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念看人生:舍与得

黄金源
font print 人气: 1314
【字号】    
   标签: tags:

看过一篇满震撼的故事:有个人计划多年,想征服喜马拉雅山,一切准备就绪后,就独自出发。由于急功近利,一路马不停蹄,虽然到了夜晚,已经伸手不见五指,他还继续往前奔走,不幸就在离山顶十多米处,一不小心滑落山谷。坠崖那一刹那,死亡的恐惧震摄心扉。突然间,他被腰间的绳子拉住,挂在空中,才不至于粉身碎骨。他赶紧抓紧那根救命的绳子。

此时四周黑暗、杳无一人,他只好大声呼喊:“上帝,救救我!”几声呼救后,远处传来一个低沈的声音说:“你真的相信我能救你吗?”他不假思索的答道:“那当然!我知道您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上帝回应说:“那你就将腰间的那把刀子取下,将双手抓住的绳子割断。”过一阵子,随着声音消失,一切又归于寂静。

第二天,搜索队发现一具冻僵的尸体,挂在离地面约十公尺的空中,双手还紧紧握住系在腰间的那根绳子。

其实这个故事的结局极为平常,几乎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做同样的选择。面对生与死的抉择,除非有高深修养,否则很难割舍“活下去”的念头。有个笑话说:有位神父在教堂畅谈天国的美丽世界,当神父眉飞色舞描述完毕后,随即问在座的弟兄姊妹:“有没有人要去天国?”底下鸦雀无声。神父看看没人举手回应,很不解的问说:“难道没有人要去天国?”底下齐声答道:“当然想啊!可不是现在!”若非事到临头、万不得已,有谁会舍弃生存的意志?

这个登山故事的另一个启示:那位登山者如果听信上帝的话,割断手中握住的那根救命的绳子,他可就是真正的得救。有位大师说:修炼人要真能看破生死关,他就已经“得道”了。舍与得像个孪生兄弟,有舍就有得,想得就需能舍。中国人的语词“舍得”,就是把舍和得连在一起,有“舍”,“得”就跟着来;要“得”就必须先“舍”。

我曾为我的学生解决婚姻问题,她的先生是大学教授,妻以夫贵,她理所当然分享先生的盛名清誉。可是夫妻两人却闹到离婚的地步,原因无他,这位教授先生每天待在学校实验室,直深夜十点钟还没回家。有无先生,似乎没甚差别。这位学生享有教授夫人的美名,却也失去了家庭温馨。

有位女生因为相恋多年的男友绝情离去,独自在公园里痛哭流涕。一位智者于心不忍上前相劝:“你失去的只是一位不爱你的人,他失去的却是一位真心相爱的人,两相比较,他比你失去更多。”何况,失去一个负心的人,你不就更有机会找寻真心爱你的人?表面上你是失去所爱,实际上你是得到机会。

以前我喜欢买艺品,达到疯狂的状态,家里到处推放琳琅满目的艺品。整个房子显得十分拥挤不堪,简直寸步难行。后来体悟到:这些身外之物,两脚一伸,所有权也跟着失去。所以卖的卖、送的送,东西清光了,房子变大了。舍弃身外之物,却得到宽广自在的生活空间。

古书上说;楚人无罪,怀壁其罪。 为了和氏璧,秦楚两国彼此杀戮争夺,牺牲多少生命?秦始皇抢得和氏壁,结局还不是空手回去?前些日子在萤幕上看到:清朝康熙陵寝,所有宝物被洗劫一空。生前汲汲营营搜刮,死后还不是空无所有?

有人说:你双手握紧,拳头里一无所有。双手放开,整个世界都落在你手上。意思是:不舍不得;全舍全得,德雷沙修女一生为印度穷人服务,得了诺贝尔奖,全部奖金以及奖牌拍卖所得,全数捐给穷人,甚至主办单位要为她的获奖所准备的宴席,都取消,换成金钱,一并捐出。她彻底舍弃的世人所追求的享受、虚荣、富贵,可是她赢得全世界人的尊敬。

曾经看过“绳未断、团团转”这篇文章。里面有段禅师的话:

一块图章,常让我们坐想行思。
一个职称,常让我们辗转反侧。
一个输赢,常让我们殚精竭智。
一个得失,常让我们痛心疾首。
一个残缺,常让我们蹙眉百度。

把禅师的话总结起来:生命若能割舍名、利、情,生活必然变得悠游大自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人际相处亦复如是,他人有意、无意的伤害,如山似海,何止万千!一个人要是心中永远充满那么多的仇恨,哪里还有心思享受幸福人生?
  • 自卑与自傲是一体的两面,其中关键性的心理防卫机制则是反向作用。
  • 从前授课时,偶尔会跟学生开玩笑说:“有些女孩子,远看一朵花,近看不禁叫道:‘唉呀,我的妈!’”多少世间事必须靠近观,方能看清真相。有个美容品广告词说:“你可以再靠近一点!”就是这个道理。
  • 当看见别人的“不是”,要向内心找出自己的“不足”,会不会是“以偏概全”这个非理性信念使你忿忿不平?
  • 人生的诸种抉择与奋斗,结局往往是始料所未及。其实,挫折不仅是无可避免,有时更是人生必然的现实。譬如人生的诸种竞赛,得奖者只有前三名,其余的人都得当无名英雄。
  • 正面的语言可以鼓舞人成就辉煌;负面的语言可以杀人不见血。原来天差地别的不同际遇,关键就在如何善用语言的暗示力量!
  • 佛菩萨如果因为你的虔诚膜拜,而让你消灾解厄,那不就是说:佛菩萨也喜欢甜言蜜语谄媚;财神爷因为你杀猪宰羊去供奉,烧上一大把的纸钱,就赐福你获得一笔财富,那不是污蔑财神爷也贪污受贿吗?
  • 我们如果对别人的不幸与错误,将“人格归因”的习惯改变成“情境归因”,就可以大量减少对别人的指责,进而减少许多口业。
  • 人际相处发生矛盾或受人责难时,我们不要矛头向外,费劲思考他人责难有理与否,也不用去论断别人的是是非非,而是要向内省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正义、严守人生准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