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道崇德 敬天保民(下)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文王之道

周文王,姓姬名昌,他治理西周時,仁慈愛民,積善修德,奉行德治,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的從政理念。他推行教化,指出:「為人君應依仁而行,為人臣應立足于謹慎,為人之子女應立足於孝道,為人之父母應立足於慈愛,與國中之人交往應立足於誠信。」教導人們要心思端正,敬天、敬德。

文王以身作則,做事一絲不苟,兢兢業業,制定了很多惠民措施,還到田間和大家一起勞動。他禮賢下士,親自到磻溪聘請姜子牙的故事流傳至今。當時天下士人紛紛來投奔,各諸侯也前來歸附。

周文王(國立故宮博物院)

孔子稱讚周文王說:文王之道非常偉大,沒有任何有意的舉動而使人發生變化,沒有有意做任何事情就接近成功,這是因為文王能夠時時嚴格的修養、節制自己和寬以待人。

孔子的天命觀是以弘揚道義、承繼傳統文化命脈為己任,認為這是上天賦予的使命,所以他必須去做,儘管屢遭逆境,也要難行能行。如他率弟子在周遊列國途中於匡地被圍困時,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意思是說,周文王死了以後,文化典籍不都在我這嗎?天如果要消滅周的文化,那麼我也就不會掌握這些文化了;既然天不想消滅這些文化,那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孔子拿出琴開始演奏禮樂,匡人一看知是聖人,於是離開了。孔子以仁德之舉扭轉了危局,被稱為善之善者也,也使人感受到孔子傳承天命之「文脈」的浩然正氣。

武王之賢

周武王(國立故宮博物院)

周武王姬發是周文王次子。他繼位後,秉承父志,繼續以姜子牙為軍師,其弟周公旦為輔,討伐商紂,一統天下,建立了周朝,實行仁政德治,和洽天下四方之國,正如《詩經.周頌》中所寫的「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

武王建周後,從商地回來,自己一個人憂慮著,甚至夜裏難以入睡。周公問起原因,武王回答說:「我告訴你吧,上天不受殷的享祭,從我還沒出生起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讒佞小人在朝,而君子卻被放棄。上天不照顧殷人,所以今天我們能成就王業。殷王不能顯揚、禮遇賢者,所以到現在滅亡了。而我對上天的眷顧還沒能全部完成,以負所望,哪有工夫睡呢?」

周武王(國立故宮博物院)

武王又說:「我一定要達成上天的眷望,要訪求所有不順天命的惡人,貶責他們,與殷王受同罪。我要日夜慰勞安撫人民,徹底安定我們西方的領土,發揚我周的功業與德惠,使它們同樣地昭明。」

武王於是將戰馬縱放在華山的南面,拉車的牛也放牧在桃林的丘墟上;戢藏干戈,收兵並解散軍隊,以昭示天下,不再用兵了。武王修明文德,宣導文教,他登基後年年都是大豐收,五穀豐登,萬民樂業。

孔子說:「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他解釋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善繼人之志」,是他對周武王繼承其父之志,為政以德的讚賞和評價;「善述人之事」,是他對周公承襲其父、兄的政績,制訂周禮的讚賞和評價。

孔子稱讚周武王「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的治國思想,使天下之民歸心。因有武王之德,所以才會有「善人是富」,在孔子儒家看來當時周王所最「富」的就是擁有這些「善人」。

周公旦之禮樂

周公(國立故宮博物院)

周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他先輔佐周武王,後又輔佐周成王,為國事日夜操勞,忠於職守。他非常注重選賢任能,告訴年輕的成王:「千萬不要任用那些勢利小人,要全心全意依靠大公無私的賢能之士。」

他在送兒子伯禽去魯國就任時,囑咐伯禽一定謹慎治國、謙虛做人,他談到自己常常「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禮賢下士,還猶恐失去天下的賢才。周公求賢若渴的精神為後世所稱道。

周公治國安邦,愛民如子,「效法天道」制禮作樂,用以規範和涵養人的道德和行為。「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記.樂記》)禮樂教化使人修身養性,體悟天道,祭祀神明,謙和有禮,威儀有序。

周公(國立故宮博物院)

周公建立禮樂制度,使其成為仁政德治的重要途徑,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天下禮樂大興,處處聞太平歌頌之聲,正可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各安其業。

孔子繼承和發揚禮樂文化,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中國成為著名的禮儀之邦,其教化功能使民眾順應天地並關愛他人,明辨善惡,歸於天理正道。

由此可見,歷史上的聖賢、仁人君子無論在任何環境中能夠堅守道義而行事,具有「只為蒼生不為身」的美德。

傳統文化奠定了社會的道德基礎,教人怎樣做人的道理,使人明辨是非,擇善而從,追求真理。幾千年來,順天意、重道德歷來為人們所遵從,並使得古老的華夏民族生生不息,中華文化代代相傳。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都有缺點和犯錯的時候,以權勢壓人,最多只能讓人表面服從;而寬恕大度待人,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心。魏霸就是因為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待人寬恕,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以周圍人都很信任、服從和尊敬他。
  • 若是能夠把報應二字反覆思考,擇善而從,恭慎自己,順應天理,那麼心就會與天道相合,靜則雜念不起,動則萬善相隨,自然就會得到善報。如果有人的心行與此相反,那麼惡報也是避免不了的,因為不善之人,他們欺騙掩飾的行為,為神明所察見,以至於減少他們的福分與壽算,憂患也就會跟著接踵而來。
  • 祁天宗這個人自恃有才學而驕傲自大,尤其不信神佛,經常隨意謾罵。下雨柴濕,他叫書僮劈開木作的神像燒火。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張九齡(678~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唐代時的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進士出身,屢官至右拾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副宰相),後被李林甫所譖而被謫外任。他善詩文,有《曲江集》傳世。
  • 煌畫工的藝術靈感和創造力令人驚異。千姿百態的神佛形象,壯麗輝煌的佛國世界,雖在佛經中能找到些文字敘述,若不親眼所見,是很難想像的。還有那些聞所未聞的怪異的形象,那些神奇莫測的行為舉止,那些光怪陸離的幻夢般的景象,絕非人世間所有,也不是異想天開所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 莫高窟中那些刻畫神佛的雕像和壁畫,也反映了神傳的文化。釋迦牟尼佛曾經告誡弟子,不但要傳播佛法,還要傳播文化知識。歷史上大多數宗教都認同神造人的觀點,只有近代的科學讓人相信人是從猴子變來的。
  • 舜繼帝位後,便命已成為夏部族首領的禹繼續治理洪水。禹欣然領命,但沒有貿然行事,而是首先認真總結父輩治水的教訓,尋找治水失敗的原因。
  • 蕭衍是漢代相國蕭何的後代,在位四十八年,壽八十五歲,是秦始皇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長壽皇帝,僅次於清朝的乾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