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專題
不運動就可以減肥幾乎每一個減肥者的夢想。現在,一個新的研究發現,你可以簡單洗一個熱水澡就可達到這個減肥的夢想。
印度一家醫院集團最近發表一份臨床研究報告顯示,以低護理成本、少用昂貴藥物方式,增加醫生影響力,協助糖尿病人自我控制,約有近20%的受測病人可控制住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有兩大類型。第1型糖尿病是因為自體免疫機制破壞了胰臟的β細胞,身體的胰島素不能分泌,所以病人必須終生注射胰島素;第2型糖尿病通常發生在40歲以上的成年人,大都有家族病史,多數是肥胖。本文所討論的糖尿病專指第2型糖尿病。
苦瓜表面有很多不整齊的瘤狀突起,吃起來也有些苦味,它的外表與味道雖不怎麼討好,不過苦瓜在食療上卻有多種效用,如排毒、減肥、促進食慾、利尿、明目、美膚等。那麼如何適當的食用苦瓜,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看診時我常與病人聊天,一方面了解病情,一方面可作衛教。我問糖尿病病人:「有沒有吃甜食?」病人回答說:「沒有。」我再問:「有沒有吃西瓜呢?」病人說:「有。」所以有些病人直覺地認為有加糖的才是甜食,水果並不是,其實水果常是引起血糖飆高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慢性疾病。一項希望透過生活方式的改變降低罹患糖尿病的研究專案給人們帶來一線曙光。初期的研究發現,減輕體重10%,可望減少90%罹患糖尿病的機會。
導致腳麻甚至行走困難的原因很多,從神經疾病到內分泌疾病都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像糖尿病引起之週邊神經病變。
神經病變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併發症之一,初期症狀不明顯,所以很容易被忽視;往往在傷口久而不易癒合才驚覺,這時可能已經產生嚴重的後遺症。罹患糖尿病的時間愈長或病人的年齡愈大,出現神經病變的機會也愈高。有文獻指出,在患病25年的患者當中,有高達50%的糖尿病人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
加工食品中發現的很多討厭成分都與延長保質期和調味有關,這些成分成了真材實料的替代品,還申請專利。食品企業最大的考慮是利潤,即便付出健康的代價也在所不惜。本人列出十種生活中最常見的不健康成分。購買食品時看標籤,避免它們進入人體,是防老防病的必要舉措。
當你的身體不能有效將糖分從血液輸入細胞時,就會出現高血糖。如果任其發展,可能會罹患糖尿病。2012年的一項研究指,美國成年人有12%至14%患2型糖尿病,另有37%至38%的人被歸於前期(潛伏性)糖尿病。這意味著美國有一半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或前期糖尿病。美國營養網站authoritynutrition.com日前刊文介紹了15個天然降血糖的簡單方法:
糖尿病是全球盛行的疾病,糖尿病與肥胖息息相關!國內最新糖尿病患者調查發現,近五成病友期待在治療過程中不要變胖,而一款新型口服降糖藥物已於今年5月1日起獲健保給付,證實可有助病友體重控制。
前糖尿病在美國華人社區已經節節攀升了,近30幾年來,發病率已經從1%上升到11%,在生活中我們怎樣來有效控制我們體內的血糖。食物顯然是一個很主要的部分。邀請特別嘉賓美國註冊營養師同時是糖尿病專科的教育指導師,同時也是亞裔糖尿病中心的副總監徐苑慧營養師來和我們一起探討糖尿病的膳食計劃。
(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糖尿病是目前全球盛行的現代文明病,也是在高度進化、生活富裕的已開發國家最主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盛行率與死亡率都在逐年增加中,而足部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
糖尿病15年來長居國人十大死因前5名,國內糖尿病患者高達九成以上屬於第二型糖尿病。過去研究指出,肥胖為第二型糖尿病之主要致病因子,但是亞洲地區第二型糖尿病患僅20~30%為肥胖者,台灣團隊近年首度研究發現,若負責調控基酶的DNA開關故障,將使原具保護作用的細胞發炎,誘發糖尿病。
有別西方國家,有7成亞洲人不胖也得糖尿病,台灣團隊近年首度研究發現,若負責調控基(酶)的DNA開關故障,使原具保護作用的細胞發炎,誘發糖尿病。
人的體重主要由激素控制。研究表明,有數種激素相互作用,整體上影響著食慾和存儲脂肪的多少。如果其機制失常,人可能就會常常為體重而苦惱。所幸,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這些激素有強大的調節力。
很多人被告知,要預防心臟病發生,膽固醇必須足夠低。由此,現今45歲以上的美國人中,四人就有一人在服用他汀類藥物(Statins,主要品種見文末所附)來降膽固醇。這類藥物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治疗心血管疾病最常用的药物,而其高風險和嚴重副作用卻很少見於報導。
平日人們喜歡自嘲「呼吸都會變胖」,在今天的中國大陸,這竟成為了現實。中美學者日前發表一項研究報告:呼入重度污染的北京空氣短短三到八週,一群實驗室小白鼠就出現了體重增加及心肺和代謝功能障礙。如果可以推及人類,這意味著受霧霾困擾的大陸民眾在健康問題之外還要擔心「呼吸變胖」。
如何減肥和控制血糖始終是熱門健康話題。43%的美國人據稱新一年將通過更健康的飲食來減肥。你是否也擁有自己的飲食新方案?提醒一句,你的健康食譜千萬別模仿別人,因為別人的健康食品對你卻可能有害。
人們普遍認為,糖尿病與肥胖有關,卻忽略了腰圍也是判斷是否為糖尿病高危險群的重要指標。衛福部國健署呼籲民眾除了看體重、BMI,還要注意腰圍,才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不二法門。
最新研究警告,喝含糖飲料比較容易產生危險的內臟脂肪,增加罹患心臟病風險,誘發胰島素抗性,導致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全球都有增加的趨勢,而開發中國家的增加速度又遠高於發達國家,調查發現,含糖及澱粉的飲食,還有亞洲人的體質,使亞洲人成為糖尿病的高危險群,特別是南亞。
近幾年一些研究提出的喝酒有益健康的理論,讓一些人誤以為「為了健康,乾一杯吧」 沒有問題。其實多喝不如喝的恰當,飲酒是好是壞,和「乾了幾杯」有關。喝多喝少造成的結果不同,因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而異,更連帶影響著各種疾病的發展。
高血壓、失眠和焦慮症是目前人類高發的疾病之一,也是危害健康的頑敵。這三種疾病的發生,既有遺傳、生理的因素,也有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競爭壓力增大增多等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中研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根據5萬多筆台灣民眾生物基因數據,找出41個糖尿病相關基因,搭配抽菸、肥胖等危險因子,可預測民眾是否會得糖尿病,準確率近9成。
長庚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松昇今天說,腎功能愈差,動脈硬化程度愈嚴重,代謝症候群合併慢性腎臟病更加重動脈硬化程度,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等。
國健署表示,目前糖尿病盛行率12.4%,而40歲以上病友近7成有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問題,但其中6成卻沒有體重控制,另外,體重正常但腰圍超標的女性病友則近5成。
脈硬化 飲食照顧該怎麼吃?
響應世界心臟日,三高盛行率上升與心臟病發生、死亡有關,國健署統計,男性心肌梗塞發生率是女性2.8倍,40-49歲呈上升趨勢,近5年男性增加3成、女性增加近1成4。
台灣糖尿病患心血管合併症發生率逐年上升,不少糖友只專注於控制血糖,卻未留意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一名患病18年的男性糖友,伴有高膽固醇、高血脂和抽菸的習慣,3年前因突發性冠心病緊急送院,幸好及時搶救保住性命,重生後的他不敢再輕忽,不僅遵循醫師指示用藥,在運動、飲食方面也比以往更加注意。
共有約 695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週三(4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一攬子援助計劃,包括禁止或剝離TikTok法案。時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正在中國訪問,國務院發言人回應了關於TikTok法案生效是否改變布林肯和北京會談立場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