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饰 (7)

周汛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妇女妆饰风俗

唐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政治上的开放和思想上的活跃,都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水平。这个时期的妇女,十分注重外表修饰,最明显的特征是面部妆饰。

先从脂粉来看。涂脂抹粉,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手段,因为脂粉具有变嗤为妍的作用,所以深受妇女的喜爱。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妇女已经用白色的妆粉来妆饰自己的颜面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名叫米粉;另一种则是化铅而成,名叫铅粉。它是一种经过严密的化学处理后产生的物质,是我国最早的人造颜料。和白粉配套的化妆品是胭脂。胭脂本作 “焉支”,相传胭脂原产于我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张寨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民族风情,胭脂的引进,也就在这个时候。所谓胭脂,寅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摘之,经杆揍,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为了便于使用和保存,一般多用丝棉浸染后晒干,使用时只要醮少量清水即可涂抹。因这种原料来源于焉支山下,所以被叫做 “焉支丁。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在焉支之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之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百。由此,“焉支”也被写“胭脂”。

由于胭脂的推广和流行,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到了唐代,这种风气有增无减,据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安道事)记载:“贵妃每至夏日,常衣轻硝,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的是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胭脂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王建 (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说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盐洗完毕以后,洗脸盆中犹如铺了一层红色的泥浆,诗曰:“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

转载自《中国古代服饰风俗》文津出版社(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于中国最早的钟,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以在陕西境内出土的一件陶钟为起始,年代为原始社会,距今约有5000年之久。在那时,我们的先民就制作出了陶铃,以在劳作之余来娱乐。
  • 据考古资料显示,人类对死亡有较明确的概念,并对死者进行埋葬活动,距今约有十万年之久。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经会为死者佩带珠子、兽骨类的装饰品,山顶洞人的墓葬即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铁矿粉的举动,似乎代表着某种特别的意涵,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指出,红色是血液和火焰的象征,为死者洒上红色的粉末,代表生命的再生;而火焰具有威吓野兽的功能,因此,红色也能够保护死者不受外力侵害。
  • 圜钱是一种圆形圆孔的货币。部分圜钱币面上,有“西周”、“东周”、“长垣一釿”等字样。史载春秋末期,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其后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称为东周公..............
  • 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在钱币制度上推行“半两钱”,半两钱是一种圆形方孔的铜钱,钱面上有“半两”二字,亦即后来“孔方兄”的最初面貌。
  • 刀币的使用,在战国时代的燕齐两国及其邻近地区最为普遍。刀币中的“明刀”,在币面上有日月的图案,是在是战国时代的燕国所铸造,出土数量相当多。
  • 唐朝建立以后,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发行“开元通宝”(或读作“开通元宝”),这是中国以“通宝”、“元宝”命名钱币的开端。
  • “布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釿布四大类。尖足布主要在赵国一带通行,魏国部分地区也可以使用。
  • 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后,为了筹措讨平叛乱的军费,于乾元元年(758),发行了“乾元重宝”当十钱,又铸造“乾元重宝重轮钱”当五十钱。
  • 唐代后期,由于铜材不足,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令将各地寺庙内的铜铸佛像销毁,用以铸钱。这次所铸的“开元通宝”钱,背后印有铸造地的地名。这批开元通宝,称为“会昌开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