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關係到民生,還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強弱、戰爭勝負等國家大計。田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歷朝歷代,皇帝都是國土的所有者,並且對農業生產都非常重視。
其中,天子籍田和耕籍之禮就是國家重農思想的體現之一。所謂耕籍禮就是皇帝親自耕田,作為一種象徵行為,以此勸民重農務農,發展農業經濟。
耕籍之禮
上古的舜曾躬耕於歷山之下。到周代,為了奉祀上天,勸民重農,周天子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具有象徵意義的親耕儀式。耕籍之禮歷經隋唐、宋元一直延用至明清。明清兩代,祭祀先農和耕籍禮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每年皇帝到先農壇祭祀先農,而後要到觀耕台前的親耕地進行示範性耕耘,完成對先農崇祭的全過程。
在清代,皇帝親耕儀式雖在先農壇進行,但其籍田卻在中南海內的豐澤園。由於這塊地的面積只有一畝三分,又是皇帝的籍田,所以從此就有了「一畝三分地」的說法。皇帝親耕儀式雖然只具象徵意義,並不需要皇帝真正耕完,但是遇到認真的康熙皇帝,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康熙親耕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舉行耕籍禮時,曾親自扶犁一口氣耕了一畝地。當時有萬人觀看,大學士李光地特執筆撰文,立碑記其事。這種盛況,恐怕是空前絕後。康熙皇帝為了種好他的一畝三分地,還事先在圓明園、豐澤園闢地進行演練。
《清實錄》裏就記載了康熙皇帝在豐澤園演練耕種的情形:「康熙三十七年,四月辛丑,皇上在豐澤園召見諸大臣,問大臣入園時曾看見所種稻田否,諸臣奏道,曾見稻苗長成,約有尺餘,此時如此茂盛,北方所未有也。上曰,初種稻時,見有六月成熟者,因收藏作種,年年播種,均至六月成熟,所以四月間如此茂盛。若是尋常成熟之稻,斷難如此茂盛。學生們記定此事,天地生物,並沒有永遠不變性之理,好種變成壞種,壞種變成好種,半在地力,半在人力,若是全憑地力,雖有佳種,亦恐不能長久。豐澤園的早稻,由於人力培成。現今講求農學,選種之法,當奉此為良法也。」
而且,康熙皇帝在演練期間,還培育出水稻新品種。《康熙幾暇格物編》中就有一段關於康熙皇帝在豐澤園帝籍中選育良種的記載:「豐澤園中,有水田數區,布玉田穀種,歲至九月,始刈獲登場。一日循行阡陌,時方六月下旬,穀穗方穎,互見一科,高於眾稻之上,實已堅好。因收藏其種,待來年驗其成熟早否。明歲六月時,此種果早熟。從此生生不息,歲取千百。」
後來,康熙皇帝下令將這種稻穀推廣到江浙一帶種植,當年就在江蘇獲得一年兩熟的好收成。後來又推廣到江西、安徽等地,也獲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