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方法:二到三歲兒童(上)

鄔里希.戴克邁醫師 譯/ 姬健梅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對於自身能力產生信心,是自我成長中最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孩子對自己的要求水準通常是以他最親近的人為準,從這個人身上孩子學到哪些要求應該是他能做到的。

如果對孩子要求過高,則孩子會發展出過高的自我要求,而失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孩子將無法建立對自身能力的信心。他的能力將會下降,因為在太多失望和失敗之後,孩子不再全力以赴地設法達到目標,反而會浪費太多的精力去考慮「我辦得到嗎?」「我反正是做不來的!」這類的問題,所以千萬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

當孩子完成了一些小小的成就時,要好好鼓勵他。在透過練習和熟悉之後,提高他的成就能力。孩子對自我產生信心,這是以穩定情緒體驗生活的重要前提。

二歲起

孩子現在應該要能自己一個人玩一段時間了,他已經有了足夠的能力和靈活度,所以照顧他的人,基本上只要有時候在他身旁即可。

每一次成功地自己玩的嘗試,都能強化孩子的獨立性。他自覺能夠如願地改變或塑造環境,能夠用行動來豐富環境,從而得到滿足感。所以盡可能不要在孩子自己做各種活動時打擾他。也就是:不要在孩子專心玩一個遊戲時打斷他。(你自己不也希望在看書,看電視或是做家事時不被打斷,不是嗎?)比如說,可以晚一點再給孩子吃點心,等孩子自己主動停下他正在做的事。

可以在孩子自己玩遊戲時,把他用得到的其他玩具或是物件遞給他,這並不會打擾孩子的遊戲,但是請盡可能不動聲色地遞過去。孩子在此刻並不想聽見像「這個你應該用得上」或是「你想要這個東西嗎?」這類的意見。

這類的專心活動時段,同時也代表了孩子自我規律的階段。孩子可以藉由一個新的活動從前一個活動中靜下來,他可以藉由靜態的活動來發散四肢活動的躁動,或是以動態的活動來接替靜態的活動。

讓孩子觀察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這能促進孩子建立起對自己的印象。跟孩子談起他剛學會的事,比如說:「昨天你還不會從椅子上跳下來,現在你已經可以做得很棒了。學過以後你就會了!」或是:「幾個星期前你還不會自己解開大衣的扣子,可是剛剛你自己把扣子解開了,現在你會了!」如果強調這些學習的過程,孩子就會漸漸明白,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還可以學會很多東西。這種自覺,或者說這種穩定的自信,也能幫助孩子較容易接受偶爾碰到的挫折。

你也可以這樣說明孩子在學習上的進步:提示他將來會有的進步:「我們現在來學怎樣把一本書一頁一頁地翻開。你馬上就學會了。看,我先做一遍給你看……。」在孩子成功地翻開書頁之後,不要吝惜給他讚賞。提醒他,原先他還不會的事,現在他已經會了。

那些孩子還辦不到的事(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還辦不到),則不必特意強調,免得動搖孩子的自信心。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眼前的時間裡(像是「今天下午」、「明天」)。

孩子如今已經知道,他可以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知道他基本上是屬於他自己的。但是他對於自我的意識還不是很堅固。比如說,如果你高聲下達一道命令(「馬上給我過來」),也許他會乖乖遵命,雖然不太情願,也就是說,孩子基本上還是受到父親或母親的指揮。如果重複告訴他,哪些東西是屬於他的,哪些是屬於你自己的,哪些是屬於全家人的,可以加強孩子對自己的理解。同時告訴他,他可以自己決定如何處置他的東西。藉此可以擴展他的影響範圍,同時也擴展他對自己影響範圍的認知。

--摘自:《聰明學習,乖巧有禮 3歲寶寶輕鬆教養寶典》新手父母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於孩子整體人格的教育及培養目標,有許多不同的著眼點。發展心理學家透過對一般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及其本身研究的認知,設下了一些教育與栽培孩子的範圍,而教育學家對此也有相當貢獻。
  • 如果在孩子兩歲兩個月大~兩歲半之間,開始訓練孩子上廁所,孩子在兩歲半~兩歲九個月之間,就大致可以保持乾淨。
  • 把簡單而有意義的工作交給孩子,並鼓勵、訓練他上廁所,在孩子鬧彆扭時友善的對待他。
  • 不同的教育風格,對孩子人格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
  • 勉強孩子過規律的生活不但無益,甚至會讓孩子的生理機能失去平衡。然而這並不表示生活裡不需要有任何規律。如果不定時提供孩子睡眠和進食的機會,孩子可能會覺得缺乏安全感,甚至會感到被忽視。定時發生的事會讓孩子感到安全和受到保護,也讓日常生活的過程顯得清楚而容易理解。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