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心望良缘 七夕乞巧丢巧针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84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七夕乞巧望良缘 针丝情系女儿节

从古至今,良人美眷的梦想在人间男儿、女儿的心中直是起伏,旋荡,一直与月儿相伴烁烁银光泛。七夕特别是属于女子的节夕,古来有女儿节之称。欣逢七夕之节,更是让女子们乞求良缘降临的心愿儿伴河汉,通霄无止尽。

西汉乞巧 穿七孔针

在 《西京杂记》记载的汉朝记事中就有七月七日穿七孔针的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鍼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开襟楼也称开襟阁,是汉朝后宫掖庭内后妃的楼阁。一般都传说《西京杂记》的这段记载是女子在七夕“乞巧”的源起。为何穿“七孔针”?杂记中未有提及, “七月七日七孔针”,连三七,是否和“五月五日午时水”一样,巧连环数字内蕴奇数机巧?

古代女子的针黹活儿是最常见的女红,针眼细小自不待言,所以能快速连“穿七孔针”不是“巧儿”又是啥呢?在微弱月光下,针孔极细,又受风的影响,不易穿过。顺利用五色线连穿七孔针的人,其眼力好灵巧更不在话下。

南北朝七夕乞巧 喜子蜘蛛应巧

《西京杂记》所载并没有说到月下穿针,到了南北朝时代的民俗文献中,就有记载妇女在七夕夜里穿七孔针以乞巧。还兴起了小蜘蛛网丝“应巧”的习俗。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叙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所说的“喜子”即指一种小蜘蛛。

唐代七夕乞巧 针丝配成双

唐代对七夕的情感深浓,从诗圣到庶民都普遍霑濡七夕情志。据说在《全唐诗》中唐人诗歌以“七夕、乞巧”为内容的诗歌就有38首,还有3首诗题目直接带有“乞巧”二字。唐代诗人林杰有一首以〈乞巧〉为题的七绝,诗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好个“穿尽红丝几万条”反映了万家万户女儿心望良人的殷殷切切。

针和丝配成双,针无丝就成不了女红。在七夕穿针乞巧时找来蜘蛛儿吐丝配成双,好个顺理成章。有的唐诗中,也反映了这种延续自南北朝的习俗,在瓜果、花上乞蜘蛛丝,当时这种得巧的习俗应该相当普遍了。

看诗圣杜甫的五言长律〈牵牛织女〉中叙及乞蜘蛛丝的风俗,寄叙未嫁女的忧心忡忡:

   …曝衣遍天下,曳月飏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李商隐〈辛未七夕〉一诗,也写入“与蜘蛛乞巧丝”的风俗,从人间到天上的追索,反映人间对爱情浓浓的期待: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刘言史(约公元742-813年)的〈七夕歌〉诗也是“乞得蜘蛛丝”风俗的写照,反映唐人的风俗:

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宋元七夕风俗续晋唐

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的“七夕”民俗,延续了南北朝、唐朝的风尚,得巧丝的游戏更进一层,当时人把喜子放到盒子里,盒子也讲究。看李孟元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七夕景象:

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南宋和北宋的七夕乞巧风俗非常。南宋《梦梁录》纪载的七夕,富贵之家家中女儿瞻北斗星列拜后,对着女宿和牛宿乞巧。有的会取来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装着,明早观看小蜘蛛结出的网丝是否圆圆正正的,若是就“得巧”。当时还用那金银小盒儿来装小蜘蛛,更是重视巧缘了。

元初南宋遗老所着的《武林旧事》,描绘南宋末期临安城的七夕风俗也是一样:“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这时“得巧”还进一步观察网丝多不多、巧多巧少。

可见七夕“乞巧”和 “得巧”的风俗习尚,从北宋流传至南宋末代,盛而未偃。

元代的岁时记《岁华纪丽谱》记载七月七日七夕景况,述及观夜市买备乞巧之物:“七月七日,…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备焉。”

明清七夕 盛行卜巧游戏

步入明朝以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转变,民俗风尚改变也比较大。从南北朝历经唐代到宋元在七夕玩“得巧”的风俗渐渐不见了,变成“丢巧针”卜巧游戏盛行。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在他的著作《清嘉录》中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提到“以线刺针孔”、“视盘中蜘蛛含丝”等这些吴中旧俗“今俗皆废”。也就是在他著书时已经看不到了。

明代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明代燕京都城女子在七夕时以针玩“卜巧”游戏。就是在七夕当天用椀装水放到太阳下曝晒,然后卜巧女子持小针浮水面上,接着观看水下针影,看看针影是否散如花、动如云、或细如线、粗如椎?如果依然如针状直直一根就是不巧。明末刘侗《帝京景物略》载录这种游戏叫“丢巧针”。

明代七夕夜庭院中妇女们燃烛斋供乞巧的情景。(明代,仇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七夕夜庭院中妇女们燃烛斋供乞巧的情景。(明代,仇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年间潘荣陛作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城北平七月朔至七夕间,年轻女子卜巧的作法,和明万历年间是一样的。

顾禄在《清嘉录》中说苏州地方称这种卜巧游戏为“巧36”。也有人说这是古代穿针的遗俗。苏州人是在七日前夕用杯盘盛水放在月下,放到了隔天日晒后,观水面形成一层薄膜才丢巧针。另外他们讲究杯盘中的水是“鸳鸯水”(混合日间和夜间取的水合成)。可见这清代苏州一地更是讲究“丢巧针”的阴阳和合了,这不也是象征婚姻良缘的和合美满吗?!

七夕何夕上下二千年 巧丝针情恩爱义合

在中国文化所及之处,七夕一到,不经意就浮上人心海的就是象征永生不渝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纵然从汉走下南北朝历经唐宋走过元明清,迄今二千年过去了,风俗习尚演递转变着,然而在中国文化所及之处,仍有瞻拜织女牛郎乞巧的习俗,对于坚贞的爱情、婚姻良缘还是一样的认同。

七夕乞巧节,就在中国广大原乡的某处,从女儿身转来的老人家们递给下一代女儿们一缕丝、一枚针;女儿们在七夕的光影中敏捷穿过红丝几多缕,针丝之间穿引的是灵巧和慧心。这灵巧、这慧心将是未来的家庭欣喜的希望和坚稳走过磨炼的力量。而中国文化就通过七夕、通过织女牛郎、通过乞巧卜巧的民俗风尚,浪漫传递给民族下一代希望和力量:巧由思(丝)、情以贞(针)的希望,爱以恩、婚尚义的力量。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气象局表示,今天是黄历七夕情人节,英仙座流星雨属极大值,又有牛郎和织女星相会,民众可挑无光害的地方欣赏。
  • 每年黄历七月七日夜晚,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在这晚相会。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故事,后来逐渐发展为中国情人节,又称为七夕节或乞巧节、女儿节。
  • 善良勤劳牛郎憨, 老君青牛语天缘。 美丽慧巧仙家女, 同留佳话人间传。
  •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今年立秋的时间是8月8日04点01分。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
  • 黄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节 ,至今已有2千多年历史。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双七”“巧夕”“女节”“穿针节”等,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 导语:“七夕节”变成“七夕劫”

  • 有位父亲把他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留美博士;在历经爱情婚姻的酸甜苦辣后,他立誓要做一位好丈夫,体悟到夫妻恩爱赏识的重要性。他就是赏识教育法创始人——周弘。
  • 娱乐圈有很多对夫妻长相都十分神似,邓超孙俪玩“换脸”,被赞“夫妻脸最高境界”;胡杏儿被赞与丈夫李乘德郎才女貌,陆毅夫妻被评似双胞胎,董璇曾晒与老公“撞脸”照……以下就来盘点一下华语娱乐圈中的明星夫妻相。
  • 小暑在二十四节气中是用以表示年中天气变化的一个节气名称,在每年的7月7日或其后一日,当天空中太阳位置落在黄经105度时。古人有谚语“小暑一日热三分”。中国人对各节气现象和物候的观察早于先秦时代,并由此建立起生活与耕作的规律,是从大自然的体察中所开启的智慧,《礼记.月令》多有记载。“不违时”顺天而作,少力而多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