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畫家

懷抱心宇—羅芳的創作心路歷程

寫於2010年國立台灣美術館個人創作展
羅芳
font print 人氣: 41
【字號】    
   標籤: tags: ,

我喜愛自然,常涉足名山大川之間,阿里山、玉山、黃山、大行山,雅魯藏布江、鴨綠江、長江、黃河、渤海、南海等等不勝枚舉,在旅途中相機畫筆總不離手,就怕遺漏美景於萬一,當停下腳步,眼前情靜悠然,思緒沉靜,心領神會,卻總能體會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心境,而怡然自得。

天地與我並生

記得有次旅遊黃山在飛來石上,居高臨下面對群山,坐究四荒,拿出畫具.提筆作畫,悠悠然而不覺時間的飛逝,剎時已近黃昏,本還有一、二遊客周旋左右,猛回頭才發現只剩我一人獨留石上,當時薄暮低垂,停滯的氣流層層圍繞山巔,時間、空間、均已失去意義、頓時萬籟俱靜,彷彿我已不存在,感受到我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達到心曠神怡忘我的境界,外界寧靜,心中卻填然鼓之,更覺天地寬闊、展開猶如大鵬的雙翅,擁抱天地入懷,久久不能回神;幸有挑包小童的催促,否則怕要迷失山中了。今年八月與親友一行,暢遊青海、西藏,本以為西北邊境的高原地帶,春夏已過,應已顯現秋季的繽紛山色,哪知一到青海,翠綠蜿蜒的山脈,滿眼無垠的黃菜花田,碧藍無波的「大錯」(高山湖泊),舉頭靛藍的青空,層層變幻的雲朵,真像到了天境。及至西藏,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象,峰峰相連高聳入雲的群山,山頂終年不融的雪嶺,白色厚實的冰川,包含著雋永不逝的情懷,顫動的心胸,彷彿人已融入畫中,歸來奮筆疾畫,欲將胸中塊壘一吐為快,遂畫成了數張《青藏風光》,然而總是覺得道不盡心中的環宇。


《峻嶺騁懷》 Relaxing in the Mountains, 2001, 150×540cm, 畫布、墨、壓克力顏料, 走過了雲南的「玉龍雪山」,也到過台灣的「玉山」,更看過西藏的峻嶺,雄偉的山峰,壯碩的令人窒息;然而大氣的迴盪,加上溫馨的陽光,予以天地明浩大無限的境界。(圖片:作者提供)

抽象意識的具象表現

老子道德經中第二十一章「恍恍惚惚,其中有象」他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是無所不在,即在有形,也在無形,我以一位繪畫者的體悟來說,在創作時將實像空靈化,將自然萬象的景物付于不同與一般人認知的意涵,將視覺常規的透視、比例、色彩等主觀化,加入自我的想法,用繪畫的語言,表達心中的想像,就有如石濤的題畫詩所說「天地渾然一氣,再分陰雨四時,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似之。」齊白石也說:「太似則媚古,不似則欺世。我的畫在似與不似之間。」創作時將抽象意識作具象的表現。儒、道、釋中的哲學思維,一直影響我很深,這也正是我所為要掌握的中國精神之所在。觀乎今世,都會市區的高樓大廈,櫛比相鄰,身處玻璃帷幕中,足不出戶間隔著玻璃的景物,總顯得與自然的疏離,在觀景之餘,卻呼吸不到天地間清新之氣,這豈能將天人合一之道蘊涵於胸,表現於畫中。


《霈霖》 Rains , 2005, 68×25cm, 宣紙、墨。(圖片:作者提供)

《古木逢春》 Old Trees in Spring, 2009, 137×70cm, 宣紙、墨。(圖片:作者提供)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禪宗談修禪的三個層次,参禪前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参禪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卻又是回歸到自我的心境「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我將之引用在繪畫的創作層次上,如是說:再沒學畫之前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山水有其原有的造形,在學畫之後,經過面對山水寫生的認識,及對古人筆法的對證後,會了解到山石、林木的結構及組織紋理,江、河、湖、海的不同特性,此時已達非山非水的層次,然後在創作時利用自然景象,描寫內心的感受及理念,此時雖為山水,卻達到格物以致知的學理,表現是自己的氣度、胸襟、高度及廣度。沒有外在的一切,就顯不出我的存在;沒有我的存在,又怎能肯定外在的一切呢?已達返璞歸真的最高境界,莊子曾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故視覺藝術的繪畫,在畫面上豈須文字的輔助,隨著天地的千變萬化,配合天地的靈妙精純,已可達到的全然美妙。如以文字書法的加入,則是文人的領域了。北宋蘇東坡、黃山谷一派的出現,因文人詩畫兼善,便無礙在畫面上題詠,造就了元、明、清文人進入畫界的領域,將中國繪畫引導入詩書畫一體的必要性,趙松雪詩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應知書畫本來同。」將繪畫侷限於書法的格局中,然而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對崇敬自然的莊嚴性,及畫家胸襟的開闊,又豈能因無詩詞的伴隨與落款於樹叢石上隱密處,而損其畫格呢?


《聖山飄雪》 Snowing on the Holy Mountain, 2009, 72×140cm, 宣紙、墨, 西藏色彩繽紛的「經幡」,飄散在空中,處處可見,這種隨著風向天神的祈禱,著實讓我們驚艷。(圖片:作者提供)

此次承蒙國立台灣美術館的邀約,舉行大規模的個展,特此感謝。在我的人生經驗中,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從事繪畫的職志,算來已有五十年,在這人浮於事的社會,總顯得愚鈍無知,向來只知默默耕耘,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到今日,對名與利我不去追尋,但很自然的到來我卻感覺無上的歡喜與感激,我重視的是,能否將我心中意念之萬一,表達在我的作品之中,這次展出是一個起點,我將繼續努力尋求自己更深層的體悟,以便將來有更豐富的展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綜合報導)中國當代畫家吳冠中昨日在北京病逝,終年91歲。吳冠中是中國畫壇大師級代表。本月初其一幅畫作《長江萬里圖》,以5,712萬元人民幣成交。他晚年對中國美術界諸多不良習端發表了批評。
  • 捷克女畫家蘇若水女士,自24日起至8月7日止,在由鉅藝術中心舉行水墨畫展。展出畫作是蘇女士於1999年返回捷克後10年間的創作,經由其筆觸來追懷過去曾經對祖國捷克失落的記憶。
  • (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嘉義報導)在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裏,楊暉左手點了一根菸,右手執起畫筆,只見他聚精會神、瞪著大眼、快速來回地望著現場的模特兒─新港田媽媽火雞休閒農場的主人楊秉華與畫布間,時而緊皺眉頭、奮筆揮灑;時而鈍筆收鋒、捻墨再起,再下筆鋒回氣轉、潤飾廚師帽上的火雞羽毛,而後落款收筆。只見他微微吐了口氣,左手的菸燃成長長的灰。
  • 首開屏東膠彩畫教育先河,將膠彩藝術帶進南台灣的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退休教授陳英文,即日起至30日於屏東市巴比頌美學咖啡畫廊展出30幅膠彩水墨創作展;作品多取材生活,以厚實重彩加上金、銀箔表現,風格有別於傳統膠彩工筆畫,創新
  • 〈大紀元記者宋順澈台灣台北報導〉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即日起至2月27日止,於新北市藝文中心藝廊展出「陌生‧墨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碩士班97級班展」,將展出12位同學的水墨、書法與篆刻作品近60餘件,歡迎喜愛藝術創作的民眾前往觀賞!
  • 府城藝術瑰寶~書畫家許朝森先生雖已高齡七十七,卻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純真的本性,他的畫一氣呵成、力道十足,活潑的構圖與自由的筆觸,充滿著青春活力,對一位沉浸水墨世界一甲子的他來說,時間歷練出他精練純熟的筆力,隨遊歷世界各國的行旅,留下亂皴風景的千百種風情!
  • 善於營造古意山水的「水墨行者」何木火,這次以「擁抱台灣之美 玄妙之音」為主題,在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展出作品。畫作中,懷舊的山城風貌,無煙塵的意境山水,以及具歷史價值的文明古跡,猶如老故事般值得中部地區藝術愛好者前往欣賞,展期從3月12日到4月3日。
  • (大紀元記者彭瑞蘭台灣新竹報導)前法國大使夫人貢林蕾娜勤學、有恆心的苦修書畫藝術,1986年完成巴黎國家藝術學院碩士學位。1999年獲頒美國世界文化藝術學院人文學榮譽博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