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賢君

作者 : 蕭玉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貞觀年間,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

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當時的賢臣魏徵就供職於門下省)。

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唐太宗不愧是一位開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

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覆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貞觀王朝的社會秩序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明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

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少之又少,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貞觀王朝是唯一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的高瞻遠矚之處。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

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楊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唐朝開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的絲綢之路貿易興盛,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聯繫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絲綢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傑出智慧和胸襟,賢明的唐太宗,為華夏民族的歷史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孫思邈,京兆東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自幼聰穎好學,七歲讀書,日誦千餘言;及長,通曉諸子百家之說,尤善談老子、莊子並兼好佛家經典,被人稱為「聖童」。
  • 明末清初之時,有一個叫作傅之元的人,他曾苦學醫術,後來遇一異人傳了他一種被稱為「太素脈」的小道。這種小道能通過人體脈搏變化來預知人的貴賤、吉凶、禍福。他精通這種小道後,漸漸為人所知。
  • 如前章所述,華夏文明為人類文明之坤軸,集眾部之大成,承百代之菁華,故而把握華夏文明之主題,而人類文明之主題也就了然於前。而華夏文明之各部,上自君子六藝,下至農工百業,其代有承傳,千載相繼者,無非「修」、「煉」二字,且此「修煉」之為文明主題,原非現代人所以為之宗教概念或精神範疇。蓋中國之人,自古有一「天人合一」之思想,凡有所從事皆要順天而行,合於宇宙之規律,方能得天時地利神明相助而有所成就,非此,則人不能盡其事,事不能盡其意,意不能盡其善。然此「天人合一」之境界,殊非生而知之,亦非坐而待之,又非僅技藝之切磋琢磨可學而致之,必要於心性上有一番歷練提升,或能有所進境,此過程即「修煉」之所謂也。
  • 圍棋是中國傳統文化四大藝術「琴、棋、書、畫」之一,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在中國古代半神文化中占有顯著地位。圍棋跟太極、河圖、洛書一樣,是中國的神傳文化,其簡單的圖表中包含著無窮的奧妙。
  •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思回頭」,這是《紅樓夢》第二回中,賈雨村在維揚(今揚州)的智通寺門上看到的一副對聯。細想想,這實在是一幅洞察世情深刻的佳對,可現在還有多少人能理解、接受呢?有餘之時不思退步,無路之時再回頭又如何能夠呢?
  • 古人云:「三人同行,必有吾師」。一個人走在世上,要有一顆謙卑好學的心,只有這樣,博採眾長,才能豐富自己,成熟自己,最終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那麼面對別人給我們指出的不足,自己也應該像古人那樣抱著一種「聞過則喜」的態度,也就是無論別人表面上是善意、惡意的給我們指出不足,都要用一種感激的心來對待,都要善意的理解別人的意思。
  • 經濟政策,是國家的首要政策。康熙皇帝的強國富民的經濟政策是怎樣的呢?本文即試圖探討和回答。
  • 清代康熙年間,總兵王輔臣叛亂,叛軍所經之處,大肆擄掠。搶到的婦女,不管老的、少的、醜的、俊的,全裝進布口袋裡,四兩銀子一個,任人收買。
  • 言文明之發展者,要在考察其變。即如第二章所述,文明百脈,信仰為中,道德相通。則其為變也,不離其中,變之善者,自離道遠,變之亂者。回溯人類文明史,文明眾部各有消長,整體則以信仰為驅動,以道德為宗旨,以華夏文明為中心,於諸天之下交流相蕩,數千年之久運化不息。直至近三百年間,文明趨勢出現反動,衝擊信仰而文明中脈一斷而絕,背離道德致正統失守、邪靈出世,顛覆中心使華夏文明摧殘殆盡。察此變亂之跡,則文明劫運禍起二端:一為科學之變異,一為共產邪靈魔亂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