有限,但死亡的魚群對當地的綠島中寮外海魚類群聚而言可能還在變動範圍內。

至於當地居民擔心未來會不會再度發生類似事件?他強調,這次調查研究的真正原因仍未解,以檢驗結果倒推可能原因,會有許多遺憾與未能證實之處,但魚型鏈球菌感染會有可能再發生,造成的結果可能不一樣,但民眾對環境的保護、對事件敏感度應該隨時提高,才能保有健康的環境與身體。


去年底今年初綠島北部海邊漂來大批死亡魚類,當地居民找上專家調查,發現是魚型鏈球菌惹的禍,而且還是全球首例在大洋中發現部份大型魚類集體遭感染案例。(圖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生鄭明修提供)//中央社


去年底今年初綠島北部海邊漂來大批死亡魚類,當地居民找上專家調查,發現是魚型鏈球菌惹的禍,而且還是全球首例在大洋中發現部份大型魚類集體遭感染案例。 (圖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生鄭明修提供) //中央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