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淺談厭食症與暴食症

人氣: 18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2年07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郁玫臺北報導)厭食症是先進國家的年輕女性十分流行的精神心理疾患,會造成患者的體重極度低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身體健康的正常人BMI值應為18.5~24. 5,當BMI值小於17.5時,就要懷疑可能有厭食症。

厭食症死亡率10%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任陳冠宇表示,這些極端消瘦的個案,是文明富裕社會中,除了癌末病患外,會因飢餓而死亡的主要狀況。厭食症的死亡率平均高達10%,即使沒有致死,患者也常會合併骨質疏鬆、腸胃機能失調、全身倦怠、水腫、憂鬱症和自殺等身心問題。許多個案也因此輟學、無法工作,失去生活的能力。

他說,根據最近數年的臨床經驗顯示,對於青少年的厭食症個案,父母能合作協助個案的家庭,可以在不必住院的情況下,幫助個案逐漸克服對於飲食的障礙,讓身體恢復健康。至於成年的個案,則藉由短期的住院,加上出院後長期的心理治療,配合身心整合治療,逐漸康復。厭食症並非無法治療,如果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減少這個疾病對個案的嚴重傷害。

暴食症主要現象
至於暴食症,則是與厭食症相關的心理精神疾患,患者的主要症狀是在短時間內,反覆且無法自控的大量進食,以及禁食、催吐或濫用瀉劑等所謂的代償行為,以避免體重上升。患者可以在2個小時,甚至1小時或更短的時間內,快速的吃下平常人可能要分3~4餐以上才能吃完的食物。簡言之,「量多」這個客觀標準,與「失控」的感覺這個主觀標準,都存在的不正常進食,就是暴食的主要現象。事實上,有大約一半的厭食症患者會合併有暴食的行為。

亦屬於飲食疾患
陳冠宇提出,除了可能共有暴食的症狀外,厭食症與暴食症患者有個共同的心理特徵,就是對於體重與體型的高度敏感,甚至整個人的自我價值都取決於自己的體重或外觀。也因為如此,厭食症與暴食症被歸入精神疾患的範疇,並且與一些症狀比較輕微或不典型的飲食行為問題,共同歸類為「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s)。

採合併治療方式
飲食疾患的成因十分複雜,遺傳基因、人格特質、家庭互動的特徵、社會文化的因素,都與飲食疾患的發病與維持有關。而其治療的方式,也因個別狀況的不同,可以從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與家庭治療等不同的方向來切入,甚至合併不同的方式。

陳冠宇呼籲,無論進行何種治療方式,越早進行治療,且越能夠持續治療的患者,治癒的可能性就越大。有這方面困擾的患者與其家屬,要一同來面對這個問題,以減少這種心理與身體的問題,變成個人或家庭長期的困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