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代水墨畫家

我與自然的相看—羅芳創作欣賞(二)

羅芳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

南宋詞人稼軒居士辛棄疾的「賀新郎」詞中有句:「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這很像我在繪畫時與自然的對話。用心、用情將自己融入畫中,在畫中可看到我的存在;畫中雄偉的高山是我嚮往的對象,婀娜多彩的枝葉是我想像的體態,白雲及流水像是我體中的血脈,整幅畫面的氣韻就像我的為人。中國人有言:「見畫如其人」,我的畫就像我的人,坦蕩、誠懇又熱情,雖不美麗,卻有著豪邁情意。最後套句歌手趙傳的歌詞:「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秋之頌> 1994,棉紙‧墨,65X137cm(圖片:作者提供)


<晨夕雲煙> 1981,棉紙‧墨,46X90cm(圖片:作者提供)


<雲鎖峨嵋> 2006,宣紙‧墨,137X69cm(圖片:作者提供)


<雨後> 1991,宣紙‧墨,137X73cm(圖片:作者提供)


<層巒積雪(雪照)> 1990,宣紙‧墨,137X69cm(圖片:作者提供)


<新北投溫泉博物館> 1987,宣紙‧墨,60X40cm(圖片:作者提供)


<白雲揚泉(烏來瀑)> 1987,宣紙‧墨,69X137cm(圖片:作者提供)


<山暖圖> 1991,宣紙‧墨,69X137cm(圖片:作者提供)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喜愛自然,常涉足名山大川之間,阿里山、玉山、黃山、大行山,雅魯藏布江、鴨綠江、長江、黃河、渤海、南海等等不勝枚舉,在旅途中相機畫筆總不離手,就怕遺漏美景於萬一,當停下腳步,眼前情靜悠然,思緒沉靜,心領神會,卻總能體會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心境,而怡然自得。
  • 2011年春,《神合貌離》—沈以正、羅芳攜手50年創作展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舉辦。 羅芳教授是台灣優秀的水墨畫家,沈以正教授則為中國美術史權威學者,也是知名人物畫家,二人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五十一級的同班同學。在校時先後受金勤伯、林玉山、溥心畬和黃君璧、廖繼春等師長的教導,又同時師事吳永香老師習山水,畢業後結縭。 沈教授因研究美術史多年,故能縱貫至今,從揣摩古人筆法中得到精髓;用筆剛健挺拔,墨法結構紮穩,在濃淡虛實的運用間,極富詩意,其創作尤以人物山水見長。展現師於古兒不囿於古的獨特風格。
  • 我喜愛與自然接觸、常涉足世界各地知名山大川,每當置身山林,則會神清氣爽,精神抖擻,意氣風發,真如王微敘所言:「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展紙作畫時,則如擁抱天地,與天地並生。
  • (大紀元記者廖平風台灣南投報導)世界新七大自然奇景決選結果,將於今年11月11日揭曉,最後『投玉山一票』的機會,只剩下一百多天。全世界共有28個景點進入決選,總部設在瑞士的主辦單位,目前僅公布前、後14強名單,前14強候選景點包括:亞馬遜雨林、死海、大堡礁等,處處都是世界級知名景點,競爭非常激烈;玉山現在落後於前14強之外,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呼籲:全民上網,投玉山一票。
  • 7月25日,泰茲療養院(Margaret Tietz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舉辦的第3屆成員藝術展在皇后區社區大學藝術館舉行開幕式,來自該療養院的19名創作者及療養院管理機構、展出場地提供者皇后區社區大學藝術館的數十人出席。
  • (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為了帶動兒童對閱讀的喜愛,即日起開館時間內,在全縣8個公共圖書館內展出「書的誕生主題展」,展出地點包含文化局兒童室、桃園市立圖書館、中壢市立圖書館、八德市立圖書館、蘆竹鄉立圖書館、龜山鄉立圖書館、龍潭鄉立圖書館、新屋鄉立圖書館,讓小朋友在暑假期間就近認識一本圖畫書的創作歷程,進而動手DIY創作一本小書,激發孩子的創意。
  • 我似乎曾說過初習國畫寫生者,應有中國筆法,否則與畫水彩何異!然而在創作階段,畫就是畫,不必在意被分在何種類別,應拋開一切束縛,不必肩負傳承中國技法的責任,勇往直前,隨心所欲,何況我們身處東、西文化交替的時代,食、衣、住、行皆已中西難分,天天開著汽車行進,在創作時卻要在畫中畫著,「策扙吟詩」的行吟詩人,豈不矛盾。此次選出多為十數年前一系列利用水彩紙作畫的寫生作品,如果被人看作像水彩畫,或是像水彩的中國畫都不以為意,這只是展現我學習的過程。
  • 來北京有一個月的時間了,我一直都在為找房子忙,可是我還是沒有找到,每一天我和親戚擠在一起住,一間屋子三個人住,姐姐住地上,孩子睡床上,因為天太熱,我寧願在陽台上睡。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