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雄:人活半口氣的地方

王力雄

人氣 12

【大紀元2013年05月25日訊】西藏高原給人類生存帶來的最大挑戰,在我看莫過於缺氧。

中國很早就有這樣的話──「人活一口氣」。「氣」分分秒秒伴隨每個人,甚至連人死也叫「嚥氣」。雖然古人指的「氣」含義豐富,但是人呼吸的空氣肯定是其中的基本元素。生命最不可缺的是空氣中的氧。就像鍋爐,氧越充足燃燒越充分,提供的能量也就越大。使用鼓風機的目的就是給燃燒提供更多的氧,都知道有沒有鼓風機的燃燒絕對不一樣。而鍋爐「封火」的作用則是減少氧。非常明顯,封火後的鍋爐裡,火是多麼暗淡,熱量多麼微弱。

海拔升高對人的作用就相當於人體鍋爐的「封火」。隨著海拔升高,空氣愈益變得稀薄,含氧量也按比例下降。海拔在3500公尺時,人只能得到海平面65%的氧氣,升至5500公尺,就只剩一半氧氣。從「人活一口氣」變成以「半口氣」支持人的生存和活動,其體能的下降可想而知。有一種說法,人在高原哪怕靜臥不動,體力消耗也等於在低地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19世紀登山家溫伯爾(Whymper)對人在高原的感受總結得很貼切:「越向上,人們就會發現,他們不得不以自己越來越小的力量,去對付越來越大的困難。」

1904年帶領英軍入侵西藏的榮赫鵬也曾表示:「一位從事科學研究的紳士曾經問過我,長期處於較高的海拔高度,最主要的感受是甚麼?我告訴他:最主要的感受就是希望儘快回到較低的海拔高度去。」

有個事例頗能說明氧氣對低地人的作用。

我認識一位名叫劉勵中的攝影家。在一次騎馬穿越西藏高原的途中,他追蹤拍攝野生動物的照片,疲勞加風寒,當晚出現感冒引起的肺水腫。那是一種被認為最危險的高原病,死亡率極高。其病狀被這樣描寫:「發出的聲音,簡直就像淹沒在他自身的液體中,始終伴隨著連續、響亮的水泡音,就像他的呼吸是通過液體一樣。棉花糖似的白色泡沫從他的嘴裡湧了出來……」 劉勵中當時已認定自己必死,那時他處於羌塘高原中心,海拔5500多米,前後幾百里沒人煙。對短時間就能致人死地的肺水腫而言,他根本沒有走出高原獲得救治的時間。

奇蹟來自他的藏族嚮導。

嚮導熟知那一帶地形,恰好離他發病處幾十公里的地方,有一條罕見的高原大裂縫。他被綁在馬上趕往裂縫。劉勵中說他那時昏迷在馬背上,只能偶然在顛簸中恢復一下知覺,看到夜空晃動的星星。而每從裂縫向下走一段,他都清楚地感覺到空氣中的氧在增加,窒息隨之緩解一分,無比舒服和清新的感覺在上升。裂縫底部的海拔只有二千多米,就是那迅速下降的三千米救了他的命。高原醫學有這樣的定論,只要能將病人迅速送到海拔2400米以下,30分鐘到2小時,肺水腫症狀就可以改善,最終甚至可以不治自癒 。劉勵中在那條大裂縫的底部躺了三天,全憑低海拔的氧氣恢復了健康,使他最終走出了高原。

在論述高原病的醫學書中,低地人在高原缺氧環境下,容易導致的疾病有頭痛、失眠、視網膜出血、肺水腫、腦水腫、蒙赫氏病、血凝紊亂、高血壓、心室肥大、皮膚癌、壓力性牙痛、口腔出血、高原消化性潰瘍病、腸扭轉、內分泌失調、生育力下降、月經失調、感覺減弱和智力衰退等幾十種病症。尤其是低地人長期在高原生活,大部份將發生不可逆的肌體受損。這一點,在許多去西藏工作的漢人身上都得到了證實。

而西藏人世世代代就靠「半口氣」生存繁衍。高原從來就是他們的家園,他們也從來不會像榮赫鵬那樣盼望去低海拔之地。是他們的體力比低地人強呢?還是他們抗受艱苦的能力更強?通過進行低含氧量空氣對新生嬰兒影響的研究,結論是更為根本性的──藏人是一個適應缺氧狀態的獨特人種。

研究人員發現,拉薩醫院出生的漢族嬰兒平均體重要比藏族嬰兒輕300克。漢族嬰兒臍帶血中的血紅蛋白含量明顯高於藏族嬰兒。他們的血細胞比溶也比藏族嬰兒高。在嬰兒出生頭兩天內,研究人員還測量了他們動脈血中的氧飽和度。漢族嬰兒清醒狀態下的動脈血氧飽和度為92%,睡眠時下降為90%;藏族嬰兒的這項指數在清醒和睡眠狀態下都為94%。四個月後,漢藏兩族嬰兒在這項指數上的差別更為明顯。漢族嬰兒的動脈血氧飽和度清醒時為82%,睡眠時為76%;藏族嬰兒的這兩項數值分別為88%和86%(《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第333期)。明顯的缺氧症狀主要發生在漢族嬰兒當中,尤其是在他們睡眠和渴水的時候。而在西藏生活了許多代,土生土長的藏族人看來已經適應了那裏稀薄的空氣。

需要記住存在於基因中的這種漢人與藏人的差別。也許它一般不會顯現,但是卻能提供理解某些問題的必要視角。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新聞
西藏高原之光
黃翔 :西藏高原之光--家園的呼喚
王維洛:論西藏高原生態環境被毀的主要原因
陳楚生赴西藏送冬衣 高原反映高燒昏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