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巧取豪奪

成語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45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怪君何處得此本,上有桓玄(1)寒具油(2)。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痴虎頭(3)。(宋朝蘇軾〈次韻米黻(4)二王書跋尾〉詩二首之一)

【批註】
(1)桓玄:此指東晉桓玄,是東晉名將大司馬、南郡宣武公桓溫之子。
(2)寒具油:寒具是寒冬時的一種食品。用糯米和面搓成細條狀,捲曲如環,可油煎食用。據傳桓玄喜好書畫,有客人帶來名作與他共賞時,往往用寒具來待客,因此弄髒了畫,故說「寒具油」。
(3)虎頭:此指晉朝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擅長繪畫,有才絕、藝絕、痴絕三絕之稱。
(4)米黻即宋朝米芾,襄陽人,世稱為「米襄陽」,字符章,號海岳外史,又號鹿門居士。為人倜儻不羈,舉止顛狂,又稱「米顛」。官至禮部員外郎,或稱「米南宮」。為文奇險,尤妙於翰墨,畫山水人物,自成一家。愛金石古器,見到古器物書畫,必儘力求取,得到方止。黻、芾,音福。

【故事闡述】

米芾是宋代大書法家、畫家。在書法上的成就,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被稱為北宋四大書家;又米芾擅長水墨山水,他自己獨創的「米家雲山」畫法,更為後世畫家所效法。

根據宋朝周輝《清波雜誌.卷五》所載,因為米芾很喜歡古書畫,所以他常跟別人借來古畫欣賞並臨摹。不過,他會把臨摹好的畫,和真跡一起送還給古畫主人,讓他從中再挑出真跡來。由於他的畫藝精湛,古畫主人常常分辨不出來,所以他利用這種巧妙的手段,騙取到許多古書畫真跡。

此外,在《晉書.卷九二.文苑列傳.顧愷之》也有記載,東晉桓溫的兒子桓玄也很喜歡畫,對顧愷之的畫作更是愛不釋手。有一次,顧愷之要出門遠遊,就把畫放在箱子內加以彌封后寄放在桓溫家。因為桓玄太喜歡顧愷之的作品,所以桓玄就偷了箱內的畫,然後再把箱子回復為原狀。顧愷之回來取畫時,發現畫不見了,可是顧愷之不但沒有生氣,只是想了想幽默的說:「真奇妙,畫竟能通靈,羽化登仙了。」

原來,蘇軾寫的這首〈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詩:「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痴虎頭。」就是以桓玄偷畫的不正當行徑,藉以諷刺米芾同樣的作為。後來詩中的「巧偷豪奪」就演變為「巧取豪奪」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不擇手段奪取權利或財物的人。

【討論】
(1)米芾用甚麼手段取得別人古書畫的真跡?你認為他的手段對嗎?
(2)桓玄是用甚麼手法取得顧愷之的畫?你認為顧愷之真的不知道畫被偷嗎?他是以甚麼心態來面對畫被偷的事實?
(3)米芾和桓玄的行為給你甚麼啟示?請說說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
例:他這種巧取豪奪的行為,跟強盜有甚麼差別呢?

【相似成語】
軟硬兼取;敲榨勒索

【課後時間】
一介不取、樂善好施是「巧取豪奪」的相反詞,請寫出這兩句成語的意義並造句。

參考答案:

一介不取:一絲一毫都不妻取。
樂善好施:形容人樂於行善,喜歡施捨救助別人。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 蔣慧云的小書包
    這詩是王維的一次美好的夜遊經驗,我們一起來領略詩人的那個夜晚。然而,如果那晚我們跟著王維一起去夜遊的話,也能有一樣的經歷嗎?
  • 蔣慧云的小書包
    「砰砰砰!砰砰砰!」有人把曾家的大門敲的又急又猛。曾母一邊說:「來了,是誰呀?」一邊起身開門。可門都還沒開呢,門外的人就上氣不接下氣的說:「老太太,我是鄰居張三啊。我剛才,在外頭聽說了,您的兒子,曾參殺人啦!」
  • 闊少爺帶著馬鞭,得意洋洋的走了。他騎著馬,不時就揮揮馬鞭,還一邊對人炫耀:「我這根馬鞭哪,值五萬塊呢!」
  • 狙公愛養猴子,他跟猴子商量後,把早上吃三升,晚上吃四升橡實,改成早上吃四升,晚上吃三升橡實。可是,早上吃四升跟三升真的沒有不一樣嗎?
  • 楊布差點就真的打狗了,幸好他的哥哥阻止了他。楊布的哥哥是怎麼讓生氣的楊布能夠冷靜下來?他的方法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 顏闔說:「馬再好,它的力氣也總有個限度。我看東野稷駕的那匹馬力氣已經耗盡,可是他還要讓馬拚命地跑。像這樣蠻幹,馬不累垮、馬車不翻車才怪呢。」
  • 小皇帝孫亮好聰明啊,雖然他年紀小,可是他沒有受人的影響,著急的就下判斷,冤枉盡職的官員。他能夠自己思考,找出證據,把壞人給治罪了。
  • 因此當時的人們人人皆知陰陽五行的道理。這裡開篇講天地萬物的來歷,為的就是具體向孩子們闡述陰陽五行與三才這些人直接看到的,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最基本的天地人文的知識。讓人不要忘記自己受命於天的來源和使命。
  • 美國教育部長貝茨·德沃斯(Betsy DeVos)最喜歡的兒童繪本是《喔,你將去的地方》,她在訪問公立學校時,經常為學生朗讀這本書。這本簡單的畫冊中,包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