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觀止》悟道德內涵

作者:智真
讀《古文觀止》可以領悟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有臣子對君王的諫言,有長輩對後代的諄諄教誨,有朋友贈序,有考試的論文,還有自薦的求職書等等,皆表達了知識分子的理想和忠孝仁義的道德追求。(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43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古語云:「文以載道」,《古文觀止》可謂是文以載道的典範。該書是清朝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選編的一部古文讀本。「觀止」一詞出自《左傳》。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賞周樂,至《韶》舞,說:「德至矣哉!大矣」,認為已達到盡善盡美,無以復加,讚歎道:「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古文觀止》書名中「觀止」二字即由此而來,意即盡將古文之精華選編其中之意。

《古文觀止》從中國古代散文中遴選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散文二百二十二篇,兼顧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題材的作品,並以時代為經,以歷代作家作品為緯編排,有論、贊、傳、記、書、表、序、賦、詔、疏、碑志等多種體裁。

例如它精選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禮記》、《史記》中的精髓,還有漢、六朝、唐、宋、明代的名人名作、至理名言等,從多個角度展現出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蘊涵著豐富的歷史知識,既有文學美意,又有哲理教化。

文章讀起來琅琅上口,便於記誦。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讀後回味無窮,它不但教人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可以說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錄,不愧堪稱為「觀止」。

《古文觀止》選文以傳統文化的正統思想和倫理道德為衡量標準,體現了「文以載道」這一文學的社會功能和傳統,尊禮、崇德、敬神、重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家思想可謂此書的突出特點。

《左傳》是《古文觀止》選得最多的一部書,所選《左傳》十九篇,皆貫穿崇禮尊德思想,以史事說明合禮則興,失禮則亡。所謂「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史記》)。先人制禮,目的在於昭德、在於正人,用禮這一神聖的制度以「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左傳‧隱公十一年》)。

如《左傳‧臧哀伯諫納郜鼎》一文講述道:魯桓公欲將賄賂得來的大鼎放在太廟,大夫臧哀伯認為這是嚴重違禮的行為,說:「作為國君,應該宣揚美德,杜絕邪惡,以此來為百官做出表率,即使這樣,還擔心有什麼過失,於是通過宣揚美好的德行來示範給子孫後代。……可是現在,摒棄美德而標榜奸邪,竟然將別人行賄的器物安置在太廟裡,顯現在百官面前,如果百官照著做,那麼你又能憑什麼去懲罰他們呢?國家的衰敗是由官吏奸邪引起的,官吏們喪失德行是由賄賂盛行昭著開始的。現在行賄的大鼎竟安放在太廟裡,還有比這個更昭著的賄賂行為嗎?」臧哀伯在國君違禮時能夠以道德去規諫,可謂恪盡職守。

《左傳‧王孫滿對楚子》講述道:楚莊王討伐陸渾的戎族,到達雒水,在周朝境內陳兵示威。周定王於是派王孫滿慰問楚莊王。

楚莊王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回答說:「鼎的大小輕重在於德而不在於鼎本身。從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時候,遠方的國家把物產畫成各種圖象進獻,九州的首領進貢青銅,鑄造九鼎並且把圖象鑄在鼎上,各種東西上面都齊備,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惡的事物。因此能夠使上下和協,而承受上天賜福。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雖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亂,九鼎再大,也是輕的。……九鼎的輕重,是不可以詢問的。」

儒家一開始就把道德價值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大學》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古文觀止》中政論類文章是占篇幅最大,影響力也最大的一類,這些文章皆體現了以道德為衡量一切的價值尺度。

如《左傳‧宮之奇諫假道》中宮之奇說:「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寫道:「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濬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德政愛民是儒家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求保民、愛民、養民、教民。因此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成為歷代有為的知識分子具有的一種高尚意識,是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古文觀止》這方面選文為人們展現出古人的博大胸襟。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道:「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勾勒出一幅太守仁政安民,以能使百姓快樂而快樂、與民同樂的圖畫;王守仁在《象祠記》中描述了古時舜以德化人,以致其「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他感化了他的弟弟象,使人們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樣,還能夠改正;君子修養自己的品德,達到了完美,即使是跟象一樣品行不端的人,也還能夠感化的。

《古文觀止》中也選了借景說理,對宇宙人生感悟的文章。如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寫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從景物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渴望能與飛天的神仙一起遨遊在永恆美妙的境界中。

蘇軾的散文,境界開曠,像行雲流水,正如他在評說自己的散文《文說》中寫的「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讀《古文觀止》可以領悟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有臣子對君王的諫言,有長輩對後代的諄諄教誨,有朋友贈序,有考試的論文,還有自薦的求職書等等,皆表達了知識分子的理想和忠孝仁義的道德追求。

如諸葛亮的感人至深的《出師表》,陶淵明描繪的世外仙源《桃花源記》,王羲之流傳千古的《蘭亭集序》,王守仁倡導尊經重道的《尊經閣記》,劉基針砭時弊的奇文《賣柑者言》……

《古文觀止》中還有許多名言、警句。如:《戰國策‧信陵君殺晉鄙》中,唐雎謂信陵君曰:「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光武帝臨淄勞耿弇》中寫的「有志者事竟成」;王勃寫的「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滕王閣詩序》);韓愈寫的「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原毀》);蘇洵寫的「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辨奸論》)。

《古文觀止》選入的作品注重「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理念,注重道德品行修養,而且辭章優美,千百年來膾炙人口。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女兒們的幸福祕訣,如果出嫁時的錦囊裡只能放進去一個字的妙計,婆婆與媽媽一定建議「忍」這個字...
  • 稱雞為「五德之禽」,所以大年初一便被定為雞日....
  • 有了正確的金錢與理財觀念,又具備了錦囊祕笈──忍耐的工夫之後,首先應該談一談「食」這件事...
  • 古代的閨閣女子從皇宮到百姓之家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一定要學裁縫繡花。台北故宮博物院裡有一個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親自縫製送給他的荷包,在孝賢皇后死後乾隆特別讓人裡外三層做了一個精緻的木匣收藏著...
  • 如果讓幼兒們畫畫,題目是「家」,我們經常會發現圖面出現一個紅瓦白牆,籬笆花園的家。但現實社會中有多少人住得起這樣一個夢幻理想的家?
  • 趨吉辟邪,在今天的中國,有著廣大的信眾,其群體效應顯著。人們在潛意識中認為有危害自己的而自己又看不到的生命。怎樣能有效取得防範它,躲避它的具體方法,從遠古時代就是人們刻意追尋和努力實踐的目標。
  • 書中草莽英雄仗義除害,使讀者得到滿足,是《水滸傳》深受喜愛的重要因素。大快人心的情節、生動的人物面貌,與宣揚忠義的小說宗旨,得以讓此書輾轉流傳至今。
  • 神獸,是代表平安吉祥的圖騰式動物,比如龍、鳳、麒麟、貔貅等神獸,它們是中華神傳文化的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它們的相貌各具特色、氣質神聖威嚴,且充滿靈性。它們從各個方面已溶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 祭祀,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文獻《周禮.天官.大府》記載:「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左傳.文公二年》中也提出:「祀,國之大事也。」也就是說,國家所征的稅賦,就是用於祭祀的,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
  • 「閉門羹」一詞常見於被拒絕的場合,如某某人因不懂禮貌,故而造訪他人時總是吃閉門羹。為何是閉門「羹」而不是其他的菜,這其實是有典故的。閉門羹不是形容詞,確實有這道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