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生物蓄積作用,讓毒素放大數百萬倍

八大名醫教排毒:毒素放大數百萬倍

歐忠儒博士

人氣: 36
【字號】    
   標籤: tags:

重金屬的最主要來源,其實就如同日本水俁灣事件一樣,是來自於被汙染的水產食物。

當初水俁灣工廠排放的重金屬汙染廢水,從魚、貝、藻、海鷗、貓,最後是人,陸續發生有機汞中毒案例。然而,這些汙染的重金屬不會只侷限於水俁灣當地而已。

隨著海洋的洋流,汙染物可以跑多遠呢?日本東海大學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從日本海送出漂流物,結果1年後漂到美國海域,10年後繞地球一圈,再度回到了日本海。

若是空氣的汙染,速度更快,大約2週至2個月即可循環地球一周。所以,不僅已開發國家,許多非工業化的太平洋島嶼也發現受到汙染。

科學家曾在密西根湖發現,雖然湖底沉積物的D T T 含量是0.02ppm,但在湖中覓食的海鳥青魚鷗體內的D T T 含量則是98ppm,經過生物蓄積作用(biomagnification)幾乎放大了一千多倍。

因此,重金屬汙染不但遍布全球,而且從食物鏈的形成來看,大魚吃中魚,中魚吃小魚,小魚吃海藻與小蝦,而人類則是食物鏈的終結者。

一般人都會以為深海的汙染應該比較少,所以吃深海魚應該比較安全,其實不然。深海魚大多是中大型的魚,不斷的吃進小魚時,也將小魚體內累積的重金屬汙染一起吃進去,累積在魚體內。

再加上隨著大魚生命較長,累積的也就更多,因此深海大魚體內的生物累積要比小型魚嚴重得多。事實上,汙染已經不再是地域性的,而是全球化的課題。


(圖 : 博思智庫提供)

透過這樣的食物鏈、生物濃縮與放大作用,重金屬汙染物的濃度可能會增加到數百萬倍以上。

不同的生物對於重金屬會有選擇性的蓄積,例如牡蠣特別容易累積銅、鋅而變綠;而魚則和食性有關,草食性的魚問題會比掠食性的大魚少。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韓柏檉教授就曾指出,位在食物鏈上端的掠食性大型魚類,例如旗魚、鮪魚、鯊魚、大青花魚等,汞含量特別高,而且是全世界的現象。

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則曾經自行將在國內多處魚港採買的海魚送驗,項目包括32種抗生素、6種重金屬及多氯聯苯、戴奧辛等,結果高達九成以上的魚都不及格。

淡水魚檢驗出高濃度的有毒物質案例:2007年美國華盛頓州生態部公布的最新3項研究結果指出,數十年前遭禁的有毒化學物質仍舊殘留在環境中,並聚合進入食物鏈,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危害。

州政府研究人員在45個地點搜集的93個淡水魚採樣中,檢驗出相當高濃度的有毒物質。

這些有毒物質包括多氯聯苯、戴奧辛、DDE和狄氏2種有機氯農藥,以及一般稱為溴化二苯醚的溴化阻燃劑。

多氯聯苯是用於如變壓器、電容器和電子設備中的冷卻劑和潤滑劑、舊式螢光燈照明設備和液壓油等產品,而在考量多氯聯苯毒性和殘留在環境之中的問題下,1977年此類工業品開始停產。


(圖 : 博思智庫提供)

像溴化二苯醚此類的阻燃劑,則是添加在塑膠和泡沫塑料產品中的化合物,如電信設備、電線、膠黏劑、布料塗膠、泡沫塑料坐墊和地毯填料等等。@(待續)

摘編自 《自己是最好的解毒醫生:八大名醫教排毒》 博思智庫 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