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一畝三分地」

單若水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68
【字號】    
   標籤: tags:

農業經濟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關係到民生,還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強弱、戰爭勝負等國家大計。田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歷朝歷代,皇帝都是國土的所有者,並且對農業生產都非常重視。

其中,天子籍田和耕籍之禮就是國家重農思想的體現之一。所謂耕籍禮就是皇帝親自耕田,作為一種象徵行為,以此勸民重農務農,發展農業經濟。

耕籍之禮

上古的舜曾躬耕於歷山之下。到周代,為了奉祀上天,勸民重農,周天子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具有象徵意義的親耕儀式。耕籍之禮歷經隋唐、宋元一直延用至明清。明清兩代,祭祀先農和耕籍禮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每年皇帝到先農壇祭祀先農,而後要到觀耕台前的親耕地進行示範性耕耘,完成對先農崇祭的全過程。

在清代,皇帝親耕儀式雖在先農壇進行,但其籍田卻在中南海內的豐澤園。由於這塊地的面積只有一畝三分,又是皇帝的籍田,所以從此就有了「一畝三分地」的說法。皇帝親耕儀式雖然只具象徵意義,並不需要皇帝真正耕完,但是遇到認真的康熙皇帝,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康熙親耕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舉行耕籍禮時,曾親自扶犁一口氣耕了一畝地。當時有萬人觀看,大學士李光地特執筆撰文,立碑記其事。這種盛況,恐怕是空前絕後。康熙皇帝為了種好他的一畝三分地,還事先在圓明園、豐澤園闢地進行演練。

《清實錄》裏就記載了康熙皇帝在豐澤園演練耕種的情形:「康熙三十七年,四月辛丑,皇上在豐澤園召見諸大臣,問大臣入園時曾看見所種稻田否,諸臣奏道,曾見稻苗長成,約有尺餘,此時如此茂盛,北方所未有也。上曰,初種稻時,見有六月成熟者,因收藏作種,年年播種,均至六月成熟,所以四月間如此茂盛。若是尋常成熟之稻,斷難如此茂盛。學生們記定此事,天地生物,並沒有永遠不變性之理,好種變成壞種,壞種變成好種,半在地力,半在人力,若是全憑地力,雖有佳種,亦恐不能長久。豐澤園的早稻,由於人力培成。現今講求農學,選種之法,當奉此為良法也。」

而且,康熙皇帝在演練期間,還培育出水稻新品種。《康熙幾暇格物編》中就有一段關於康熙皇帝在豐澤園帝籍中選育良種的記載:「豐澤園中,有水田數區,布玉田穀種,歲至九月,始刈獲登場。一日循行阡陌,時方六月下旬,穀穗方穎,互見一科,高於眾稻之上,實已堅好。因收藏其種,待來年驗其成熟早否。明歲六月時,此種果早熟。從此生生不息,歲取千百。」

後來,康熙皇帝下令將這種稻穀推廣到江浙一帶種植,當年就在江蘇獲得一年兩熟的好收成。後來又推廣到江西、安徽等地,也獲豐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和」一向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是涵蓋自然、社會、內心等層面與各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 書生余某,浙江鄞縣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夢見自己進入文昌宮,見文昌帝君親自送一位身材魁偉的男子走出殿閣,前有旌旗儀仗開路,後有節幢長隊護擁,真是威儀萬方,十分氣派。
  • 楊溥,明朝湖廣石首,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 劉君良,是唐朝瀛州饒陽縣人。劉家幾代人都遵循孝義同住一起,兄弟之間雖已到了四代,但還如同親兄弟一般,無論是一尺布,還是一斗米,每個人都沒有私心。
  • 這年除夕,王中丞夢見兩個穿青衣的人把他叫去,帶到一座官署,極其宏大壯麗。正堂上端坐一位帝君,旁邊有兩位紅衣吏,手拿長榜,王者用筆標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