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殷有三仁焉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920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微子(1)去之,箕子(2)為之奴,比干(3)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論語·微子第十八》)

【註釋】
(1)微子:紂王的同母兄長,見紂王無道,勸他不聽,遂離開紂王。
(2)箕子:箕,音「基」。紂王的叔父。他屢勸紂王不聽被囚,便披髮裝瘋,被降為奴隸。
(3)比干:紂王的叔父,屢次苦諫,激怒紂王而被剖腹而死。

【語譯】
紂王無道,微子便離開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隸,比干勸諫被殺死了。孔子說:「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研析】
面對紂王的暴虐無道,微子離開了殷紂,箕子裝瘋做了奴隸,比干強諫而被紂王殺死。「三仁」的選擇雖然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不協同邪惡,不助紂為虐。孔子認為他們三人是古代的忠臣,雖然他們死了,可是為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留下了千秋萬代的楷模。在孔子看來,他們都符合「仁」,是成仁取義的人,因而感慨的說:「殷有三仁焉。」

【延伸思考】
1、「三仁」的選擇各不相同,你最欣賞哪一位?為什麼
2、你還能舉古今中外相關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嗎?

【相關資料】

殷之三仁的故事

《論語•微子》篇中記載孔子的話:「殷有三仁焉」。這「三仁」是指微子、箕子和比干。

微子是殷商末代皇帝紂王同父異母的哥哥。紂王繼承了帝位後,荒淫無道,微子幾次勸諫,紂王都不聽。

大臣祖伊見西伯姬昌深得民心,擔心不久禍患就會降到殷商,於是提醒紂王保持警惕。而紂王卻不在乎的說:「我生於世上,不是享有天命嗎?姬昌能把我怎麼樣!」 微子聽到紂王這樣講,心想他已無可救藥,便想以死殉國。但離開京師又開始猶豫。於是,他就去請教少師、太師。在敘述了對殷商現狀的憂慮後,微子問道:「我是離開國家遠行好呢,還是留下來維護國家,使之免於滅亡?」

太師答道:「上天降下大災,要滅我殷國。王上竟然上不畏天,下不聽長輩之言。殷國的民眾也褻瀆對天神地祇的祭祀。如果你死,國家能得大治,那才死而無憾;如果你死了,國家仍舊難逃滅亡的命運,那還不如離國出去。」微子認為言之有理,便離國而去。

箕子也是紂王同父異母的哥哥。紂王開始用象牙筷子時,箕子便覺的苗頭不妙,歎道:「他用象牙筷子,其後一定會要玉杯;接著必然想得到遠方的奇珍異寶。華美車馬的講究、舒適宮室的追求就要從此開始了,國家從此就要走向滅亡。」

後來,紂王果然沉湎於酒色之中,箕子多次勸說他也不聽。有人勸箕子道:「你可以出走啊!」箕子說:「身為臣子,諫而不聽即出走,那是彰顯王上的過失,我不忍心這麼做。」於是,他就披頭散髮裝起瘋來。紂王見了毫不動心,把他當奴隸一樣囚禁起來。

王子比干也是紂王的親戚。他見微子出走,箕子裝瘋,便歎道:「君主有了過失,為臣不勸諫,是不忠;怕死不說話,是不勇。君主有過失,為臣就應勸諫;他不採納,為臣就以死明志,這才是最忠誠的表現啊。」然後,他就去直言勸諫紂王,紂王大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竅,真是這樣嗎?」於是就殺死了比干,並且開膛取心,看個究竟。

周武王伐紂滅殷後,對微子、箕子、比干「三仁」非常尊重,並沒有因為他們是紂王的親戚而加以株連。武王派人整修了比干的墳墓,藉以表彰他的忠肝義膽;恢復了微子原來的身份和地位,以便讓人們記住殷商還有這樣一位忠臣;把箕子從紂王的牢獄中釋放出來,又登門拜訪,求教治國之道,並且封箕子於朝鮮,不以臣子相待。

【課後作業】
周武王伐紂滅殷後,對微子、箕子、比干「三仁」的做法為何?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說:「『見到別人的善處,要急起直追,好像害怕趕不上似的,見到別人的不善處要遠遠避開,就像用手去試探熱湯,惟恐避開不夠快似的。』我看過這種人,也聽過這種話。『避世隱居以成全我的心志,出仕行義以達成仁道的理想。』我聽過這種話,卻沒有見過這種人。」
  • 孔子說:「君子有九件該用心思慮的事情:看事物要力求分明;聽人言語要力求聽得清楚;神色要力求溫和;說話務必忠實;做事務必謹慎敬重;有了疑惑要問清楚;忿怒時要想到事後的禍害;見了財利要想自己應不應該取得。」
  •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的是色慾;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的是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的是貪慾。」
  •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知道天所賦予的正理而不敬畏,怠慢輕視高位的人,戲侮聖人的話。」
  • 孔子說:「生下來就知道的,是上等資質的人。經過學習而知道的,是次一等資質的人。經過困頓才學會的,是更次一等的。經過困頓後卻怠惰不學習的,這種人是最下等的了!」
  •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和正直的人交友,和誠信的人交友,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便是有益的。和慣於逢迎的人交朋友,和工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 季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孔子說:「冉求,這不就是你的過錯嗎?顓臾從前是周天子讓他主持東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啊,為什麼要討伐他呢?」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個人都不願意。」
  • 陳亢問伯魚說:「你有沒有聽到你父親特別的教誨呢?」伯魚答說:
  • 孔子說:「侍奉君子時,容易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這是急躁;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說,這叫隱瞞;沒有看清君子的臉色就輕率發言,叫做瞎眼。」孔子說:「巧言亂德」,即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道德。孔子最反對巧言狡辯的人。「恂恂便便,侃侃誾誾」是孔子說話的準則。
  • 孔子說:「對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種,對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種。喜好以禮樂節制舉動,喜好稱道人的好處,喜好多交賢友,都是有益的。喜好侈肆縱樂,喜好惰慢遊蕩,喜好耽溺逸樂,都是有害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