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 是學習的基礎

陳彥玲(親職專家)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惠蘭很急切的打了電話給我:「老師,您終於回國了,……」她說,剛讀國中的兒子現在很痛苦。因為記不住老師說的話、課本的內容,急得吃睡都受影響,「我兒子說,他下課後腦子一片空白,怎麼辦?」

惠蘭的煩惱,來自於雖然帶兒子去看了醫生,但檢查不出任何原因,可以解釋記憶力為何如此不好,那種找不出原因的心急,還只能用熱鍋上的螞蟻來形容。

我說:「要解開這些問題,大人的態度很重要。」「這樣吧,請妳的孩子畫張圖給我,題目是『我的小學生活』。請記得告訴他,他對功課不懂而覺得痛苦,那是因為有顆求進步的心,這是很難得的喔。我只想請他幫忙,讓我們一起多了解他一點,這不是考試,也沒有評價,只是一份資料,讓我知道甚麼方法對他的幫助是有用的,也代我謝謝他的協助。」

隔兩天,惠蘭帶著孩子與他完成的畫過來。我用誠摯的心情打開畫。只見他筆下的小學生活,畫著一排排規規矩矩的課桌椅,每張椅子上坐著一模一樣的孩子,連老師的表情都一模一樣的呆滯。畫中筆觸與線條的散漫,透露出他對小學生活的不喜歡。我微笑的問他:「你坐在哪個位置?」

只見他搖了搖頭。再問他幾件事情後,我發現,他小學生活過得不快樂,牽涉到學習過程不夠結構化,沒有發展出該有的邏輯能力,最重要的是,沒有享受到小學生活的社交與體能活動,而顯現出「他不屬於這個學習團體」的強烈孤立感,也難怪他上了國中,跟不上更高層次的學習。

看著他還很稚嫩的臉龐,我想他的心思肯定仍很單純。他的挫折也來自於別人灌輸給他的單一想法:「學業成績是學生的唯一目標。」他跟父母都不知道,學習的內容除了課業,還必須讓大腦學會處理許多面向,例如:從生理的需求到情緒的滿足,從愉悅的獨處到為社群無私的奉獻,從性別的發展認同到道德正義的成熟等等,而學習的方法也可以多元而有趣的。

我說:「有各種不同的方法可以把書讀好,我們現在就來試試看。」我拿出兩張內容與字數大致相同的文件給他:「來,你先試試看你原來的方法,一個字一個字的念完。然後再換這種方法,把眼睛當作照相機,用3秒鐘看著文件,就像拍照一樣,然後再念一遍……。」實驗結果他欣喜的發現,第二種方法竟然可以幫他很輕鬆的記住內容。

趁著他興致高昂時,我請他想一想小學生活中是否有過無私、幫助別人的經驗。我說:「小小的一點幫助就可以了,但是,是不求回報的,然後把它畫下來。」我請惠蘭拿起數位相機拍下他專心畫圖的片段,他驚喜的睜大眼睛點點頭。媽媽說:「他從沒有這樣被肯定過。」

十分鐘不到的時間,他用工整的筆觸畫下了他高興地借文具給同學的畫面,任何人看了都會發現,那是一個深具信心的孩子的作品。我用惠蘭親手捕捉他專心作畫的鏡頭為證據,讓他自己欣賞自己的專注與善良,他笑得更開心了。我對他說:「你的心情與信心是醫院的機器檢查不出來的。」

要學到讀書或交朋友的好方法就是得「心存善念」。不用怨嘆也不必責怪老師或父母沒有教這些,從自己做起,每天無所求、不管別人評價地日行一善,多花時間在善行上,那麼慢慢的就會發現頭腦變輕鬆了,人緣也變好了,同學之間切磋起功課的效果一定比現在孤軍奮鬥要好多了。

惠蘭說:「我懂了,我決定停掉他各科的晚間補習,讓他生活正常,多交朋友,放開胸襟去看世界。」惠蘭帶孩子離開教室時,他們回眸一笑,正與夕陽的霞光互相輝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十四歲兒子,一進家門扔了書包,就趕著出門跟同學打籃球,孩子比較愛同學、不像小時候那麼愛我了?孩子都不跟我講心事了,他會不會背著我做出不好的事?我能不能偷翻他的書包?
  • 給父母的——愛青少年守則:要管、要放、要欣賞 不黏、不棄、不囉嗦

    給青少年的——愛父母守則:不批、不鬥、不賭氣、 要信、要說、要負責

  • (大紀元記者葉澄旭編譯報導)學齡前幼兒已經懂得思考和解決問題,然而父母卻對他們的情緒與思考方式,缺乏正確的認識,常常造成誤解,以為他們故意不聽話,幼兒更不了解為何父母要生氣並責備他們。如果父母能了解幼兒的發展過程,便可幫助他們更快樂的學習與成長。
  • (中央社記者姜遠珍首爾20日專電)南韓9歲至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中,電腦上網成癮者已高達16.8萬人,南韓政府將於本月底針對63萬名小學4年級學生進行檢查,以宣示與電腦中毒的網癮宣戰。
  • (大紀元記者林節編譯報導)最新研究指出,網路的普及除了增加青少年沉迷於網路的可能性之外,還提高了青少年自殘行為的發生機率。
  • 青少年正值叛逆期,常令許多父母傷透腦筋。有的父母過於嚴厲或嘮叨讓孩子更加叛逆,有的父母又過於民主,以為將孩子當朋友對待可以增加親子關係。但美國一位教育作家艾倫‧瑞特伯格(Ellen Pober Rittberg)撰文指出,教育青少年還是需要一些規範和倫理。
  • 在家輔導孩子學習時,你可能會問自己「我怎麼知道孩子是否學到東西了?」這也是孩子剛開始在家遠程上學時,父母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因為在家學習與傳統的學校教育有很多不同。如果你想衡量孩子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或者還有哪些內容是孩子還不知道的,那麼下面的一些方法會對你有幫助。
  • 圖:面對教育廳最新公布的返校計劃,不少父母心存擔憂,希望孩子在疫情結束前在家上學。(KaliAntye/Shutterstock)
    為了衡量學生對概念或主題的理解程度,教師會使用許多不同的工具,例如隨堂測驗、標準化測試、演講和讓學生寫出有說服力的論文。但在某種程度上,正確使用這些評估方式取決於科目,並且老師是在傳統的學校環境中以傳統的方式教授這一科目。
  • 所有父母都很關注孩子的課業,雖然有程度上的差異,但「希望我們家的孩子會讀書」的期許,全面占據了父母的潛意識與意識。可是,小學時期的課業方面,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評量的結果。
  • 有些人雖然很用功的學習,也熟悉課程教材,但考試仍不理想,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您不知如何有效的學習。那麼如何進行有效學習呢?第一步先弄清楚您的問題可能是什麼,以及如何解決。這裡列出學生用功了但學習成績不佳的九種最常見原因,並附有解決方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