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過年:熬年守歲話除夕

font print 人氣: 86
【字號】    
   標籤: tags: , ,

守歲的傳說

守歲,就是在黃曆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稱「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

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除夕詩話

詩歌不但能入畫,更能表達出畫筆描繪不出的豐富意境。除夕守歲是中國傳統新年時古來就有的一種習俗,目地是為了驅趕百鬼。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雅士對「守歲」這一習俗進行了描繪,為後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文化遺產。

梁朝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寫道:

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裏覓楊梅。
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
勿疑鬢叉重,為待曉光摧。

這就從多個側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們在除夕之夜歡樂待曉的情景。

冬逐更籌盡,春隨鬥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鬢兩年摧。

則是唐朝詩人李德裕對人們除夕守歲一夜不眠的具體描述。而唐朝的另一位詩人張說的《欽州守歲》一詩,則生動地再現了那些因公務在身或因其它原因而不能與家人團聚的遠方遊子在除夕之夜守歲不眠的思鄉之情:

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
愁心隨鬥柄,東北望春回。

到了宋代,除夕守歲更是盛行。大文學家蘇東坡所寫的「兒童強不眠,相守夜喧嘩」等著名詩章,則表現了孩子們除夕守歲時的喧鬧場面。至於說皇宮之內或一些富貴人家,除夕守歲也自然要比普通人家豪華得多。李世民曾以《守歲》為題寫有一詩: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唐朝另一位詩人杜審言也同樣寫有一首《守歲》詩,把那些達官貴人守歲時談笑風生、酒綠燭紅的景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
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
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
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寒山寺,有一種「擊鐘分歲」的守歲習俗,除夕之夜的夜半時分,敲鐘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唐朝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一詩中對此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而今天,人們在除夕之夜守歲之時,聽著那寒山寺鐘聲的裊裊餘音,無不思念起自己的親人和遠方的朋友。

--摘編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東漢年間,費長房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 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配掛茱萸等習俗,相傳是由東漢時桓景和費長房...
  • 今年九月九,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故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 中國傳統文化中,過年時有一些風俗習慣,這些風俗是怎樣流傳夏來的?黃曆新年的歷史悠久,據傳起源於殷商時期…
  • 黃曆新年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
  •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 爆竹,民間又稱之為「爆仗」、「花鞭」或「響鞭」等.....................
  •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人們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的「桃符」。
  •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年,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