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個資取得容易 研究人員應堅守職業道德

社群網站涉操縱用戶情緒引爭議

凌妃

人氣 26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8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凌妃綜合報導)社群網站已成為個人、社團、企業甚至政府的一個重要分享平台與宣傳管道,它不僅創造了新的人際互動方式,也影響人們 「離線」的生活。

據《紐約時報》8月13日的報導, 社群網站也可能被有心人士操控,可能成為一種「思想控制」(mind control),甚至激怒網絡用戶。社群網站上龐大用戶的信息帶給研究人員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從事此類科研至今仍無一個標準的道德指導規範,這些問題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

臉書心理實驗 涉嫌操縱用戶情緒引爭議

臉書在今年6月又公佈了一份報告表示,它們曾對70萬個毫不知情的用戶進行心理實驗。它們發布操縱過的新聞,然後觀察新聞在被刻意篡改後用戶的情緒反應,結果發現總有一些積極與消極用戶的跟帖。該報告得出一個結論,像快樂和悲傷等持久的情緒,能夠在社群網站之間進行傳播。但此研究曝光後便隨即引起社會的爭議。

該報告的協同創作美國康乃爾大學通信與資訊科學(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教授漢考克(Jeffrey T. Hancock)表示,在這份研究公佈之後,他收到數百封痛苦與憤怒的電子郵件,這些人認為,漢考克惹火了他們的情感,而這種研究是一種「思想控制」。

以前社會學家研究人類行為時,總是煞費苦心地從事田野調查或是深入面訪以取得第一手資料,但是《紐約時報》說,現在這些研究人員只要坐在螢幕面前,就可以輕鬆取得上百萬筆互聯網用戶的資料進行研究。問題是這些用戶可能完全不知道他們已經成為被實驗的對象,更別提是否徵詢他們的同意。

研究人員應堅守職業道德

儘管社群網站上龐大用戶的信息帶給研究人員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從事此類科研至今仍無一個標準的道德指導規範。除了漢考克之外,據《紐約時報》報導,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學者也積極地籌備相關研討會和大型會議,討論研究人員在使用互聯網用戶數據的道德問題。

規範企業在隱私問題和公平對待互聯網用戶行為的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主席拉米雷茲(Edith Ramirez)表示,當自身信息被使用時,消費者應處於主動角色。

印第安納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暨微軟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資深研究員格瑞(Mary L. Gray)表示,只要研究人員熟悉科研倫理,每個人都清楚去做對的事,那就不會有人受傷。她說,根本沒有一個可以提供研究人員和互聯網用戶溝通的地方。她提了一個簡單的辨識標準,供研究人員參考:當研究人員懼怕對實驗群組提出要他們同意實驗的請求時,此刻可能就涉及到職業道德的問題了。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亞拉(Sinan Aral)建議,在不干擾研究的前提下制定道德指導規範,畢竟這些調研能夠幫助學術界更深入地瞭解人類行為。

漢考克則認為,研究人員可以在互聯網用戶經驗的實驗中,增加一個「選擇加入」(opt-in)的選項,並於實驗後主動告知用戶研究結果。對於前一陣子臉書實驗的爭議,漢考克表示,研究人員並沒有認識到,即使只是做了適度的信息操縱也會讓一些用戶感到情緒受到了侵犯。

責任編輯:李曉清

相關新聞
哈佛才女發明3D彩妝打印機 掀美容界風暴
天涯海角不算遠 新科技促成異地「握手」
簡單實用!你不知道的15個谷歌搜索秘密
智能垃圾惹出新煩惱 「毒害」咋清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