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足部保健的前世今生

曾望京

人氣: 9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1月23日訊】(紐約訊)中醫足部保健歷史悠久。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總結,漸漸地演化為現在的足穴針灸法、足部敷貼法、足部熏浴法、足部功法、足部按摩法等中醫足部保健法。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說:「 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裡。」認為足三陰經起於足,足三陽經止於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又與手三陰、手三陽經相互關聯,奇經八脈中陰、陽維脈,陰、陽蹺脈起於足部,這樣足部就與全身臟腑器官通過經脈聯繫起來,為足部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並發現了足部的許多腧穴和足部跗陽脈診病法。人體經絡大部分都從足部經過,雙腳眾多穴位,這些經絡和穴位對應著人體各部器官,故稱足為人體的第二心臟。但足部離心臟最遠,又處在人體的最低位置,是末梢血液迴圈比較差、血液容易滯留的部位。所以又有「上病取下,百病治足」之說。

足針治療疾病,早在《黃帝內經‧靈樞‧根結》中即有刺竅陰、至陽、歷兌、沖陽等穴以瀉充盛之氣的記載。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中也有所述,且內容較前更為豐富。足部貼敷法治病,在原始社會,原始人就曾用泥土、草葉敷裹傷口。《黃帝內經》中記載用白酒摻和桂粉塗敷中風的血脈,是外敷法較早的文字記載。明代《普濟方》內記述用生附子研末,和蔥涎為泥,敷湧泉穴,來治療鼻淵。足部熏浴法治病,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中就有二十餘首熏蒸方藥。蘇東坡云:「熱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餘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他還賦詩日「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詩人陸游在85歲高齡時,深有體會地寫了《洗腳詩》:「老來不復事農桑,點數雞豚亦未忘;洗腳床上真一快,稚子漸長解燒湯」。足部功法歷史悠久,在古代醫書中就有許多足功法的記載。在清代潘霨 所著《內功圖說》中,將 湧泉穴按摩稱為做「足功」。可以起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功效。《韓氏醫通》指出:「多病善養者,每夜令人擦足心(湧泉),至發熱,甚有益。」蘇東坡著有《養生記》,把擦湧泉穴,視為養生之要術。

在唐代,足穴按摩法傳入日本、朝鮮,被稱為「足心道」療法。元朝以後又傳入歐洲。清朝末年足部療法流傳到歐美等國家,並被接受和發展。20世紀初,美國的威廉?菲茨傑拉德以現代醫學方法研究整理足部反射療法的成果,於1917年發表了《區域療法》(Zone Therapy)一書。到了1930年代,美國的印古哈姆女士對「區域療法」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描述了足底反射區和投影臟器。1975年,德國醫生瑪魯卡多經過自己的臨床實踐和理論研究編著了《足反射療法》,在前聯邦德國出版之後到1986年,該書重印18版計10餘萬冊,並創辦了「國際反射學研究所」。此外,日本野祥太郎的《人的足》、星虎男的《足穴健康法》等對足療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 生物全息學說」(Bio-Holographic theory)是足底反射區和投影臟器關聯的理論基礎。現代醫學觀點旨在通過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調整人體生理機能,提高免疫系統功能,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目的。

基於上述有關足部保健的歷史沿革的回顧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疑問,刺激足部反射區與中醫傳統足穴按摩之間有何關聯與區別呢?很多人將此兩種源於不同醫學文化背景的操作混為一談。其實不盡然。

中裡巴人在《求醫不如求己》專門對此問題進行了闡述,他認為,足底反射療法把人的腳當做一面鏡子,人體的五臟六腑便都在這面鏡子裡了。當身體裡臟腑器官發生問題時,這面鏡子就以痛感或其他的方式顯示出來,然後按摩這些敏感部位,疾病就解除了,就這麼簡單。足底反射療法其實和經絡學說有著互相印證的關係,是點和面的關係、平面和立體的關係。不過,足底反射區療法功效卓著,但必須接通反射區和病灶點的線路,也就是相應的經絡必須疏通。所以,能否找到經絡的斷點,並將其連接,才是此技術的心法要訣。若精於此,足底按摩這個尋常保健之法,馬上可以身價百倍,變成治病奇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